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張李萍,韓魁
(1.上海市嘉定區江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全科醫學科,上海 201800;2.上海市普陀區長風街道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全科醫學科,上海 201800)
顳下頜關節炎好發于20-40歲中青年女性,焦慮抑郁、咬合關系不良、口腔習慣不良的人群發病率較高。自身免疫因素、關節解剖因素、心理社會等因素均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緊密聯系。患者張、閉口時會產生疼痛感、關節發出彈響、大張口困難、頻繁發作的頭痛、頸痛等。物理、中醫、藥物等治療方式均可改善臨床癥狀。超短波用于急性軟組織感染治療可有效縮減治療時長、提高治愈率。針刺以針刺入人體一定穴位達到治療目的。雷火灸可通經活絡、消腫止痛、散寒溫經[1]。本研究從我院選取適量病例為調查研究對象,調查研究內容如下文所描述。
從我院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間中醫科門診就診對象124例,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2例。對照組男、女分別37例、25例,年齡范圍40-70歲,平均(56.2±2.1)歲;觀察組男、女分別36例、26例,年齡范圍40-71歲,平均(57.1±2.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實驗對比。
納入標準:①與《顳下頜關節病的基礎與臨床》[2]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中顳下頜關節病相關診斷標準相符;②所有的患者參加本次實驗都是出于自愿,且愿意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合作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患者在治病過程中記錄的資料沒有損壞或殘缺。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嚴重的肝臟腎臟等重要臟器疾病還有免疫系統疾病;②思維邏輯異常者、糖尿病或對實驗無法積極配合的患者;③拒絕實驗;④對研究過程中使用到的藥物及成分會過敏、不耐受;⑤有凝血功能方面的障礙及血液系統疾病;⑥內分泌、傳染性疾病。
對照組患者接受超短波治療,食用完早餐半小時后側臥于治療床,使用醫院提供的電極大小20cm×15cm、輸出功率40.58MHz、電流4A的超短波治療儀,設置7.37m波長,實施時使用單板法、并置法。在患者腰側、顳頜關節位置處各置一電極板,電極板與皮膚間有3-4cm空隙。由患者臨床表現、病程時長確定超短波治療輸出量。若患者為急性期疼痛、顳頜關節位置處皮膚溫度升高,使用超短波治療輸出量<50mA的無熱量方案,時長5-15min,1次/d,10日為一個治療過程。如果顳頜關節位置處皮膚溫度無異,慢性期疼痛不明顯,酸痛、鈍痛為主、亞急性病程,超短波治療輸出量為70-100mA,時長20min,1次/d,治療4日后,休息2天,10日為一個治療過程。
觀察組患者運用針刺配合雷火灸,指導體位,取仰臥位。使針刺位置得到充分暴露,消毒,選用35號1.5寸毫針,取兩側合谷穴、患側下關穴。合谷穴直刺0.5-0.8寸,針刺位置產生經氣感應后使用捻轉瀉法,使針刺感應向顳頜位置擴散。下關穴直刺1.2-1.5寸,針刺位置產生經氣感應后使用捻轉瀉法,使針刺感應擴散到整個顳頜位置、耳前部,整個操作過程長于1min,留針半小時,中間行針1次,1次/d,一個治療過程共3次。針刺結束后展開雷火灸,指導患者側臥位,使患處得到充分暴露,在皮膚2-3cm位置處使用雀啄灸法,對患側下關穴、兩側合谷穴展開雷火灸治療,行六陰數為1壯,每處穴位6壯。1次/d,一個治療過程共3次。
臨床治療效果、疼痛程度、開口度。
臨床治療效果判定準則:顯效:腫脹疼痛、關節彈響等消失,可正常張口。有效:大張口、顳下頜關節活動頻繁時產生不適感,張口輕度受限。無效:患者狀況無變化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概率+有效概率。
使用VAS量表評估疼痛程度,共計7分,輕度疼痛0-1分,中度疼痛2-4分,重度疼痛大于4分。
將本研究124例實驗對象在實驗過程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 22.0軟件中行詳細分析,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以(±s)表示,而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率(%)進行表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治療結果[n=62,(%)]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開口度等(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開口度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疼痛程度、開口度(±s,n=62)

表2 疼痛程度、開口度(±s,n=62)
注:與對照組治療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
顳下頜關節炎為口腔頜面部多見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運動時關節彈響、下頜張口受限等運動障礙、關節區疼痛等,對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針刺為我國古老的保健治療方式,根據中醫理論使用毫針刺進人體穴位,具有顯著療效。針刺下關穴可使粗纖維對傳入在脊髓的痛敏神經元起抑制功效,阻斷傷害性信息向高位腦中樞傳遞的閘門,并可達到良好的全身鎮痛作用[3]。配合雷火灸可調整神經、肌肉興奮、抑制平衡,使關節附近的韌帶、肌肉間協調運動得到有效恢復,減少不適感,提高患者接受程度。
本研究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開口度高于對照組。認為針刺配合雷火灸可有效改善開口程度,降低疼痛感,提高治療效果。針刺通過在人體特定穴位處刺入很細的針,使力量進入、離開人體的方式,使人體內陰陽恢復平衡。該方式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經濟安全[4]。雷火灸又可稱為雷火神灸,使用中藥粉末加上艾絨制成艾條,對穴位展開灸治療[5]。利用藥物燃燒時產生的熱量,通過懸灸方式刺激穴位,激發經氣,使局部皮膚機理開放,改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達到疏經活絡、活血利竅功效[6]。二者配合可有效改善穴位周圍組織血液的循環,共奏活絡通經、化瘀活血、止痛消腫之功[7]。
杜騰飛等[8]通過60例顳下頜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分析針刺的臨床治療效果,經研究發現針刺可緩解關節腫脹疼痛,減輕關節彈響,促氣血運行、疏通經脈、止痛功效良好,臨床應用效果良好。胡希軍等[9]對60例顳下頜關節炎患者展開研究后發現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均得到有效緩解,且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使用針刺配合雷火灸治療組的治療效果、開口程度等均優于推拿組,認為針刺配合雷火灸有助于改善關節疼痛、神經功能,調節紊亂的咬合關系,促氣血運行,對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有較大幫助。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良好,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對顳下頜關節炎患者應用針刺配合雷火灸可以提高治療效果、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疼痛體驗,從而使其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對顳下頜關節炎患者使用針刺配合雷火灸治療效果確切明顯,有效改善疼痛程度、開口度,提高生活質量、臨床治療效果,有利預后,適合于臨床治療大量的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