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莊子》可以說是一本包含著美學觀點和哲學思想的散文集,對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社會的發展以及后世美學與哲學的建構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在這本書里莊子及其后學提出并闡釋了自己的無為主張。無為在作者眼里實際上是一種無所不為的有為,是真正有意義的有為?,F在的學者多從《莊子》一書中的美學和哲學觀念研究入手,鮮有涉及作者是如何來建構自己的理念的。本文從一體論、相對論和作者的詭辯這三個方面分析了《莊子》如何來支撐它的無為主張,并指出這三個方面存在的缺陷和局限性。研究這一問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莊子》的無為思想和它的相關美學、哲學觀點,也為研究《莊子》提供一條新的思路,一個新的切入角度。
關鍵詞:無為主張;一體論;相對論;詭辯
作者簡介:田飛(1996.1-),男,漢族,湖南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學碩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3-0-02
《莊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其中諸多觀點是莊子及其后學對莊子無為主張的理論闡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有辯護之嫌的。前者基本都是從一體與相對的角度切入,有些點甚至非常隱蔽,但仔細思索,實則也蘊含了這種思想,就姑且稱之為一體論與相對論。國內外對相對論的研究,成果都比較豐碩。講莊子思想一體意識的人相較而言卻少了。一體論可以說就是齊物論。但是查閱資料,發現沒有人用“一體論”來這么命名。倒是王陽明提出過萬物一體論,但那是儒家的學說,與《莊子》的思想不搭邊。除了理論構造,《莊子》還有一大武器,乃是詭辯。因此分析《莊子》如何來支撐它的無為主張,就可以從莊子思想的一體論、相對論和作者的詭辯這三個方面入手。下面就上述所論的三點來分別展開。
一、一體論
莊子在《齊物論》第三段里說: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其意是說萬物并無所謂的成和毀,成與毀其實是通為一體的。在某種程度上,這句話與西方的“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格言正相通。失敗孕育著成功,成功也暗含著失敗的危機,所以說其實既無失敗也無成功,失敗與成功都是暫時的,能夠不斷相互轉化,就像既無成也無毀一樣,成毀也是能夠彼此變換的。莊子這里說的成與毀,并不只局限于這一層含義,它實則是泛指各種對立關系或各種異質性因素。
而后在這一篇里,又說: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只有那些明曉事理之人,才能夠懂得萬物相通為一的道理,因此他們不像常人那般固執一己之見,而是根據萬物各自的功用來順其自然。所以說懂得了成毀一體、萬物相通,就會隨順事物而任其自然。這里作者在字面上把成毀相通提升到了萬物相通的境地,可以說是概括莊子一體意識的最精煉的句子。
在《大宗師》第二段里說:故善吾生者,把生當成是好事的;乃所以善吾死也,也必定把死亡視為好事。這里不禁讓人想到哈姆萊特的名言:生存或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如果以莊子的眼光來看,這就不是問題了。因為生死也是一體的,因此對待生也應該像對待死那樣,順其自然。在中國傳統的封建迷信觀念里,有轉世投胎這么一說,雖不科學,但其中是有生死循環和轉換的意識在的。當然它和莊子的生死一體意識還是有所區別,但拿出來比較一下也饒有趣味。莊子把生死看作一體,和把成毀看作一體其實也是一樣的,而且還可以如此反推:故惡吾生者,把生當成是壞事的;乃所以惡吾死也,也必定把死亡視為壞事。這與作者萬物一體的觀念是謀合的。
作者在《至樂》篇里,提出了“至樂無樂,至譽無譽”的結論,這實則是把快樂與不快樂視為一體,把榮譽與不榮譽視為一體,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沒有榮譽也沒有不榮譽。于是忘掉這些,自然無為,就是最大的快樂與榮譽。人在平淡隨和的心境下,好像忘記了快樂,但往往這種時候不無愜意;而忘掉榮譽,其實就是忽略外在對你的評價,因為榮譽都是外界的附加,因而也就能忘掉很多煩惱,故自己從內心認可自己,不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嗎?這句話也是作者一體意識的絕佳闡述。
在這一篇又接著說: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意思是天因其無為而清凈明朗,地因其無為而安寧幽靜。天與地這兩種無為相通相合,萬物都從中繁育生長。恍恍惚惚,不知從什么地方而出;惚惚恍恍,沒有留下任何跡象!萬物繁多,都生息于無為之自然。隨之得出“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的論斷?!肚f子》把如此抽象的事物清晰化了:天地好像什么都沒做,就存在于那里;但實際什么又都做了,化育了萬物。這里把有為與無為看作一體,天地無所為又無所不為,何況人乎!
莊子及其后學從萬物一體的角度,論證的是無為也是有為的道理,因為無為與有為也是一體的,無為是無所不為的有為,是有真正意義的有為。這樣一體論就成為了作者無為主張的一大理論依據。
二、相對論
莊子在《齊物論》第三段里提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指在這里是對的,在那里就是錯的了。這是一個經典的命題,它強調事物的相對性。比如,人睡在潮濕的地方久了會腰痛,但泥鰍會有相同的感受嗎?人爬到高樹上會害怕,猿猴會恐懼嗎?所以各有各的相對標準。既然各有各的標準,那還分辨是非干嘛呢?因而莫若以明,面對事物的時候,保持心境的空明清澈。唯有如此,看待問題才不至失于偏頗。
再看《大宗師》第二段: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這里有另一層含義的相對。它是說魚兒困在陸地上,與彼此相濡以沫相比,它們更愿意回到江湖中而忘掉彼此。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隱喻:魚處于泉涸之處,實則是人處于違逆自然之境,而江湖則成了自然而然的一種象征。通過這么一種相對比較的說理方式,莊子就達到了他主張無為的目的。
《應帝王》第七段,作者又用絕妙的文字講了一個寓言故事。用疾速之意的“修”“忽”二字喻有為之帝,用純樸未曾開發之意的“渾沌”一詞喻無為之帝,有為之帝為了回報無為之帝的恩情,讓它擁有了與人類一樣的七竅,結果“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渾沌為什么會死呢?是因為渾沌不需要人所擁有的七竅。反過來,人如果沒有七竅,人也會死。這是說事物的功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而言的,不可人為強加,否則只會有不好的結果;世間萬物都有它的本來面貌,不可人為改變,否則也只會產生不利的局面。反思現在的諸多環境問題,不就類似于給渾沌鑿竅嗎?
隨后在《駢拇》篇里,作者用一個精煉的警句概括道: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說的也是這個意思?!肚锼防镆灿幸欢卧捵畛浞值仫@示了作者的相對論觀點: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隨后作者延伸開來,又以趣觀之,依著它可肯定的地方去肯定它,那么世上沒有不可肯定之物;依著它可否定的地方去否定它,那么世上沒有不可否定之物。這段話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有用的值得肯定的事物也能找出它無用而能被否定的東西來,反之亦然,關鍵在于站在哪個角度看問題。但作者的本意是想混淆有用與無用、肯定與否定,從而讓人們不去只效法正確的而丟掉錯誤的,只效法治理井然的而拋棄混亂的,即作者所言不要“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只有如此,才不會對事物帶有成見,因而也就能順著自然而為了。
相對論是支撐作者無為主張的另一個理論依據。作者從相對的角度出發,認為世間萬物的存在、功效都是相對而言的,那么無為與有為也不是絕對的,無為相較于有為,有時候反而更能解決問題。
三、詭辯
莊子在《齊物論》第四段里說:世間萬物有個“始”,也有個沒有開始的“始”,更有個不曾開始的不曾開始的“始”。宇宙萬物的始初,有自己的“有”,也有自己的“無”,還有未曾有“無”的“無”,更有未曾有那未曾有的“無”。突然間產生了“有”和“無”,然而不知這個“有”和“無”,果真是不是“有”和“無”?,F在我已經有了說法,但不知我的說法是否真的站得住腳呢?還是根本不算有說法?通過這段繞口令似的話,莊子想要表達的其實就是討論這些東西是沒有意義的,既然沒有意義那何不順其自然呢!順其自然,看似無意義,在作者眼里卻是最有意義的事情;無為,看似無所建樹,在作者眼里實則是莫大的有為。
在這篇的第五段里,莊子談到如何來評定兩個人辯論誰是誰非的問題,他說:假如請看法與你一致的人來評判,既然他已與你一致,如何能來斷定?假如請看法與我類似的人來評判,既然他已與我類似,又如何能來斷定?倘若讓看法與你我都不同的人來評判,既然他已經與你我都不同了,怎么能來斷定呢?倘若讓看法與你我都相同的人來評定,既然他已經與你我都相同了,怎么能來斷定呢?隨后莊子得出一個結論,那么你我和他人其實誰都無法知曉誰對誰錯,只有等待造化來評定了吧!這就很順利地導入到了無為的主張中去。接著又說:‘是假如真的是‘是,那么就和‘不是有了區別,這樣也就不用辯論了?!患偃绻媸恰?,那么就和‘不然不同,這樣也就不用討論了。是是非非變來變去,不是絕對的,如果要使它們不相矛盾,就要用自然之道去協調,任其自然發展變動。
作者在《天道》一篇里,將他的詭辯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指出“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并借輪扁之口道:砍造車輪的技藝,嘴上不能道出,卻有難言的心術存在于內里。這絕妙的心術,我無法直接告訴我的子孫,我的子孫也不能獲授于我,因此我都年至古稀了還在制造車輪。古人及其無法言傳之物都已消失,那么您所讀到的,不過是先人余留的糟粕而已!很顯然,作者借這段話是想說明古代的那些提倡仁義的言論與著作只是些糟粕罷了,希望統治者能無為而治。
在文中像這樣似乎邏輯性很強的句子還很多,就不一一列出了。詭辯可以說是支撐《莊子》無為主張的第三大武器。如果說一體論與相對論還是以理服人的話,詭辯就像是死皮賴臉的狡辯,但是之所以稱之為“詭辯”,里面還是有一些歪理的成分,一時讓人難以反駁。詭辯正如一個三角形的第三邊,三角形中間寫著“無為”,詭辯使得被它圍著的“無為”顯得無懈可擊。
四、小結
我認為《莊子》支撐它無為主張的手段主要有三,分別是一體論、相對論和作者的詭辯。一體論和相對論可以統一起來看,既是因為它們都屬于理論武器,也是因為相對和一體實不可分,比如“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它既突出了相對,也把是非視為一體。另外一體論和相對論是有其局限性的,因為作者否認了事物的差異性而夸大了事物的相對性,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的泥淖。再者作者的詭辯也有破綻,著名的濠梁之辯,就是“子非魚安知魚”那一段,作者偷換概念不說,上面提及的“前人所流傳的言論著作只是些糟粕罷了,因為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那么我也可以詭辯:既然你說它是糟粕,那么你流傳下來的這些話不也是嗎?雖然《莊子》一書有難以避免的缺陷和局限性,但不能否認它是一部偉大的有著奇思妙想甚至是驚世思想的著作。它的無為主張既對中國人和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也無時無刻不閃爍著“啟導”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價》中華書局,1984年版.
[2]范曾.老莊心解[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尹震海.莊子之超脫人生[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120.
[4]王少農.讀莊子[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0.145.
[5]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