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啟
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此后,“辦學活力”一詞在教育界炙手可熱。何謂活力?誰的活力最為重要?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活力?如何增進活力?這四個問題不可回避。
其一,何謂活力?“活力”不是一個嚴謹的“概念”,是口語表達。通俗而言,活力就是生命力,包括活著的動力與活著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有人有能力無動力,不想做事,最后無所事事,談不上有活力;有人想做事,但如果重病纏身、奄奄一息,也談不上有活力。
近期出現了一些文章,力圖從理論上對活力一詞進行學術界定。我認為沒有必要,因為理論界其實早已有更好的概念反映這個詞要表達的意思,這個詞就是“主體性”。對于主體性一詞,教育領域并不陌生,很多校長和教師對于“雙主體”的提法早就耳熟能詳?!爸黧w性即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主動性是主體性的基本體現,創造性是主體性的高級呈現與集中體現。雙主體”就是指要調動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其二,誰的活力最為重要?學校是個抽象的概念,學校辦學活力亦然。之所以要激發學校辦學活力,主要是要解決政府對學校干擾過多、管得過多的問題。但是,只提“學校辦學活力”是不夠的,學校的辦學活力最后要落到、要體現為學校中的每個人的活力,包括校長的活力、其他學校管理人員的活力、教師的活力、學生的活力,甚至家長的活力。由于種種原因,教育在“戴著鐐銬跳舞”,不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校長、教師,很多人都感到深受束縛,都感到不自由、不自主,都感到不快樂、不幸福,我國學校的校園活力狀況亟待改善,各類群體的活力都亟待增強。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校園內外各類群體中,誰的活力最為重要?誰讓誰減弱了甚至失去了活力?
學校以育人為本,在學校中,學生的活力最為重要。如果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沒有活力,教育的結果也沒有增進學生的活力,那么縱然校長、教師、家長再有活力,他們的活力也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學校辦學活力的最終目標是增進學生的活力,即增進學生的主體性亦即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尤其是增進學生的創造性。然而現狀卻是,學生的學習、成長、發展,往往都是處于被動狀態,課業負擔很重,沒有自主的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甚至連基本的睡眠時間都難以保證。所以我們只是在學校層面、在校長層面談論辦學活力與自主權是不夠的,重心需要下沉,下沉到學生、到課堂、到具體的教學活動。只有當學生充滿活力、課堂充滿生機時,學校辦學才真正談得上具有活力。
學生為什么活力不足?可能是政府對學校管得多管得嚴,導致學校和校長對老師管得多管得嚴,進而老師對學生也管得嚴管得多,再加上家長的普遍性焦慮和社會補習機構的推波助瀾,學生處于多座大山重壓之下,自由自主的空間越來越小,活力必然不足。因此,活力是個關系問題,必須放在關系鏈條中去討論活力的此消彼長。對于校園內部的管理者、教師、學生的活力,需要整體性的釋放與解放。
其三,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活力?先看一個極端的例子,希特勒一生斗志昂揚,著有《我的奮斗》,其閃電戰與集中營也具有“創造性”,其一生可謂充滿活力。但是我們所追求的肯定不是此等活力。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現象:教師們為迎檢加班做假材料,學生們挑燈夜戰做習題,校長們挖空心思搞“特色”,等等。表面上看,各類人等像打了雞血一樣都很有活力,但這是虛假繁榮,是假活力,屬于虛火旺盛。我們不需要這樣的活力。
我們需要具有人道精神的活力,不需要盲目加班加點危及師生身心健康的不可持續的活力,不需要“增加一分,干掉千人”口號激勵下殺氣騰騰的活力;我們需要具有理性精神的活力,不需要勞民傷財瞎折騰的形式主義的活力,不需要“心中一團火,腦子一團麻,結果一團糟”之類的活力,不需要多動癥、盲動癥之類的活力;我們需要內生性即具有內在驅動力的活力,不需要基于外部威脅和利誘帶來的活力;我們需要持續性的活力,而不是竭澤而漁殺雞取蛋的一時活力。總之,我們需要具有人道精神、理性精神、內生性與可持續性的活力,這樣的活力可能表面上并不光鮮亮麗、并不轟轟烈烈,但卻是真正的活力,是有內涵有深度的活力。
其四,如何增進這樣的活力?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多邊活力關系格局的調整與優化,使各方活力平衡分布并相得益彰。要在關系格局中觀察與思考如下問題:誰的活力如日中天?誰的活力奄奄一息?誰的活力橫行霸道?誰的活力委曲求全?在政校關系中,我們往往看到了局長的活力,卻看不到校長的活力。在某些校園里,我們往往看到了校長的活力,卻看不到普通老師的活力。在某些課堂中,我們往往看到了教師的活力,卻看不到學生的活力。因此,我們需要約束行政權力,給學校分權,以激發學校和校長的活力;需要在政府對學校簡政放權后在學校內部進行“二次分權”,推進學校管理民主,把權力進一步下放給教師、學生、家長等,以激發他們的活力;尤其需要在課堂和班級層面,給學生、給家長分權,推進課堂教學民主,推進班級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以激發學生活力和課堂活力??傊鲞M活力的關鍵是在多邊關系中,限制強勢一方的權力以避免活力過度膨脹,保護弱勢一方的權益以增進活力,其實質是以多元治理的民主促進多方共享且均衡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