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力米提·列提普
(哈密市中心醫院 康復疼痛科,新疆 哈密)
成人肱骨遠端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多通過高能量暴力造成,在造成骨折后一般在關節面累及,給治療帶來困難[1]。成人肱骨遠端骨折的主要治療方法是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最大限度地達到解剖復位[2]。然而,結合一些臨床研究結果來看,肱骨遠端骨折的優良率不到90%,患者的預后效果較差。術后康復是恢復關節功能的關鍵治療方式[3]。我院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90 例肱骨遠端骨折的成人患者,研究成人肱骨遠端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個性化康復治療,肘關節功能大大改善,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90 例肱骨遠端骨折的成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并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 例;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3 例,女性22 例,患者年齡20~71 歲,平均(42.1±9.4)歲。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21 例,年齡21~72 歲,平均(43.1±9.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相關同意書。②所有患者均是新鮮骨折。③所有患者都經過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腫瘤、心、肝等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配合度低的患者。
所有病人都要接受側臂叢麻醉和再進行復位手術固定。
①對照組的病人在手術后5 d 內接受收縮肱三頭肌和肱二頭肌的康復訓練,對手和肩膀也積極進行練習。經過2~4周的訓練,可以結合患者的實際恢復情況,在肘部活動屈伸練習中引導患者,在8 周之后,患者可以被引導實施肌力傳統功能訓練。
②觀察組的患者在手術后接受了個性化康復培訓。手術后所有觀察組患者接受骨折評估,若病人柔性組織損傷程度較輕,則可在手術后引導病人進行拉伸肌肉收縮訓練、伸縮前臂肌肉擴張訓練、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應當注意,運動量的多少以患者的疼痛感為標準,不應給患者增加疼痛感。通常情況下,在手術后3~5 d,引導患者做手肘的拉伸練習,包括手肘的被動彎曲練習。在病人完全放松后,只要不增加疼痛,盡量增加彎曲角,并多次練習。在伸肘運動中,病人的手肘應保持在平面上,直到病人的肌肉完全放松,從而讓重量影響肘關節緩慢下降,達到伸直狀態,并使患者的肌肉完全放松到疼痛消失。如果患者骨折的固定作用一般,或者組織損傷嚴重的,則在手術后需要實施等長收縮訓練。在訓練過程中,不增加患者的疼痛,并且根據患者的恢復,在手術后6~8 周進行頸部關節拉伸強度的訓練。如果患者骨折不穩定或軟組織損傷極其嚴重,則應在手術后對患肢的肌肉進行長期收縮訓練。另一方面,這些病人在實踐中需要更多的關注,以避免二次受傷。手術后大約3 周,在病人柔性組織形成之后,可以引導病人進行等長的訓練,在手術后2 個月,可以對病人頸部關節的抗阻力強度進行訓練。
統計兩組患者手術后1 個月、6 個月的關節功能,具體判斷標準:使用《Mayo 肘關節評分量表》[4],分為4 個維度(疼痛45 分、穩定性10 分、運動20 分、日常生活功能25 分)進行評分,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恢復越好:①優≥90 分;②良:75~89 分;③中:60~74 分;④差<60 分。將兩組患者的Mayo肘關節評分量表評估情況進行對比。
統計兩組患者在手術后的肘關節活動功能角度,進行比較。
觀察組1 個月、6 個月的肘關節評分量表得分明顯大于對照組,觀察組1 個月、6 個月的優良率也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P<0.05),詳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1 個月、6 個月的關節功能評估情況對比(±s, 分)

表1 兩組患者1 個月、6 個月的關節功能評估情況對比(±s, 分)
Mayo 1 個月 6 個月觀察組(n=45) 87.43±2.34 95.74±10.56對照組(n=45) 73.56±3.65 87.82±10.85 t 21.460 3.509 P 0.000 0.000組別

表2 兩組患者優良程度對比[n(%)]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肘關節活動功能角度大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關節活動功能角度對比(±s, °)

表3 兩組患者關節活動功能角度對比(±s, °)
組別 前臂轉后度 屈前度 伸直度 前臂轉后度觀察組(n=45) 89.54±3.23 128.68±4.36 19.65±4.83 87.05±4.75對照組(n=45) 79.34±3.45 112.06±4.75 12.87±7.58 80.63±4.95 t 14.478 17.292 5.060 6.278 P 0.000 0.000 0.000 0.000
成人肱骨遠端骨折主要由高能暴力所致,常累及肱骨遠端關節面,并伴有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神經、血管及皮膚軟組織損傷[5-6]。手法復位后易再次活動,難以完全恢復關節面。手法復位術后早期還需外固定,易導致肘關節功能喪失。但通過內外固定,手術切開復位可為患者術后早期功能康復提供良好的條件[7]。如果患者患肢長期處于固定狀態,會導致靜脈和淋巴回流不良,關節周圍組織中纖維滲出和漿液纖維蛋白沉積,導致關節囊和周圍肌肉纖維粘連、水腫、纖維化和攣縮,導致肘關節功能障礙和僵硬。手術治療后,患者會出現肘關節殘余功能障礙,影響上肢功能,降低生活和工作質量。早期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改善肘關節功能,預防和減少骨科并發癥[8]。因此,個性化康復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以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和康復情況制定康復訓練計劃,提高康復訓練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與傳統的臨床康復訓練方法相比,個性化康復訓練可以促進患者的康復,提高治療效率,改善患者的臨床狀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個性化康復訓練的觀察組1 個月、6 個月的肘關節評分量表得分明顯大于使用傳統常規康復治療的對照組,觀察組1 個月、6 個月的優良率也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肘關節活動功能角度大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肱骨遠端骨折的成人患者使用個性化康復治療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提高治療有效率,同時優化肘關節活動功能角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