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興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合肥 230601)
在高校,手機閱讀確實提升了大學生綜合閱讀的綜合率,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本文通過問卷星發放了100 份電子問卷,100 份問卷皆有效,其中,專科生30 人,本科生50 人,碩士13 人,博士7 人。通過問卷可以對高校大學生的“無手機”閱讀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這些年,手機閱讀持續升溫,大學生們已經進入“讀屏時代”,他們在利用手機接收新鮮事物的同時,已慢慢淡忘傳統媒介。經調查發現,除了專業類和有收藏價值的書之外,很少有人再買紙質書籍,情況十分令人擔憂。
經問卷調查發現,67%的大學生每天花在閱讀上的時間不超過2 個小時,每天閱讀超過3 小時的大學生只占18%(圖1),并且通過分類統計發現這18%的大學生中有71.43%是博士,碩士以及下每天花費在閱讀上的時間相對于博士少了很多。而在閱讀方式上,60%的大學生喜歡手機閱讀,喜歡紙質閱讀的學生只占40%,這說明大學生相較于紙質閱讀已經更青睞手機閱讀了。而他們選擇手機閱讀的最重要原因是檢索快捷,成本低廉。

圖1 每天總體閱讀時間
經調查發現,67%的大學生認為影響他們閱讀的最主要因素是缺少閱讀氛圍,表示沒有時間閱讀和沒有興趣閱讀的分別占36%和34%,基本持平(圖2)。而通過問卷星的分類統計功能,可以發現,專科生和博士生大部分選擇的第二影響因素是沒有閱讀興趣,而本科生和碩士生大部分選擇的第二影響因素是沒有時間閱讀。不同學歷學生對于閱讀因素的選擇性差異也是值得單獨思考與研究的。

圖2 影響大學生閱讀的因素
經調查發現,71%的大學生認為手機閱讀增加了閱讀量,因為手機閱讀能將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29%的大學生認為自從用手機閱讀就不閱讀紙質圖書了,總體閱讀量并未增加。而在問到是否愿意為電子圖書付費時,62%的大學生表示如果電子圖書需要付費還不如購買紙質圖書,而在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近8 成的讀者愿意為電子書付費,但是在筆者的調查中只有38%的大學生愿意為電子圖書付費,其中愿意可能與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有關,也有可能與付費的費用多少有關。因為,在能接受的紙質圖書的價格調查中,77%的大學生都表示能接受價格在20 到50 元之間的圖書,如果電子圖書的費用等于或大于紙質圖書,大學生們更傾向于紙質圖書。最后在問到電子圖書是否可以代替紙質圖書時,50%的大學生表示可以替代一部分,47%的大學生表示不能替代,但是也有3%的大學生表示可以替代(圖略)。
綜上調查,67%的大學生每天的總體閱讀時間不超過2 小時,其中,60%的大學生更青睞于手機閱讀,因為他們對手機的依賴導致他們早已被手機所“綁架”,筆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不難發現手機閱讀碎片化、淺顯化、功利化、娛樂化問題嚴重。并且,大學生長期用手機閱讀對眼睛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電子圖書可以取代紙質圖書,對手機閱讀的弊端也是視而不見。
美國心理學家瑪麗安娜·沃爾夫認為:“我們并非只由閱讀的內容影響,我們也被閱讀的方式所定義。”[1]手機閱讀的局限性,使得大學生在閱讀方式、閱讀效果上問題突出。
技術環境的變化,使得大學生的閱讀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大學生將“臨睡”和“零碎”時間都獻給了手機閱讀,手機閱讀時段和場所分散,隨機性強,碎片化特征明顯。在閱讀方式上,大學生喜歡快餐式閱讀,每每閱讀,便淺嘗輒止、走馬觀花,閱讀隨意性問題突出。很多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逐漸迷失自我。太多的資訊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碎片式閱讀雖然一定程度上填充了我們的空閑時間,但是容易讓大學生形式依賴懶惰的習慣,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很多大學生把大量時間花在手機上,其實并不是學習,而是娛樂。他們對文字冷淡,熱衷圖片和視頻,無論是新聞閱讀還是朋友圈瀏覽都是趨向于娛樂。據很多高校教師反映,很多大學生對手機都有著強烈的需求感和依賴感,不管是上課、下課、走路還是用餐,甚至是上廁所都是手機不離手。據很多大學生自己反映,離開手機,他們的心理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焦躁感,一心掛念是否有人給自己留言聊天等。再加上大學生年輕氣盛、心態浮躁、注重表面的愉悅,對知識不甚求解,很容易在手機的世界里迷失自我。
美國視光協會把由于長時間近距離閱讀計算機或從事計算機相關工作而引起的各種眼部不適和視覺問題,定義為視頻終端視疲勞綜合征【2】。通過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大學生有睡前床上閱讀的習慣。在手機閱讀時,因其屏幕較小、清晰度有限、字符閃爍等因素,長時間使用對眼危害極大。大學生作為視頻終端疲勞綜合征的高發全體,據相關研究表明,長時間對著手機屏幕會對大學生的視覺乃至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很多大學生不僅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而且有各種不良閱讀姿勢,長此以往,不僅造成視疲勞、干眼癥、散光、加重近視等視覺問題,而且引發了一系列的頸椎病、腰椎病等等。
碎片化時間更多是由于學生對手機的依賴造成的。要改變這種情況還是要重新將碎片化的時間整體化。除了規定上課或者自習時統一將手機關機或調至飛行模式外,更多的還是要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閱讀場所,首先應該加強館藏建設,根據不同階段和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分別進行好書、新書推薦,讓學生更多地接觸適合自己的新作品、新理念。其次,擴大舒適的閱讀環境,例如美化閱覽室的環境、購置舒適的座椅等吸引學生主動前往閱覽室。“針對學校實際,充分利用校 報、廣播、櫥窗、校園網等大眾傳播媒體,通過有關采訪報道、交流對話等形式,從各個角度全方位地對大學生閱讀提供直接幫助。”【3】最后,高校圖書館應該針對大學生開展圖書查閱、資料檢索等技能的培訓,幫助他們認識并有效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
針對大學生閱讀的娛樂化、應試化傾向,其實需要高校與圖書館共同引導大學生科學閱讀。閱讀不僅僅是為了打發時間,也不是為了考證娛樂,更為重要的是為了個人的精神修養與人格品質的提升。所以在做好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基礎上,高校圖書館應該引導大學生堅持認真閱讀、經典閱讀,適當讀一些“費勁”的書,通過外在和內在結合的方式使學生逐步擺脫對手機的依賴。
因為手機的輕小,大學生在閱讀時,經常是采用躺著、側臥等不良閱讀姿勢,引發了一系列的眼科病、頸椎病、腰椎病等身體疾病。而在調查問卷中問到是否愿意為電子圖書付費時,62%的大學生表示如果電子圖書需要付費還不如購買紙質圖書,這說明大學生是是愿意讀紙質書籍的,想要規避電子閱讀帶來的身體問題,就需要在紙質書籍的設計上下功夫。個性化設計必須讓讀者的“五感”都受到獨有的刺激,從封面、字體、顏色、版式、材質等細節入手,讓內容與文化完美的融合,再合理定價,引導大學生回歸紙質閱讀。
某種程度上說,紙質閱讀比手機閱讀多了一份悠閑,少了一份焦躁,更有利于在校大學生夯實專業功底、養成專業趣味、深化專業思考、提高專業品質。這種“無手機”的閱讀狀態,主觀上使大學生告別淺閱讀、碎片閱讀,更深刻地領悟、習得知識,提升自我,客觀上就是對知識對文化,對創造知識、書寫文化的人的敬重,對人類文明的敬畏。面對手機,人們往往會膨脹會錯誤地認為人類無所不能,甚至會藐視破壞最基礎、最原始的自然法則。面對書本,人類才可能理性,客觀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