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鐘安,蘇瑞林,吳海強,徐力,賴勇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腦血管畸形屬于神經外科常見的血管病癥,病癥往往會產生嚴重并發癥。是導致患者致殘的主要病癥因素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1]。早期的病癥治療方法中,多采用線段栓塞的方式進行治療,但該方式僅能抑制病癥的發展,在抗栓塞技術的不斷完善下,各項操作設備和技術也進行了一定的提升[2]。目前可通過介入栓塞治療或顯微鏡外科手術切除改善患者的病癥情況,對于情況較為嚴重的腦血管畸形患者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3]。現為探究動靜脈聯合入路介入栓塞治療對腦血管畸形對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選取40例腦血管畸形患者進行研究,有以下報告。
通過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40例腦血管畸形患者進行分析,通過隨機數表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18~48歲,平均(27.63±7.55)歲,觀察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17~46歲,平均(26.51±7.91)歲。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兩組患者均符合Spetzler—Martin腦血管畸形的相關標準[4];②患者存在頭痛、抽搐等病癥表現。
排除條件:①不符合相關標準者;②存在其他肝腎功能障礙者;③結合其他嚴重腫瘤患者;④接受過其他顱腦手術者;⑤手術禁忌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動脈入路栓塞治療,在DSA機引導下行右動脈穿刺并至動脈鞘,根據不同形狀造影管行左、右頸內和椎動脈全腦造影,根據結果加做特殊位置照片。根據造影顯示,選擇右動脈置管,沿腦血管畸形部位的動脈位置上升至病變區域,通過造影排出正常動脈后注入栓塞材料,隨后退出全腦造影。
觀察組患者采用動靜脈聯合入路介入栓塞治療,術前常規采用頭顱CT和磁共振檢測,隨后進行全腦血管造影,對于年齡較小的患者采用全麻措施,其余部分患者采用安定劑或局麻,保證患者意識清醒,以便觀察神經系統功能。采用全身肝素化,在DSA屏幕觀測下行股動脈穿刺置血管鞘全腦血管造影。根據造影情況分析畸形大小、部位以及動靜脈血液供給特點,并觀察是否存在動脈瘤或靜脈瘺。隨后根據Spetzler—Martin分級情況對患者頸動脈和椎動脈栓塞側置入導管,導管需保持漂浮狀態并送入畸形團內,隨后通過微導管手推超選造影,分析畸形團特點,并采用20%~60%的碘苯脂造影劑進行造影,了解栓塞程度,術前為患者注入栓塞膠,并觀察栓塞效果,注入栓塞膠約2~6次。完成后即可開展栓塞治療。在DSA機透視下注射血管內神經外科全新栓塞劑填滿病灶。栓塞后觀察畸形團的栓塞情況,在效果不佳的情況下需再次進行注射,完成后撤出導管和鞘管等儀器,術中需要密切觀察注射情況,防止畸形團引流靜脈阻塞[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指標變化對比[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指標變化對比[分(±s)]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例(%)]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變化情況,采用SF-36進行評估,包含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方面,每項最高分1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包含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失明、神經功能障礙等情況。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詳情見表1。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作為先天性病癥,在相關調查中發現,腦血管畸形的發生率在男女比例中以2:1形式出現,患者多見顱內出血現象,以實質性出血、腦室內出血為主。由于顱內出血有較高的致死率,需要通過及時治療改善病癥現象,介入治療和放射治療雖然能夠改善病癥情況,但遠期治療效果不佳,另外手術切除的方式可能存在感染現象。因此當前以動靜脈聯合入路介入栓塞治療為主,可改善患者病癥情況[6]。
本文選取40例腦血管畸形患者進行分析并得出結果:觀察組治理后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采用動靜脈聯合入路介入栓塞治療的效果,可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患者并發癥產生,保證患者的治療預后。
綜上所述,動靜脈聯合入路介入栓塞治療腦血管畸形,效果顯著,可有效保證患者預后效果,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