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去年的不平凡,在于疫情沖擊下經濟發展成績的來之不易;今年的特殊重要性,則在于作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起步之年,務必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從經濟發展的供需兩端來看,供給側改革只能循序漸進,需求側管理更易短期見成績。所以,擴大內需、堅定促消費,是“邁好第一步”的重要保障,在2021年便有了特殊重要性。
促消費,收入是基礎。收入問題又涉及到就業問題、薪資問題、社保問題以及收入分配問題等多方因素,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告所稱,“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收入問題是個長期問題,短期見效果,最核心的還是穩就業。穩了就業,才能穩住收入預期和消費預期。
2021年仍要把穩就業放在首位,而穩就業的前提是穩企業;穩企業的前提是穩資金,融資支持、減稅降費輕易不能停。
穩就業、穩收入來提振消費需求,消費回升后,還需要供給側承接。
就供需結構看,一二線市場的消費升級仍在繼續,對供給側的要求是產品升級、品牌升級;此外,縣鄉市場的消費空間漸次打開,對一二線市場趨近飽和的品質消費、品牌消費構成巨大承接力量。
順應消費側分層的新特征,供給側需同時做好品牌升級和市場下沉兩件事。一二線市場的品牌升級是個長期過程,短期來看,縣鄉市場才是消費回暖的支撐力量,也應是2021年政策發力的著力點。
2012年以來,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便持續高于城鎮地區。事實上,這2年,把握住下沉市場機遇的產品,大都迎來了增長的“第二春”。
打基礎的工作重在謀長遠,短期見效果,更適合在交易環節發力。簡要言之,以造節、補貼、貸款為主要抓手。
一是造節。造節最成功的是電商平臺的“雙11”大促。每年的“雙11”,消費者的最大誘惑就是面對“一年一見”的便宜,不買如同吃了大虧,于是顧不得錢包縮水,總要 “剁手”買買買。
二是補貼。早在2007年底,財政部、商務部聯合推出“家電下鄉”政策,效果顯著。
三是消費貸款。對于汽車、家電等耐用品消費,以及裝修、培訓等大額消費,消費貸款仍是重要的刺激手段。
在現代商品經濟中,消費具有雙重屬性,既能滿足消費者自身的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推動整個產業鏈創新向前的根本驅動力量。
宏觀層面促消費,多著眼于消費對經濟增長、產業升級的驅動作用,傾向于大開大合;落到微觀視角,著眼于消費者自身,則又很難避免過度消費、過度借貸等伴生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需要不同的力量去調和、平衡。
若調和得當,促進消費與提倡節約并不矛盾,也不應該矛盾。2021年,期待消費重回推動GDP增長的C位,也期待消費者能夠理性消費,體驗“有節制的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