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才的角度來講,很多互聯網企業的員工在某種意義上并不是基于理想而工作,是基于高收入才加入企業。另外,互聯網企業一直面臨著規模擴張的壓力,資本增值的壓力,高工資的壓力,導致“996”成為一種常態。我們提倡奮斗,但不提倡以犧牲員工健康為代價的奮斗,也不能把“996”作為一種文化。
從互聯網企業的辦公場景、環境來看,對員工的關愛要比實體工業企業好得多,對員工的激勵也要比工業企業有更多的創新。但從骨子里面,互聯網企業還是把員工當成工具。
對于人才聘用是“掐尖”和“割韭菜”。就是用高待遇大量招攬“985”“211”學校的人才,招來之后并不是用培養的心態讓他們在工作中得到專業能力的提升,而是“吃干榨盡”拋給社會,整個人才機制是短期使用導向,是單一的結果導向。
制造了人才泡沫。就是給年輕人不切實際的期望,助長了浮躁心態。很多應屆畢業生寧愿去互聯網企業做半年或一年的“工具人”,也不愿意去民營實體企業從基層一步步歷練專業。還有一種情況是,實體企業剛把職場“小白”培養成人才,就被互聯網企業高薪挖走,這就導致了“人才泡沫”:人才的期望不切實際地高了,成長的心態壞了。
從組織的角度來講,人才泡沫和價值觀扭曲,核心原因在于平臺+自主經營體的組織模式下,組織沒有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和功能。自主經營體是不可能算文化賬、社會責任賬的。
如果平臺不強化文化上的賦能和價值觀認同的話,是不可能看到自主經營體貫徹文化價值觀的。因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自主經營體就是純粹的利益導向,只能算自己的經濟賬。
而價值觀的承接、社會責任的承擔需要在平臺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安排,這是互聯網平臺型組織目前比較缺失的。換言之,就是我們發揮了平臺化的規模優勢、資源集中配置的優勢、為經營體賦能的優勢,但是沒有解決如何傳遞和落實文化價值觀的問題。
為什么員工愿意相信領導者,并跟隨他一起工作?許多人認為主要原因是領導者出色的工作能力、真誠的品格、坦誠的態度……但是我們在企業信任研究中發現,下屬對領導者的信任主要取決于上級對領導者的信任。這是中國文化的典型寫照。
吉爾特·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理論認為:中西方文化的最大差異是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差異。西方是典型的個人主義導向文化,而中國文化既有個人主義,也有集體主義。確切地說,中國是以家庭為導向的文化,正所謂家國情懷。中國的領導風格是家長式的領導。文化使然,我們要尊重文化。
學校老師隔三岔五就會和家長溝通學生情況;部隊對入伍新兵的關懷事無巨細,包括定期給家屬打電話。而作為企業領導,有沒有做過員工家訪?有沒有和高層員工的家屬一起吃過飯、旅過游?企業和員工建立家庭聯系,這樣才能激活員工的主動性。
另外,中國文化講究“不患寡而患不均”。組織內部如果做不到公平,領導人的威信會大打折扣。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公平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公平有三層含義:結果公平、程序公平、人際關系的公平。
入職一兩年的新員工最在意結果公平,因為他們進入公司時間短,對公司了解較少,因此如果結果讓他們感到不公平,對公司沒有感情的他們就會離職。
老員工最在意程序公平,公司的大小變革要讓老員工參與進來,特別要單獨征求老員工的意見,讓他們感受到公司對老員工的尊重。如果結果不夠公平,一般情況下向老員工打感情牌都會有效。
對于空降的職業經理人來說,最在意的是人際關系的公平。如果兩個員工在聊天,空降兵一來員工就三緘其口,他會感到沒有融入圈子,非常難受。領導者可以私下和空降兵多走動,比如家庭互動,讓他感覺融入了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