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嫻,王文艷(通信作者,衛兵,孫莉,耿敏
(1.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病案室,安徽 合肥 230601)
女性陰道壁囊腫在婦科門診很常見,真正的陰道壁囊腫來源于陰道組織,但是來源于尿道及其周圍組織的病變也常被誤診為陰道壁囊腫。據文獻[1]報道,陰道壁囊腫的發病率在1/200。但事實上低估了其真實的發病率,大多數囊腫的發生并沒有被報道。我院粗略統計2008年至今住院患者人數及診斷陰道壁囊腫人數,其發病率約為1.14‰。因此,在術前明確陰道壁囊腫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是有困難的。本文對2008年以來在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住院診治的陰道壁囊腫病例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為其診斷和治療提供進一步的資料。
回顧分析2008年以來在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住院診治的陰道壁囊腫28份病歷。
使用SPSS 7.0軟件對患病年齡、臨床表現、發病部位、大小、治療方式以及病理結果、隨診結果進行統計描述、t檢驗和卡方檢驗分析。
患者年齡范圍為20-59歲,平均(38.50±10.21)歲,發病高峰年齡31-40歲(11例、39.29%)。1例患者系自覺陰道異物伴疼痛不適3月余,小便時疼痛不適伴尿不盡感就診我院,行婦檢提示陰道壁囊腫;1例患者系活動后陰道不適感,腹壓增加時明顯就診我院診斷陰道壁囊腫;3例患者分別因陰道下墜感、自覺陰道腫物、陰道疼痛不適就診我院發現陰道壁囊腫;其余23例患者無該疾病相關臨床癥狀,為其他疾病治療過程中或體檢發現陰道壁囊腫:陰道炎1例、外陰瘙癢1例、痛經1例、產時發現1例、產后盆底康復1例、子宮內膜癌1例、剖宮產瘢痕內異癥1例、子宮縱膈1例、卵巢囊腫2例、子宮肌瘤3例、體檢發現10例。陰道壁囊腫位于前壁12例(42.86%)、后壁4例(14.29%)、左側壁4例(14.29%)、右側壁8例(28.57%),其中1例患者為多發囊腫,最大直徑約0.5cm,其余27例患者均為單發囊腫,直徑范圍為:1.0cm-7.0cm。

表1 囊腫部位與病理類型(n)

圖1

圖2
1例患者系自覺陰道異物伴疼痛不適3月余,小便時疼痛不適伴尿不盡感就診我院發現陰道壁囊腫,后行尿道鏡檢查未見異常,因陰道壁囊腫部位靠近尿道周圍組織,行囊腫剝除術中損傷尿道后行尿道部分修補術;1例患者因陰道壁囊腫較大,直徑約7×5cm行陰道壁囊腫穿刺引流術;4例患者未行手術治療;22例患者行陰道壁囊腫剝除術,術中未見明顯異常。
副中腎管(Mullerian)囊腫9例(39.13%)(圖1),中腎管(Gartner)囊腫7例(30.3%)(圖2),表皮包涵囊腫2例(8.69%),尿道憩室1例(4.34%),未分類囊腫4例(17.39%)。未分類囊腫中術后病理考慮陰道炎癥包塊者2例、性質不明確良性囊性病變2例。其中,將陰道壁囊腫的部位與病理類型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統計學上無顯著相關性(P>0.05)(表1),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2]。
24例患者行手術治療,術后隨訪時間范圍為:0.17-10.33年(3.96±2.93年),均無陰道壁囊腫復發及術后再次就診治療;4例患者保守治療,隨訪時間為:0.42-2.92年(2.07±1.12年),均主訴未見囊腫增大、無后續治療。
陰道壁囊腫的類型主要取決于其胚胎來源。在胚胎發育的第8周,成對的Mullerian管(副中腎管)遠端融合,發展成為子宮、宮頸和陰道上段,表面被覆假復層柱狀上皮,未融合的近端發育成輸卵管。于12周初始,假復層柱狀上皮被鱗狀上皮所取代。Wolffian管(中腎管)通常在女性中退化,其殘留物包括Gartner管、卵巢冠和卵巢旁體。因此,部分陰道壁囊腫被認為是胚胎衍生物,并根據胚胎來源將其分為兩種類型:副中腎管(Mullerian管)和中腎管囊腫(Gartner管)來源[1,3]。Mullerian管囊腫表面被覆粘液上皮或任何Mullerian管來源的上皮(宮頸內膜、子宮內膜或輸卵管)。而Gartner囊腫表面被覆立方上皮或矮柱狀上皮,來源于中腎管殘留,沿著閉鎖的中腎管走行,從中腎管穿過闊韌帶到達宮頸和陰道前外側壁。
陰道壁囊腫多發生在育齡婦女,其發病高峰在30-40歲,其他年齡組較少見。多數患者沒有癥狀,是在體格檢查或診斷其他婦科疾病時偶然發現的。本資料中,發病年齡高峰在31-40歲,約占39.29%;其中82.14%患者無癥狀,與其他研究相符[2]。囊腫引起臨床癥狀5例,主要表現為陰道脹痛不適、陰道異物感或墜脹感、陰道疼痛等。手術患者術后病理類型分別為Mullerian管囊腫9例、Gartne:囊腫7例、表皮包涵囊腫2例、未分類囊腫4例、尿道憩室1例。
在本資料中,所有的陰道壁囊腫均為良性,以Mullerian管囊腫發病率最高,約占39.13%,主要位于陰道前壁(4例)和左側壁(3例),與文獻[3]報道基本一致。本觀察中發生率第二位的陰道壁囊腫為Gartner囊腫,多見于后壁(2例)和左側壁(3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資料中1例尿道憩室的患者,術前診斷為陰道壁囊腫而進行囊腫切除,術中發現為尿道憩室,與泌尿外科配合完成尿道周圍囊腫剝除術+尿道部分修補術(見圖3)。在臨床工作中,大部分陰道壁囊腫均選擇手術治療。這提醒我們術中應注意囊腫與周邊臟器如膀朧、直腸的關系。必要時水墊分離、分清解剖層次、減少周圍臟器損傷的風險。尤其是對于陰道前壁囊腫與膀朧尿道緊鄰時應小心分離,剝除囊壁后應仔細檢查膀胱尿道的完整性,必要時進行膀胱鏡檢查。若術中出現損傷應及時進行修補,減少術后瘺的發生。

圖3 尿道憩室病理圖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癥狀較典型,主要包括下腹痛、痛經及慢性盆腔痛等。臨床工作中依據該疾病典型的臨床表現即可診斷。但仍存在臨床癥狀及診斷與術后病理不符[4]。本研究中1例患者因具有經期陰道壁囊腫疼痛不適感診斷為陰道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病理提示:鏡檢為增生的纖維組織,其內見較多厚壁血管,局灶見少量神經纖維,未見確切子宮內膜及間質。其他文獻報道[5]1例無明顯臨床癥狀的陰道壁囊腫患者,行囊腫剝除術,術中見咖啡色樣液體,術后病理提示:子宮內膜異位囊腫。這增加了臨床工作中對陰道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準確診斷的難度。
本研究入組患者28例,24例均行手術治療,其中23例行陰道壁囊腫剝除術,1例行陰道壁囊腫穿刺引流術,陰道壁囊腫穿刺術存在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恢復快、不易損傷膀胱和直腸、不易復發,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6];4例患者因其他原因選擇隨訪。所有患者均進行出院后長期隨訪,隨訪過程中未見術后囊腫復發或原囊腫增大而治療。故臨床工作中,針對陰道壁囊腫的治療可個體化。若陰道壁囊腫較大或有明顯臨床癥狀者,可行囊腫剝除術,術中應小心分離相關組織結構,以免術中損傷甚至術后瘺的形成;若囊腫較小且無臨床癥狀者,可保守治療或隨訪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