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鑫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在政治文化以及商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對口譯人員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然而在現場口譯時數字難以預測和補充,一旦漏譯則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后果。因此,找出解決數字口譯的對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較西方國家而言,中國對口譯的研究起步較晚。中國譯者積極學習并不斷探索口譯的相關理論,在口譯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進展。但針對數字口譯方面的研究還是處于初期階段,缺少系統的研究,大部分的文獻也只簡單地探討數字口譯的訓練方法。因此深入研究數字口譯相當必要,且意義重大。
中英數字在表達和書寫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主要在于段位概念和分段方法的差異。中文以四位數字為一個段位,段位坐標分別為“萬、億、兆”,而英文以三位一段,由 “thousand, million, billion” 等詞為標志。例如,漢語中數字“萬”“億”在英語中找不到直接的對應詞,在英語中“萬”由“十千”來表達、“億”則是“十千萬”。因此,在口譯中涉及此類數字時,就要花費時間進行轉換。其次,中英數字各段位的排列方法也完全相反,中文數字以“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升序排列,而英文則是降序排列,大數字置首位,小數字次之。
英語中沒有“增加了N倍”的表達法[1]。比如在“increase 5 times”中“ 5 times”做“increase”的狀語,而不是其賓語,表示增加的結果而非增加的數量,因此“increase 5 times”在翻譯成中文時,對應的是“增加到5倍”(基數×5)或者“增加4倍”(基數+基數×4)。同理“decrease 3 times” 也表達減少的結果而非減少的數量,應譯為“減少到三分之一”( 或減少了三分之二), “shorten 15 times”譯為“縮減到十五分之一”[2]。
在數字單位方面,中英文也有明顯區別。例如中文特有的傳統計量單位“斤”“畝”等,英文中也有很多中文里不存在的表達,如foot、inch 等。當源語和目標語中數字計量單位不一致時,譯員在對數字本身進行記錄與加工的基礎上,還需要快速地進行單位上的轉換[3]。因此,當帶單位的數字連續出現的時候,譯者的工作難度也會大大加深。
數字口譯的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分數。中文常用分數表達數量減少,如,“five times smaller”對應中文是“少了五分之四”。英語中分數的分子是基數詞,分母則是序數詞[4]。只有分子為1時分母是單數形式,此外分母都用復數形式,這就導致譯員一旦漏聽了分母結尾復數的發音,就會導致數據出現錯誤。例如:二分之一為“a one half”; 三分之一為“a one third”;四分之一為“a one quarter”;三分之二為“two-thirds”;四又三分之一為“four and one-third”。想要翻譯得準確無誤,譯員就必須得掌握這些表達方式。
在文學作品中,經常用數字來承載一些文化信息。但由于不同民族在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數字所承載的信息也不盡相同,因此,很多時候數字為虛指不能夠直譯。虛指義數詞通常具有特定修辭功能,例如夸張、比喻、強調等,常常需要進行改譯或者意譯的翻譯手段[5]。例如:“三思”對應的英文為“think twice”“亂七八糟”對應的英語表達為“at sixes and sevens”“four-letter words”則對應中文“粗話”,跟數字“四”毫無關聯。
從以上的示例中不難發現不同文化之間的語言的規則和社會環境的不同,導致數字所承載的寓意也是天差地別的,這就要求譯者在口譯的過程中積累數字的特殊表達,同時重視數字的隱喻功能,遵循數字運用的規律研究數字并理解數字[6]。
有難點的存在就會有對應的解決措施,數字記憶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在數字口譯中找到一些規律,并從規律中找到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數字口譯的質量和效率。
在跨文化交流和學習中,首先要了解不同文化導致語言層面的巨大差異,對比不同國家間的習俗習慣,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辯證地去看待其數字所要表達的內涵,遵循語言習慣,對某些數字進行必要的改譯轉換。首先是從書本了解,通過學習大英帝國史、世界史、資本主義史、殖民史等書目入手,理解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其次是多看一些其他目的語國家相關的科普視頻等來豐富自己的語言詞庫,為進一步強化信息整理和組織語言能力做出努力。
提高數字口譯的質量及效率,要從提高譯員對數字敏感度入手。在實踐中,可以采取循序漸進原則。比如從個位數的數字開始練習,逐漸過渡到十位數及以上數字的翻譯;也可以先用數字比較少,語料較簡單的材料進行練習,再去逐步提升材料的難度;還可以使用同一段材料原速度、1.1倍速、1.2倍速等逐漸提高速度的方式來練習,這都有利于增強譯員的自信心。此外也可以通過預先記憶的方式提高對數字的敏感度。如果預先將一些對應的數字互譯形式通過反復練習的方法儲存在記憶中,那么涉及數字轉換時,譯員就可以將短時記憶儲存數字和預先記憶的數字結合來解決數字問題。
在英語口語中,經常會出現弱讀、連讀等現象,這就需要譯員大量分析口譯材料,找出弱讀和連讀的規律從而避免失誤。例如:在英文數字表達中“and”經常被弱讀成 /n/, 若不提前了解“and”的語音特征,在口譯過程中就容易犯錯。數字“8”是經常出現連讀的一個數字,同理“18”“80”也會出現連讀等等。這就需要譯員大量分析口譯材料,找出弱讀和連讀的規律從而避免失誤,在英語中還有大量的特殊情況,需要譯員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為口譯現場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
口譯的筆記,要做到簡潔為主,用最少的字記錄最多的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節省時間。遇見復雜的英文表達時,把所有信息記錄全面幾乎是不可能的,譯者在記錄筆記的過程中,主要運用一些簡潔的字母組合、符號或圖形等一些縮略的方式對關鍵信息進行簡寫。例如:fifty - five million two hundred and forty - three thousand six hundred and one”時,可以縮寫記作“55m243t601”。以下為兩種簡單實用的筆記方法:
(1)特殊符號法。以段位為單位,不同段位間用特殊符號隔開,可以使用“,”或“”等作為間隔符號。比如記錄英語時采用三位一逗號的方式:“,”表示“千”“,,”表示“百萬”。例 如,five billion 可簡寫為“5,,,”;在記錄中文材料時,采用四位一豎線的方法。如數字“二十一億三百九十五萬四百五十一”可以記錄成“21│395│451”。
(2)表格法
所譯數字較龐大時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來記錄數字,加快速度。用此種方法需要提前準備多個表格備用,以下為英語三段位表格劃分示例:

表1 英語三段位表格劃分示例
口譯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能,需要譯員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練習,將數字產生和使用的規律與邏輯推理相結合,增強自己數字邏輯推理的能力,從而實現口譯的最終目的。口譯決不能是紙上談兵,只學習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數字的口譯更不能是空口侃談,必須要將重點放在練習上,通過大量的且反復的練習、總結問題并吸取經驗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口譯水平[7]。
通過以上對數字口譯的探討和研究,我們對數字口譯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數字口譯是口譯中尤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數字口譯的訓練有助于提高口譯的整體水平。同時在口譯過程中,數字的漏譯或錯譯都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 因此,掌握數字口譯的技巧成為口譯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本文主要分析了數字口譯的難點,并針對難點提出相應的技巧與方法。例如縮寫法、表格法等均已得到了實際應用。但關于數字口譯的技巧和方法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各位翻譯工作者在這一領域不斷訓練和摸索來提高口譯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