文/何嘉偉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支柱行業,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也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2021 年上半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9%,比上年同期提高1.3 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13.2%,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的產量同比都保持了較快增長。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產業創新發展,近期廣東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重慶市等地紛紛發布先進制造業發展規劃。如何進一步提升先進制造業產業規模和能級,促進產業人才等資源高效配置,將成為先進制造業現在乃至未來需要面對的主要課題。
數據顯示,國內制造企業2021 年上半年業績達成情況較好,有50%的企業完成了全年業績的一半以上。隨著經營業績的好轉,企業人才需求擴張,48%的制造企業2021 年人員編制增加,近四成企業2021 年下半年增加招聘量,企業招聘規模一般在300 人以上。
從崗位需求來看,制造企業招聘需求最大的是技術人員和一線操作人員,而招聘難度最大的是研發、數字化和銷售人員,其中智能制造的人才缺口較大,如數據治理、架構師、數據工程師、智能化工程師、機器人調試工程師等。數字化領域技術人才的薪酬漲幅最高,跳槽漲幅可達40%;工業互聯網領域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漲幅可達30%。
隨著企業人才需求回暖,2021 年人員流動活躍度有所提升。有43%的制造企業表示2021 年上半年員工主動離職率上升,制造業上半年主動離職率平均為9.1%,同比增加1.2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制造、輕工制造、電氣設備領域主動離職率上升較明顯,均超過10%。

2021 年制造業熱門職位年總現金收入(萬元)

2021 年—2022 年制造業及其細分行業調薪率

研發人員是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2020 年先進制造上市企業的研發人員占比為19.9%,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17.3%)2.6 個百分點,高于制造業(15.9%)4 個百分點。2016-2020 年,先進制造三大行業(機械設備行業、電氣設備行業和國防軍工行業)的研發人員占比均有提升,其中國防軍工行業的研發人員比例在2020 年突破25%,相比2016 年提升3.6 個百分點,占比和增幅均為最高。相比于機械設備行業和電氣設備行業,國防軍工行業對于技術的要求及創新驅動要求更高,研發人才儲備更為充足。
加大先進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尤其在關鍵技術和高精尖設備領域,有助于增強產業鏈整體實力。2020 年以來,國家出臺了減稅降費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旨在鼓勵制造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將高新技術成果及時轉化為經濟效益,盡快完成產業升級。除了研發人員配置外,先進制造業的研發投入也在不斷提升,2020 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7%,高于上市企業平均水平5.7%,其中國防軍工行業的研發投入占比達到8.8%。

制造業及其細分行業員工主動離職率
人員配置的結構性變化是完成產業升級的必要條件,以先進制造上市企業為例,機械設備和電氣設備行業2020 年生產人員占比均為50%左右,2016-2020 年這五年間技術人員占比分別提升2 個百分點,達到23%和24%,反映了在智能制造和技術升級的背景下,企業對技術人員的需求增加,但生產人員仍是制造業的主體人員類型。
變化相對明顯的是以航空航天、船舶等高端裝備為主的國防軍工行業,技術人員占比由2016 年的28%提升至2020 年的31%,同時生產人員占比由46%下降至43%。
2016-2020 年五年來,先進制造企業人員配置有所優化,但整體格局較為平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造業產業升級效率提升,主要來自技術驅動、生產布局和流程優化等因素,人員配置投入的因素影響相對較弱。制造業生產效率和人才效率提升,更需注重人力資本要素的精準投入。
值得關注的是,2016-2020 年五年間,先進制造上市企業專科學歷人員占比持平甚至呈下降趨勢,專科生是制造企業技能人才的主體。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不僅需要本科、碩博研究生等高學歷人才做支撐,技能人才同樣是支撐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也是制造業提升產品和技術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隨著智能制造和自動化技術的推進,企業對技能藍領的需求明顯上升,有41.3%的企業表示技能藍領的用工數量增加。據報道,我國高端技術人才的缺口達到上千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期發布《“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決定在“十四五”期間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在當前制造業用工荒尤其是技能人才緊缺的背景下,企業需關注高職高專技能人才的吸引和培養。
技能藍領員工有效的培養方式目前主要有師帶徒/導師制、在崗操作實踐,另外輪崗/實習、鼓勵考取技能證書、項目實踐、技能競賽、校企合作培養等也是企業常用的培養方式。

技能藍領員工有效的培養方式
對比來看,A 股上市先進制造企業的人均人工成本呈現上升趨勢,2020 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出現小幅回落。

A 股上市公司先進制造業人均人工成本平均值(萬元)

A 股上市公司先進制造業人均職工薪酬平均值(萬元)
縱向對比(2016-2019 年期間),機械設備、電氣設備和國防軍工行業分別上漲31.7%、26.9%和33.5%,但2020 年均有小幅下降。這是因為在疫情期間企業加大成本管控力度,且社保減免等優惠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的人工成本負擔,導致人工成本水平不升反降。
橫向對比,國防軍工行業人均人工成本最高(17.2 萬元),這與該行業研發人員(薪資水平較高)占比較高有關;機械設備行業(13.9 萬元)與電氣設備行業(13.4 萬元)較為相近。
盡管人均人工成本出現回落,但2020年三大行業人均營業收入和人均利潤呈上升趨勢,如:機械設備行業人均營收同比增加26%,電氣設備行業人均利潤同比增加36%。
總體而言,2020 年先進制造業人均成本投入降低,而人均產出增加,表明該行業的人工成本投產效率有所提升。
盡管2020 年先進制造企業人均人工成本有所下滑,但三大行業的職工薪酬繼續保持增長,機械設備行業和電氣設備行業的人均職工薪酬較為相近,五年增幅分別為41.4% 和39.3%,國防軍工行業的人均職工薪酬較高,五年增幅42.3%。
產業升級帶來企業人員的結構變化,近五年,先進制造業中技術人員占比提升(上升1.7%),而生產人員的占比降低(下降1.7%),研發技術人員的薪酬水平在各類型人員中相對較高,拉高了人均薪酬水平。
最新調研數據顯示,參與調研企業中,76%的制造型企業已在2021 年為員工調薪,相比2020 年,這類企業占比上漲13%。從具體調薪水平來看,預計制造業平均調薪率6.2%,相比2020 年的5.9%有所增長。從細化行業來看,智能制造領域2021 年調薪率最高,2021 年為6.7%,其次為電氣設備領域的6.4%。
隨著智能升級、數字化營銷、數智化工廠等技術的發展,企業對高端數字化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相關崗位薪酬也十分亮眼。如2021 年AI 工程師的年總現金收入中位數為39.6萬元,而研發工程師為20.4 萬元,前者近乎后者的2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