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姜曼莉,田園丁
(睢寧縣中醫院,江蘇 睢寧)
目前已知的人類胃黏膜組織中唯一存在的微生物即幽門螺桿菌,是導致黏膜出現炎癥的主要因素[1]。目前,有關胃部、十二指腸部等消化道發生的潰瘍及炎癥類疾病的發病因素研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較為突出,是非常危險的致病因素[2]。因此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的臨床治療原則主要在于根除幽門螺桿菌,抑制病菌對胃黏膜的損傷,改善患者潰瘍情況,防止潰瘍反復發作[3]。目前臨床主要使用藥物作用于消除和抑制幽門螺桿菌,效果較好應用較多的有鉍劑、抗生素類、質子泵抑制劑等。這些藥物單一使用的情況下,對根除幽門螺桿菌并不能起到較好的作用,尤其是胃部的酸性環境使得抗生素的效用無法正常發揮[4]。因此,消化科臨床多采用聯合用藥。筆者此次選取了36 例消化科的住院患者,皆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研究中將患者分為了兩組,分別采取了四聯療法與三聯療法,結果指出四聯療法對改善患者潰瘍情況,根除幽門螺桿菌效果更好且副作用少,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20 年5 月至2020 年7 月消化科的住院患者36 例,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按入院先后分為2 組。觀察組有18 例患者,男8 例,女10 例,年齡23~65 歲,平均(50.45±4.26)歲;對照組有18 例患者,男7例,女11 例,年齡24~64 歲,平均(50.64±4.39)歲。對比兩組患者各項資料差異很小(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尿素酶試驗及胃鏡檢查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的胃潰瘍患者;②近期未服用過同類藥物進行治療;③研究已確認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
排除標準:①處于妊娠或哺乳階段的女性患者;②對研究中使用藥物過敏患者。
采取尿素酶試驗法對患者的胃竇小彎黏膜進行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患者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鏡檢查確診為胃潰瘍,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需要采集血液標本、尿液標本做常規生化檢驗,以及肝腎功能檢查。觀察組采取四聯療法,奧美拉唑(國藥準字H20056108,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 mg、枸櫞酸鉍鉀顆粒(國藥準字H20063864,威特(湖南)藥業有限公司)220 mg、阿莫西林(國藥準字H44023994,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000 mg、克拉霉素(國藥準字H10960227,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500 mg,所有藥物均2 次/d,連續服用10 d。對照組采取三聯療法,患者口服奧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00 mg、克拉霉素500 mg,所有藥物均2 次/d,連續服用7 d。療程后停藥1 月胃鏡復查并檢驗幽門螺桿菌存在情況,記錄患者治療過程中所有用藥副作用。
治療效果判斷:①顯效:經胃鏡復查患者潰瘍完全消失或者僅余瘢痕,胃黏膜基本恢復正常且尿素酶試驗結果為陰性;②有效:經胃鏡復查患者潰瘍好轉一半以上;③無效:經胃鏡復查患者潰瘍未見好轉或好轉不到一半。
本次研究中兩組數據均使用SPSS 19.0 軟件進行計算,其中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有16 例根除,2 例未根除,根除率是88.89%,對照組中有12 例根除,6 例未根除,根除率是66.67%,觀察組的根除率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比較[n(%)]
觀察組中1 例無效,總有效率是94.44%,對照組中5 例無效,總有效率是72.22%,顯然,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治療效果較理想(P<0.05),詳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在用藥治療過程中有2 例患者在用藥初期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無食欲癥狀,但無需治療可自行消失,發生率為11.11%,對照組患者則有4 例出現惡心、上腹脹痛的癥狀,一段時間后可自行改善,發生率為22.22%,顯然,觀察組用藥副作用比較少(χ2=4.444,P=0.035)。上述用藥副作用,兩組皆為輕微癥狀,不影響本次研究制定的治療療程,治療后患者血液標本、尿液標本及肝腎功能檢查結果皆無異常。
引起患者胃潰瘍發作的因素眾多,其中人體胃酸分泌量多、胃黏膜屏障弱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最為普遍的疾病成因[5]。傳統的治療方案擬定的主要目標是減少胃酸分泌量,增強胃黏膜屏障強度,往往忽視了幽門螺桿菌的存在,因此常有患者出現潰瘍面愈合后反復發作,長時間無法達到根治的效果[6]。隨著對消化道潰瘍、炎癥類疾病的研究,幽門螺桿菌與疾病發作的密切關系逐漸被重視起來。幽門螺桿菌通過分泌蛋白質結合胃黏膜表面物質對黏膜屏障造成損傷,也就是破壞了胃黏膜的保護作用,使得胃酸等有毒物質能夠侵害到胃黏膜,繼而引起炎癥、潰瘍等[7]。因此,消化科臨床在治療胃潰瘍時要重視對幽門螺桿菌的檢測,如發現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除了針對胃酸、胃黏膜用藥外,還需要清除幽門螺桿菌。對此,臨床用藥方式主要是三聯療法和四聯療法這兩種,前者主要是選用1 種質子泵抑制劑加上2 種消炎藥,后者主要是選用1 種質子泵抑制劑加1 種鉍劑再加2 種消炎藥。隨著三聯療法的廣泛運用,有研究發現其對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效果正在逐漸下降,推測可能與幽門螺桿菌耐藥性越來越強有關[8]。對此,臨床逐漸開始采用四聯療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觀察四聯療法的效果,為此,筆者設置了兩組,觀察組為四聯療法,對照組為三聯療法。
研究結果中,觀察組中有16 例根除,2 例未根除,根除率是88.89%,對照組中有12 例根除,6 例未根除,根除率是66.67%,觀察組的根除率較對照組高(P<0.05),這表明四聯療法作用于清除幽門螺桿菌效果更強;觀察組中1 例無效,總有效率是94.44%,對照組中5 例無效,總有效率是72.22%,顯然,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治療效果較理想(P<0.05);觀察組副作用更少(P<0.05),且兩組皆為輕微癥狀,不影響本次研究制定的治療療程,治療后患者血液標本、尿液標本及肝腎功能檢查結果皆無異常,這表明這兩種用藥方式對患者的安全有保障。
綜上所述,酸性環境下抗生素要起作用的前提是抑制胃酸,所以需要聯用質子泵抑制劑,因而初治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采取四聯療法的效果更佳,且用藥的副作用少,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