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麗
(吉林省人民醫院,吉林 長春)
急診室是醫院內重要的治療場所,救治的病種多、搶救任務重、多是突發疾病或病情較嚴重患者,搶救風險極高,極易因不良事件而引發醫患矛盾[1-2]。急診危重患者入院進行搶救后,需要將患者從急診科轉運至其他科室,而在轉運過程中極有可能會因醫護人員的疏忽、轉移流程未明確而造成不良事件發生,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所以醫護人員在轉運急重癥患者時,必須要完善轉運流程,盡可能減少轉運的時間,保障患者的安全[3-4]。本文就規范化護理在急診危重癥患者安全轉運的臨床效果進行以下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120 例急危重癥患者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為60 例;在觀察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齡30~80 歲,平均(56.65±3.68)歲;在對照組中,男36 例,女24例,年齡30~80 歲,平均(56.77±3.7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于我院行護理干預的急診急危重癥患者。
排除標準:有認知障礙或者護理過程中配合度較低的患者。
本此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慎重研究決定并予以批準,并對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對本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義進行充分說明,并使其充分了解后,患者及家屬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參與本次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對照組轉運過程中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其中包括: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轉運時,要時刻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指標,注意急救物品的準備,全程由家屬陪同完成。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轉運過程中實施規范化護理干預,其中包括:①規范轉運流程:院內由醫護人員組織建立安全轉運監督小組,在轉運前對整個轉運過程進行風險評估,將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監督小組在轉運過程中進行實時監督,并時刻記錄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將轉運流程明確告知家屬,并要求家屬在轉運過程中陪同,醫護人員制定出轉運風險通知單,將此次轉運流程、風險、預防措施告知家屬,并征求家屬的意見;每月對轉運不良事件進行自查,找出存在的問題,查明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減少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情況。②轉運人員技術要求:醫護人員必須掌握專業的轉運知識與轉運技能,在實際轉運操作前,對轉運人員進行模擬轉運操作,加強培訓他們熟練掌握轉運的各個環節操作要求,轉運過程必須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規范轉運流程;定期組織知識講座,通過學習讓醫護人員更加明確轉運流程,掌握對不良事件的準確判斷力及應變能力,提高醫護人員的責任心。③轉運前護理:轉運前,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指標監測,檢查設備儀器是否正常工作;檢查患者氧氣管道是否有脫落現象,評估患者轉運過程中的風險以及患者是否能夠承受該風險;準備好患者所需藥物,確保物品準備齊全。④轉運中護理:轉運過程中,指導患者行舒適體位并用約束帶將其固定;醫護人員要密切注意患者的情況,明確最短的轉運路徑,縮短轉運時間;轉運時盡量保持走平坦的道路且勻速,注意患者所插管道是否掉落,避免產生震蕩影響患者的身體情況;若患者體表有創口,要提前做好創口保護工作,避免感染。⑤轉運后交接:由醫護人員共同進行交接,將患者轉移至目的地;轉運醫護人員將患者具體信息、病情信息、用藥信息等告知交接醫護人員,記錄患者轉運后的生命體征指標,交接完成后雙方進行簽字核實。
①對比觀察兩組患者院內轉運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轉運時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其中包括輸液管道脫落、墜床、物品準備不齊全。③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④對比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顯效,轉運順利完成,無不良情況發生;有效,轉運進行較順利,但有較輕程度不良情況發生;無效,轉運完成不順利,有嚴重不良情況發生。
采用SPSS 19.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院內轉運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轉運時間(±s, min)

表1 轉運時間(±s, min)
組別 n 重癥監護室 手術室 普通病房 CT 室觀察組 60 23.12±3.25 10.36±2.65 16.46±3.66 15.33±2.93對照組 60 30.36±4.39 18.45±2.89 22.33±4.32 23.68±3.86 t 10.267 15.982 8.031 13.347 P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轉運時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n(%)]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n(%)]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護理總有效率[n(%)]
安全轉運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急診工作的重要環節,保障患者轉運的安全,能夠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還能減少醫患矛盾產生,因此臨床上越來越重視轉運過程中的安全性[5-6]。常規護理未規范轉運流程,醫護人員不能對轉運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監督,使轉運過程出現一些不良情況;規范化護理是將轉運前、轉運過程中、轉運后交接工作進行全方位監督,觀察患者的身體情況,使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提高轉運的效率[7-8]。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轉運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規范化護理能夠選擇最短轉運路徑,有效地縮短轉運時間。觀察組患者轉運時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規范化護理能夠預防不安全因素,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提高轉運安全性;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規范化護理能夠讓患者及家屬認同醫護人員的工作并給予支持,維護了良好的醫患關系正常運行。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規范化護理能夠提高轉運效率及護理效率。
綜上所述,規范化護理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安全轉運的臨床效果較好,提高了轉運的安全性,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認同,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