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七十年代的臺灣鄉土電影為代表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并不同于同時代的臺灣鄉土小說敘述鄉村的變遷,而是受浸于本民族文化的熏陶,而圍繞民族文化進行觀測同時,同時代受外來資本商業的滲透,導致民族符號出現了裂隙。雖則如此,民族文化還是覆蓋了破碎的瑕疵,在情節上表現于《戀戀風塵》這一影片男主人公最后的分手,最終在意蘊上呈現古樸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故而本篇論文主要以鏡頭語言分析《戀戀風塵》的三個方面:一、表象田園式幻境的裂隙;二、鏡頭語言的舒適與情節受挫的張力;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關鍵詞:田園鄉土;詩意;生存
作者簡介:張敏(1997-),女,漢族,重慶萬州人,海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詩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3--02
鄉土電影并不是簡單只以鄉村作為背景,敘述鄉村變化的故事,鄉土電影是立足于表現臺灣鄉土生活和本土文化的角度來對本土文化進行緬懷和反思,并對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進行比照,并不回避鄉土文化自身的缺陷,并不一味美化鄉土文化,而是冷靜地解釋鄉土文化愚昧、落后的一面。而在展現本民族文化的鄉土電影之中,侯孝賢的電影以其獨特的韻味讓西方文明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在當今的延續,一貫而突出的個人風格早已被西方電影界尊為電影作者,而對于這么一位作品中飽含著民族文化底蘊的導演,他的最初幾部作品也都是文藝愛情片,但其寫實風格、詩意的影像表達已初見端倪??梢哉f,他的影片的一些風格和主題,是先于他自覺的思考和探索而自發形成的,而這些風格的形成,最初的來源就是他的平民生活經歷。因此侯孝賢電影的出現,可以看作是平民視野與社會文化相碰撞的一個典型例證。他的早期影片中有很多來源于平民生活的鮮活素材,而當他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 開始觀察和記述身邊的人和事時,他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促使他必須更準確、更細微和恰當地去表達這種感受,并且逐漸將其與社會和時代背景相融合。如果說侯孝賢的勇氣和執著來自于他平民的身份,他的從容和淡定則來自于他身上流淌的中華民族的血液。一種中國知識分子所共同懷有的使命感讓侯孝賢不僅沒有丟掉自己,反而在電影藝術的道路上更進一步,開始對自身和時代的命運進行更加深 入的思考。
1.表象田園式幻境的裂隙
鄉土中國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富于地方性。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緊密而熟悉,是一種簡單的熟人社會。打破地理阻隔的歷史進程來看,鄉土中國的某些特質,可以簡單地歸納為封閉與落后。而無論是某種題材展現這樣的特點,還是某些具體的形態以揭露貶斥責的方式,以幻境式桃花源的方式呈現這一特點,幾乎都寓含著鄉土中國這一民族符號。所以,在侯孝賢導演的影片《戀戀風塵》中,也是以這樣的狹小封閉的小鄉村作為聚焦點,來展現民族特點。影片開篇是一片黑黑的洞穴,遠方一星點亮光,隨著列車機械的聲音逐漸清晰,接連不斷的軌道穿梭于靜謐的叢林,在長達兩分鐘的幽謐而又現代的鏡頭之后才轉入兩位主人公的身上——阿遠與阿云。
阿遠與阿云青梅竹馬,兩家鄰里鄰居,知根知底,村里的人心知肚明都以為兩人不出意外就會在一起,然而因為兩人進入了城市,被城市的節奏迅速卷入,隨著兩人有著不同的生活軌跡,而各奔東西。這一情節的生發,不是簡簡單單的異地戀分手事件,在侯孝賢導演的鏡頭下,是具有巨大的隱含意蘊。兩人地理位置的變化,已然暗示著兩種不同的生存模式。因為,相對落后的小鄉村,城市的進程并不平靜,就如開篇駛進主人公小鄉村的鐵軌一樣,壓迫滾滾襲來,外在世界極速的變化沖擊以及不穩定,入侵了兩人穩定而純情的聯系。兩人關系的破碎,也是兩人離開桃花源式的鄉村必然的結局,也暗含現代模式——一種極速分裂,單原子的模式——必然替代傳統的長久穩定粘連不變的模式。當長大后的男女主人公來到了城市,導演的鏡頭語言依舊保持著如鄉村一般的平靜和細水長流,但是兩人身上發生的事情,特別是男主人公阿遠,總是陷入一些“理所應當”的困境,這并不是突兀的情節,而是每一位從小鄉村奔向城市的人在生存線上,所陷入的無所適從的卡夫卡式的困境。
侯孝賢電影中所營造的鄉土臺灣的景象,正如李振亞曾經敏銳地指出這與城市的冷酷面貌形成某種“地理區位的對抗”,包括“冷硬的都市公寓vs.村落型的小鎮、交通煩亂空間擁擠vs.交通落后空闊的道路、機械呆板vs.有機自然、戶外vs.戶內、白日vs.黑夜等等”。所以,我們在《戀戀風塵》中也可以見得這兩者模式的交叉。城市的空鏡出現在阿遠生病,阿云照顧他一晚上之后的晨曦。鱗次櫛比的房屋一直延續到天的盡頭,柔柔的晨光憐憫式的鋪攤開來,新的躁動的一天萌萌發動。而在電影中的鄉村,很多鏡頭都是采用留白的方式,不僅僅著眼于近處的事物,而是著眼于遠處的空曠,用固定的鏡頭展現出一種開放的狀態,在此狀態中詩意得以呈現。顯然,兩者中已蘊含著一種分裂,如果說侯孝賢的主體是傾向于沈從文式的古典詩學的模式,那么以召喚其古典模式的方式,為了在主體心里回歸田園式的幻境,反而是一種后現代的抹除和彌散,這就呈現出表現田園幻境的裂隙。
2.鏡頭語言的舒適與情節受挫的張力
當侯孝賢導演用他那固有的長鏡頭在熒幕前一幀一幀流逝的時候,如其所是的背后響起悠然的旋律。其實,無不可以看作一種東方式的審美元素在電影里面的運用。電影的發明足夠真實而全面的顯示某一時空所發生的事件,這一特點恰好與中國畫中的強調的散點透視不謀而合。侯孝賢式的長鏡頭的運用為什么足夠的詩意,從這一點無不可以視為與中國畫的理論趨為同一種表現方式。散點透視這個概念是近人根據西方焦點透視而衍生出來的概念,其透視理論以此為依據,不會脫離焦點透視,只不過將一幅畫一個視點,一條視平線變成很多個視點和多條視平線。由于中國的審美意識需要,科學固定視點透視法是無法面面俱到的,散點透視能夠巧妙的突破時空熔鑄于一個密集的畫面。與此同時,觀眾足以發現侯孝賢長鏡頭的運用,也盡可能地將不同的時空熔鑄在一個鏡頭下,不同的人物在同一畫面,卻發生著完全不同的事情,生活的雜碎與區隔在里面呈現為一體。所有的一切,在藝術的情理下如此的渾圓而完整,鏡頭語言完美的恰合了傳統的審美,一種古樸詩意的內在性就顯現出來。
然而,在如此渾圓整一的意境之下,電影語言敘述的情節鋪展卻是一個悲傷分離的路線。一對青梅竹馬作為在歷史沉浮中逐流的人的主體,不得不離開小鄉村,上臺北工作,阿遠服兵役長久的離開阿云,停留在小鄉村的穩定的心理模式以為會一直延續,但是隨著時空的拉鋸,一切都是物是人非、斗轉星移。主角分手的情節,不僅僅是現實中的異地戀這一簡單問題,而是有諸多矛盾交織起來的。
首先當阿遠將高中成績單交給阿公的時候,得知并沒有能力上大學,選擇了輟學這一條路,就已經延伸出一段苦難未來的圖景,而當開篇阿云很多學業上的事情都還沒有阿遠了解的時候,作為觀眾的我們得到影片背后注解的信息,便是兩位普普通通的艱難謀生的小人物形象。用阿遠爸爸輕飄飄的語言描述“你要做牛不怕沒犁可拖”。確實,之后阿遠背井離鄉,去大城市打工,一遍做著印刷的機器,一邊如他本人所說,撿幾個字識一識。然而,這個大地,對小人物一向是“以萬物為芻狗”般的蹉跎。第一份阿遠的工作,因為去站臺接阿云來城里,將老板孩子的午飯打翻,被老板娘呵斥辱罵繼而辭職,第二份工作阿遠拖貨的摩托車又被偷,自己攢的錢和阿云的錢全還了去。當阿遠想要去偷別人的摩托車的時候,想要加入這一互害型社會,阿云作為傳統道德的符號出現對阿遠是個警醒,最終阿遠還是自己承受了這樣的傷害。這一樸實的畫面和老舍的《駱駝祥子》中的祥子遭遇如出一轍,不過當祥子順手牽了別人的駱駝的時候,阿遠并沒有偷別人的摩托,這一點也是侯孝賢導演所展現出來的小人物的氣節,更圓潤了阿遠這一人物形象。
一副如詩如畫的鏡頭,絲絲扣扣侵入了現實的矛盾,不是全然的牧歌。村里的人因為礦工事件而開始罷工,希望得到應有的訴求,一系列的隱藏在風景畫背后的都是殘酷地掙扎謀生,鏡頭中遠山黛影,雞鳴狗吠都籠罩著微弱的殘美。
3.“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70年代的臺灣處于經濟起飛的預產期,大批鄉鎮青年無路可走,涌入城市現代化進程,不斷驅動著人的前進,城市欲望膨脹,但人的感知還是鈍感的停留在小村莊的穩定系統里。侯孝賢在《戀戀風塵》中已經很隱晦的壓抑著城市躁動的喧鬧和瘋狂的冒進,如,阿云第一次來城里,在站臺被人忽悠,差點喪失財務;阿遠的朋友在電影院工作被砸傷手指,沒有辦法實現服兵役的愿望;阿遠與阿云回鄉之后,同村人在夜晚一起看電影,有的人在夜里被家人罵出來,隱沒在黑暗中……點點滴滴,隱藏在侯孝賢導演詩意鏡頭下的苦難,都像套了一層朦朧的紗,而那些苦難的一切都如此真實的存在,而且都是以小人物應接不暇的姿態晃蕩著其微小生命,人的主體被命運拖著顛顛簸簸。
一系列事件的出現又風平浪靜,人生命在此地缺失,渾渾噩噩的匱乏,從鏡頭開篇昏暗的隧道曲曲折折蜿蜒而行就像導演緩緩在鏡頭前拉出一個問號,這是人生的一切意義嗎?風和日麗下,爬著虱子的華美袍子,如果生命注定是全然的破碎,那么就讓鏡頭來滿足人心里的圓滿。從事件和具體形式中,向開放的審美飛躍,美是一種拯救。反過來,我們不應該批判導演用詩意的鏡頭模糊了人的苦難,而是感謝以這樣的方式成全了人活著的尊嚴,捉襟見肘而神圣不可侵犯。
這種拯救在鏡頭語言所呈現的即是古老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影片中的聯系除了軌道還有郵遞,寒來暑往,軌道將阿遠送到遠方,郵遞將阿云的視線著眼于在場。最后,阿遠服兵役回鄉,和阿公在田野中聊天,阿公蹲在田坎看著天說,今年不比往年,光臺風就來了三次,養活一千株番薯比種高麗參還難,收成一定不好。阿公的直白和質樸的揭示了食物和生存的關系,其實活著的主題從始至終不曾被導演拋下,在這個礦村下鏡頭被詩意化。最后的鏡頭,濃厚的烏云覆蓋在大山下,間隙的眼光穿透打在崎嶇的山路上,一簇一簇小村落在遼闊的天與海之間,上演人世的聚散離合。
參考文獻:
[1]陳春梅.文字與光影世界中最好的時光——從《邊城》到《戀戀風塵》看侯孝賢電影中的鄉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33(06):1-5.
[2]楊小濱.在鏡像自我與符號他者之間:侯孝賢電影的精神分析學觀察[J].文藝研究,2014(12):23-37.
[3]李相.儒夢人生——侯孝賢電影的作者特質[J].當代電影,2006(05):63-71.
[4]陳鍵興.大陸記者眼中的臺灣“70年代”人[J].兩岸關系,2003(02):39-41.
[5]藍棣之.邊緣顛覆中心——沈從文《邊城》癥候式分析[J].名作欣賞,1999(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