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俊
作者單位 南京誠合益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今天給大家講兩個小案例,通過這兩個案例跟大家分享一個看問題的視角:當公司內部發現點狀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先去扒一扒現象背后有什么,然后再從多方面考慮問題的解決方案。
前幾天,跟一位HRBP 朋友吳君聊天,他給我講了一件他的煩心事。他們公司是個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公司,倉儲中心是整個供應鏈環節中除了車間之外的最大部門,下面又分為原料倉管理、輔料倉管理、成品包裝、成品入庫、成品出庫五個小團隊。
前段時間HR 在統計報表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原料倉里面有兩名員工的加班工資長期居高不下,旺季如此,淡季也是如此。更奇怪的是,其中一位老員工張三近幾年曾到好幾個團隊輪崗,可無論他在哪個團隊,他每月甚至每年的加班費金額都在部門里面排前幾位。
吳先生雖覺得這種情況明顯不正常,但也沒有立即下結論,而是決定私下調研,看看到底是員工的問題、工作安排的問題,還是部門負責人不作為的問題。
調研之后,結果更是嚇他一跳:不僅個人存在問題,整個團隊似乎也開始受到影響了!
對于個別人加班費高的現象,其他同事雖然嘴上不說,但私底下還是有意見的。他們覺得張三可能是想多賺點錢吧,所以每天晚上總是要找個理由去加幾小時的班,而且雷打不動。所謂理由無非就是要跟車間對接啦、萬一車間有什么臨時需求啦等等,實際上多數時候就是坐在倉庫玩手機消磨時間而已。
后來有些人也開始耍小聰明,白天能偷懶就盡量偷懶,遺漏個什么或者動作慢一點也沒關系,反正晚上有人要加班。如此一來,車間負責領料的人也開始有意見了。
“看起來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確實令人心煩。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吳君把問題甩給了我。
在回答之前,我反問道:“你打算怎么辦,是不是想出了一些辦法?”結果他還真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我想到的是要嚴懲不貸,開掉這個員工,同時通報批評,殺雞儆猴!可是問題來了,公司沒有他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的有效證據,我們不能單方面解除合同,如果以其他方式解除的話也得付一筆經濟補償金,所以此路不通。
我又想了第二個方案,找他的部門負責人溝通,這種事情部門負責人是要負首要責任的。我建議他在審批員工加班申請的時候,要嚴格管控加班時間,不能隨隨便便大筆一揮全都批準。當然,這個方案我嘗試過了,和部門負責人溝通時他滿口都是‘好好好、行行行’,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
后來我發飆了,上個月公司績效復盤會,我直接拿出一個各生產相關部門的人效數據表,借著這個表格把倉儲中心的問題也提了一遍,當時我明顯看到倉儲負責人的臉色有點變化。但事后我又很后悔,因為我只講了問題,并沒有給出好的建議。作為業務伙伴,我不能只要求對方解決問題呀。”
“你幫我分析分析,到底是人的問題,還是公司的規則出了問題?我到底該怎么辦?”
“猴子”又跳到了我肩上。
我又重新確認了一下:“這件事的核心在于,張三天天加班,拿了很多加班費但沒干多少活兒,從而讓你發現了他的做法正在侵蝕團隊,致使團隊效率低下?”
“是的,就是這樣!”
“你的目的是杜絕這種問題發生,最好能讓大家關注工作效率?”
“是的!”
“那么,我注意到幾個關鍵點:員工能力還可以,就是老加班,想多賺點錢。既然工作能力沒問題,那就是‘想多賺點錢’有問題了。可是作為打工人,哪個員工不想多賺點錢呢?只是這個人用錯了方法罷了。而且,就算解決了張三的問題,未來會不會還有李四、王五呢?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錢到底該怎么發’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呢?”
吳先生覺得這是個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于是我們一起探討了一些舉措:
★把計時工資改成計件工資,讓員工的收入與產出和效率相關。
★能個人完成工作的小組,計件工資最好計算到個人,比如每個人打了多少包、發了多少貨、大件還是小件,分別確定單價。當然,倉庫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多人配合,那就可以設計團隊計件,再根據小團隊內每個人的貢獻進行分配。
★至于加班費,建議取消每月發放,如果確有必要,則以安排調休為主,并要求部門負責人監督每個團隊負責人,每周根據工作需要提前排班,安排好輪休。
聊完之后吳君感嘆道:“果然是當局者迷。這次我先按照這個方案進行改革,再結合績效復盤會、平時的工作交流與跟進,應該能解決這個問題。到那時如果這個人還這樣,那就真是人的問題了。”
當然,我的建議不一定正確,但是通過這個小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不同類型崗位,其價值創造、價值衡量方式不同,應明確差異化的激勵邏輯,其激勵策略自然也應有所不同(見表1)。據此我們可以再將思維發散開,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比如楊三角理論中提到的能力、思維模式、治理方式;影響者模型提到的個人、他人、系統的能力和意愿,等等。

表1 不同類型崗位的激勵策略
提到協作,我們很容易想到人和人之間的配合、團隊和團隊之間的配合、公司和公司之間的配合等等,總之就是協調與配合。其實大多數企業都或多或少存在內部協作不暢的問題,比如互聯網公司里常年“相愛相殺”的產品經理與工程師,電商公司里的運營人員與設計人員,貿易公司里的銷售人員與采購員,等等。
近期我在咨詢項目中遇到A 公司的王老板,他提到一個令他頭痛的問題:公司內部協作難。
“特別是每周的周例會,一上午的會議基本上全程都在推諉扯皮,最終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一開始,總是我去拍板說這個問題怎么解決、誰來負責,久而久之,會上的問題是少了,但私底下的問題卻多了。甚至我聽到了一些聲音說‘老板瞎指揮,提出問題的人總是要承擔更多責任’!
后來,我不決策了,覺得還是要把職責分工弄清楚。于是我請了專業顧問來幫我們梳理部門職責和主要流程。兩個月之后,職責和流程看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可時間一久,又冒出了各種各樣的小問題,而且都是新出現的問題。你也知道,我們電商行業靈活性強,變化快,不可能所有事情都是一板一眼有規矩可循的。
所以我覺得,還是人的問題。這些主管大多是我從基層一步步提拔上來的,可能他們還是格局不夠,一路走來已經跟不上公司的發展要求了。所以我也引進了幾個外部主管,然而沒過多久,這些人也被同化了。
現在我這么說吧,我都害怕開周例會了,每周我都想找個理由不參加,感覺真是浪費時間,同時心也很累……”
在調研過程中,不用我們咨詢人員特意提問,就收到了一些問題反饋:流程不適用了也不優化、溝通很費勁、某些部門能推脫則推脫、基層員工流失率高……
進一步分析發現,所有問題集中起來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圖1 某公司調研診斷報告
80%以上的被調研對象都提到了這些問題,比如財務部覺得數據部系統維護得不好,數據部覺得產品部信息錄入不規范,產品部覺得運營部需求下得太慢沒給他們留出足夠的時間,運營部覺得財務報表出得慢他們預估不準……然后,類似的死循環或者無解問題越來越多,導致一部分員工受不了,只能選擇離開。
雖然A 公司也請專業人士為其梳理了部門職責和流程,可電商行業變化很快,如果流程一成不變的話,慢慢又會變得不適用,這也導致上述表象問題的重復發生。
至于職責和流程為什么不及時優化,一部分主管反映,一方面是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另一方面是他們對公司戰略目標和方向的理解不一致,流程優化根本做不下去。舉個例子:關于新品開發流程的優化,運營部認為自己是業務端,要為業績負責,產品開發應該以業務需求為主,所以新品開發流程應該從需求開始,這一點,產品開發部應該無條件滿足。但是產品開發部是怎么想的呢?他們認為,公司是做品牌經營的,產品的品類、風格應該符合品牌調性,不能運營部門想要什么就開發什么,所以產品開發要聽品牌兼產品副總的。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這些管理者連公司的年度目標都不清楚,不知道當年要達到多少營業額,不知道主要是搶市場還是沖利潤,更不知道公司未來兩三年的大方向是什么,所以工作全憑自己的理解和慣性推動,走一步看一步。
所以,A 公司協作不暢到底是人的問題,還是規則的問題?逆推之,協作不暢是職責和流程問題,而職責和流程沒有更新是大家不知道怎么更新,之所以不知道怎么更新是因為不清楚公司的導向。因此,A 公司的問題并不是人的問題,真正的根源在于戰略沒有得到澄清。再直白點講,是目標管理從頂層就出了問題——大家頭腦中根本沒有目標。
在績效管理中,無論是關鍵績效指標法(KPI),還是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KR),其目的都是在做目標管理和績效改進,而企業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不斷地迭代和改進,來促進長遠目標的達成。
所有的績效管理流程,基本上都是遵循PDCA 循環去執行的,而A 公司的問題就在于連計劃都沒厘清、沒講明白,就開始執行和實施了。說到這里,不能不感慨:在大多數失敗的案例中,真正的問題并不是經營者心中沒有戰略,而是執行時過于笨拙。這可能包括:
大目標很單一,天天喊著要做幾個億,卻沒有清晰的作戰路徑和作戰指導方向;目標很豐富,除了財務指標之外還有一些諸如提高團隊能力、增加產品競爭力這樣的目標,但卻沒有明確的衡量方式和標準;雖然有了衡量標準,但所有的工作都由高層驅動,中層沒有承擔推動的責任,只是一個大的執行人;雖然經營者想清楚了目標、標準和路徑,也放手讓中層去做,可是中層并沒有真正接受、理解且認可老板的思路,只站在本位上看問題。
所以,我給的建議是,先從梳理戰略目標和實現路徑開始,再優化職責和流程,進而匹配對應的薪酬和績效規則,最終做到權、責、利的對等。當然,這些舉措是對等、動態的,需要不斷地更新和優化,以匹配公司的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