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永恒
摘? 要:張恨水作為我國現代通俗文學大師,其作品《金粉世家》是近代小說中的瑰寶,深受讀者喜愛。本文從小說結構形式入手,探討《紅樓夢》與《金粉世家》之間的聯系,分析其宗教文化故事背景,并就張恨水《金粉世家》中的現代形式理念進行研究,希望能夠對這部小說進行新的解讀。
關鍵詞:張恨水;《金粉世家》;現代形式理念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3-0-02
引言:
《金粉世家》是張恨水老師的文學代表作品之一,小說主要以冷清秋與金燕西“郎才女貌”的愛情婚姻為線索,詳細講述了民國時期金總理一家的沒落史。文章淡化了金錢功能,卻又在言語間將當時的社會風貌進行表現,增添了現代小說所體現的內容特征,使得整部作品不但是人們茶余飯后的消遣之物,更是一個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
一、“章回體”小說結構形式
“章回體”文化形式在我國文學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這種結構形式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小說文學走向成熟,這也是其同其它文學形式區別開來的重要特點。作為一種故事表現結構,“章回體”的出現是對時代的一種控訴,更是作者思想的一種抒發,其結構多樣化,既可以以某個人物,又可以某件事情,還可以某個時代作為主線進行撰寫。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在“章回體”小說中體現出現代形式理念,成為近代小說家的寫作目標。張恨水的《金粉世家》,既采用了“章回體”小說形式的回合對仗、華麗辭藻,又改變了傳統的理想化小說主題,將當時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進行揭露,結合不同角色的內心獨白,可謂是現代小說中的瑰寶。在內容方面,《金粉世家》中處處可見《紅樓夢》的影子,兩相比較,能夠發現不少貫通之處。以女主角為例,冷清秋與林黛玉都可謂是才女,并靠自己的才華征服了文中的男性;男主起初對其身份都有一定的好奇;女主的結局總是紅顏薄命,卻又得到了朋友的同情;女主在遭遇上都存在一定的隱晦內容。
二、《金粉世家》宗教文化故事背景
在正式進入寫作行業之前,張恨水的生活可謂“顛沛流離”,“五四”時期的壓抑社會氣息一度使其對自己選擇的方向產生了動搖,而這個人生階段中,正是佛教思想給他一定心靈慰藉。誠如《金粉世家》中的序言“嗟夫!人生宇宙間,豈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劇乎?”這正與佛家思想中“四大皆空”的觀點不謀而合。絕大多數在讀完《金粉世家》后,都會認為這是通過描寫一個家族的榮辱沒落史,來對一個時代的控訴,是對社會的不滿。但這也有可能只是張恨水對自己一生流離的表現,所謂金錢、名譽,到最后來不過是一片虛無[1]。
佛家理念在《金粉世家》中的直觀體現,便是在第二十八回中,金家大少奶奶懷有身孕,面見金太太正在讀誦《金剛經》中的句子,翻譯為現代語言便是“年齡稍長一點的人,錢財、親情都有了,就會害怕出事故,還希望自己能夠活的更久一點,然而這兩件事都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那就修行佛道吧。”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理念是金太太的思想寄托,雖然那近乎于迷信的方式較為可笑,但張恨水用這種手法,彰顯出了人生的悲劇,一切本就如夢一場,生死輪回又何必在意。在“五四”文化思想的沖擊下,張恨水并不是時代的領銜者,但卻保持著自己中立的態度,不悲不喜,不卑不亢,只想遵循自己的內心。
三、張恨水《金粉世家》中的現代形式理念探析
(一)郎才女貌——伴侶配對思想
拋開“登徒浪子”的標簽,就個人身份而言,金燕西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優秀男人”,他家境殷實,富有才華。現代形式文學理解中,作為這種人物的伴侶,并不需要什么身世,也不需要什么才華,只要能夠舉止端莊,小鳥依人,就可稱為“郎才女貌”。讀者希望從女性角色上得到一定的安撫,而不是在同一精神層面上的交流,或者說金燕西所追求的伴侶,是在“金屋藏嬌”的同時放縱他在外瀟灑的“組合”,而姿色方面,可以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的話來形容“就以姿色論,那種的自然美,比交際場中脂粉堆里跳出來的人,還要好些呢。”就此可以看出,金燕西對冷清秋所謂的“愛情”,或許并不是基于情感上的寄托,而是恰巧在對的時間,有這么一個符合其擇偶標準的女士,待人和順,重要的是“不會過多干涉男人的行動”。
以上種種,都滿足了現代形式理念中對于伴侶配對的遐想,就像賈寶玉從小習慣了自己身邊鶯鶯燕燕,遇到特立獨行、不卑不亢的林黛玉,馬上引起了他的興趣。但張恨水在《金粉世家》中對這段戀情結局的描寫,卻打破了讀者的幻想,婚后金燕西墮習不改,繼續揮霍人生,而激情褪去后,對待冷清秋的態度只剩厭惡。誠然這種賢妻良母的“典范”或許符合同一時代讀者的價值觀,卻未必能夠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這只是張恨水對生活的控訴,亦是他在弘揚自己的個人理想。
(二)女權意識——女性自我覺醒
張恨水在《金粉世家》中,能夠明顯看出在刻意優化女性角色,書中金家幾個男性角色都是花天酒地、吃喝嫖賭,而女性角色卻都溫文爾雅、各有千秋,就連丫鬟都有自己的思想。這與張恨水自己的身世有一定關系,但更想表達的是五四運動時期便初生萌芽的女性自我意識,這也延續到了現代社會中。冷清秋作為半覺醒的新時代女性,新舊兩種思想在其身上都能夠體現,“舊”在于她接受了舊服飾、舊文學、舊禮儀;而“新”在于她接受了新式教育,但這種教育并不完全,導致其在女性自我覺醒時產生了偏差,所以其能夠拋棄世俗眼光,與金燕西結合在一起。可在婚后對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卻沒找好自身位置,直到懊悔“齊大非偶”,甚至采取“大火遁世”的方式。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張恨水對于冷清秋的刻畫,是想彰顯出女性解放后的獨立魅力,但受限制與時代的特點,以及階級層次的差距,導致這種覺醒只能以失敗告終。張恨水對于冷清秋的結局設定上,也引發了一定的遐想,一方面是依靠那個家教班以及平時閑暇工夫的針線活,能夠養活母親、兒子以及韓觀久夫婦五口么?這里面除了冷清秋外都需要大筆資金來生活。另一方面是冷清秋進入金家才十七芳齡,出逃也不出二十歲,作為接受過新式思想教育的女性,又何必守寡至終呢。對此的解釋,可能是冷清秋畢竟是一個小說人物,且小說中一些情節無法描寫,在這個動蕩年代,冷清秋能夠做到的,或許就只是守住自己的文化操守,僅此而已[2]。
(三)封建思想——階級婚姻悲劇
現代主義文學形式提倡在環境塑造時,要與故事背景融合,并以此進行故事發展,而張恨水在《金粉世家》的前半部分還是遵循了這個準則的。包括冷清秋作為一個半開化時代潔身自好的女性角色,在總理兒子的金錢攻勢下奉子成婚,冷清秋逐漸邁進了這本不屬于她的“大宅門”,這完全滿足了那個時代平民女性的特點。但整本書的后半部分,是張恨水個人對于現實主義的抨擊,其中自由戀愛、婚前性行為甚至未婚先孕,具有五四思想的冷清秋竟然允許新婚丈夫在外花天酒地,對處處刻薄的三嫂也畢恭畢敬,這都是不符合時代背景的。張恨水或許將自己代入了冷清秋的角色,原本清高自傲的她卻因為現實不得不接受這一切,只能夠順從,直到最后忍無可忍時,才發現一切已經無法挽救。
相比而言,老大妻子佩芳或許更是張恨水的理想化身,在佩芳懷有身孕期間,討要丫鬟做妾不被允許,卻賭氣去妓院找了個妓女做姨太太,并將自己的身家性命都送到了“小公館”。而佩芳對于這件事情的態度,卻是當著母親的面對老大說“你不要我,我還不要你呢!只要將肚子里的孩子打掉,兩個人就可以平等交涉。既然不能一起走下去,那便早點分開,但不能像傳統社會中僅憑男方一紙休書就把自己給送走,而是要明明白白地離婚,平均劃分財產。”這些思想在現代看來或許稀疏平常,但在那個時代不可為跨世之舉,20世紀20、30年代,男女平等的呼聲越來越高,卻受限于那個年代的思想束縛,以及封建思想造成的階級婚姻悲劇,使得這種聲音逐漸成為“異類”。正如羅家倫在《新潮》雜志中《婦女解放》一文所提到的,婦女不應該做男人的附屬品,要具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但可悲的是,當金燕西懷著“金屋藏嬌”的想法將冷清秋娶進門時,她的這一生便只能作為一個附屬品生活[3]。
結論:
《金粉世家》能夠跨越時空的距離,在21世紀仍然具備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可以看出這部作品的文學歷史地位。它雖然沒有像巴金《家》中對社會陰暗制度的狠辣批判,卻以一種更接地氣的方式,將自己的思想表現出來,正如莫言在諾貝爾文學頒獎典禮上所說,“一個小說家只為百姓說故事,寫百姓讀的小說”。
參考文獻:
[1]宋昕玥.試比較張恨水筆下的愛情悲劇成因——以《啼笑因緣》《金粉世家》為例[J].今古文創,2020(19):23-24.
[2]張雨菲.《金粉世家》與《金鎖記》現代性追求與欲望解讀比較研究[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19,23(03):26-29.
[3]湯哲聲,董勝.“佛法無邊”:張恨水小說的文化建構與解析——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為中心[J].學術界,2018(04):19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