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魔山》是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代表作之一,德國現代小說的里程碑。小說主要講述一戰前夕,歐洲封建貴族的沒落以及部分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中關于無意識與夢的理論對解讀《魔山》主人公漢斯·卡斯托爾普的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在高山療養院這七年的沉淪中,主人公經歷的生離死別以及世紀交匯的思想混亂都一一表現在其夢中,通過解析主人公夢的象征意義,進而揭示了主人公潛意識中對死亡、愛與生命的感悟及其矛盾的情感。
關鍵詞:《魔山》;夢;精神分析
作者簡介:祝明明,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3--03
引言:
從1913年起,托馬斯·曼就開始進行《魔山》的創作,這部歷時12年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出生于資產階級家庭的工程師漢斯·卡斯托爾普,因身患肺病在山莊療養院一段逐漸沉淪的經歷。當被一戰的炮火驚醒時,他終于意識到自己這渾渾噩噩的生活毫無價值,最后離開山莊療養院這座“魔山”,下到平原參軍,小說在隆隆的炮火聲中結束。這中間包含了生與死、靈與肉、愛與責任以及時間與人生價值的思考,也有對當時盛行的精神分析學說和自然科學,諸如胚胎學、解剖學、人體結構等方面的探討。[1]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論,通過對主人公漢斯的夢的解析,來解讀夢中人物與事物的象征意義。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論
(一)無意識(潛意識)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含三個部分,即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處于表層,是指一個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內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覺地心理活動,可以用語言表達,并受社會道德的約束;前意識處于中層,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個人的意識之中但可以通過集中注意力或者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回憶起來的過去的經驗。前意識的作用在于保持對欲望的控制,延緩本能的滿足,以免遭受痛苦。無意識是一種本能,個人是意識不到,但它能影響人的行為。[2]
意識和無意識是相互對立的:意識壓制無意識本能沖動,使之只能得到偽裝的、象征的滿足;而無意識則是心理活動的基本動力,暗中支配意識。無意識是愿望的內在動力,是起決定作用的。
(二)夢的理論
夢的理論主要是說人的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不符合社會道德準則,始終壓抑在無意識之中,只有當睡夢中審查作用放松時,它以各種偽裝的形象潛入意識層面,形成夢。現實生活中的愿望得不到滿足,便以一種迂回的方式表現在睡夢中,夢的本質就是愿望的達成。在文學作品中,就是通過象征手段來表現文學作品的主旨或意義。[2]
二、主人公漢斯·卡斯托爾普夢的象征
(一)初到療養院的夢
漢斯初到高山療養院的當晚,在與表哥進餐時,聽表哥大致講述了療養院的人和事之后,就進房休息。這晚他一刻不停地做夢:
他夢見的主要是約阿希姆·齊姆森七零八落、不成樣兒地躺在雪橇上,沿著峭壁的山路滑下去。他的臉像克羅科夫斯基大夫一樣,蒼白而發出磷光……這時,可怕地、黏液滿口地咳嗽著的不再是那個騎手,而是約阿希姆了。[3]17
漢斯夢境的內容主要是他到療養院來的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躺在雪橇上的實際上是要運送下山的病死的病人尸體,滿口黏液咳嗽的現實中是療養院里一位將死的奧地利貴族。漢斯經過置換和偽裝的夢實際上是作為死亡的象征。它代表的是約阿希姆最后死亡的命運。[4]
約阿希姆是一名候補軍官,他一心想痊愈歸隊,全然不顧醫生的警告回到平原,決心在軍隊有所作為,可是不久他的病情加重,不得不重新回到療養院,這一次他最終沒能康復。在他重病的日子里,身體狀況正和漢斯出來山上時夢到的毫無二致。由此可以說明,漢斯的這個夢境實際上是作者再次為小說設計的框架,通過這個具有象征死亡的夢來暗示約阿希姆的悲劇結局。
(二)關于肖夏太太的夢
克拉芙吉亞·肖夏是一位獨自上山養病的俄國太太。漢斯初次見她時,是聽見她砰砰關門的舉動表示反感,認為她是一個沒有教養的女人。之后,漢斯在無意間瞥到了肖夏太太的容貌,她有著細細的眼睛和高高的顴骨,這使他想到了什么,卻又想不起來。這之后他做了一個夢,夢中關于肖夏太太的場景是這樣描述的:
接著,做夢的人發現自己在學校的園子里,多年來,他曾在那兒度過許多課余時間。當時肖夏太太也在場,他正想問她借一支鉛筆。她給他一支半長的用銀白色筆套套著的紅鉛筆,同時用沙嗄而悅耳的聲音告誡他:課后一定還給她。[3]89
這次的夢使漢斯終于弄清楚肖夏太太在他心中的“原型”人物是他在中學時期鐘情過的一位名叫普里比斯拉夫·希佩的少年。通過肖夏太太那雙與希佩神似的雙眼,終于喚起了漢斯潛意識中那段過往的情感經歷,這使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自覺地去關注肖夏太太的一舉一動。每次用餐時漢斯都會偷偷觀察上等俄國人餐桌上的肖夏太太,在肖夏太太與他表哥約阿希姆談話時,他始終克制自己不去參與討論,他為顧問大夫貝倫斯為肖夏畫肖像畫而生氣,漢斯始終在回避他對肖夏太太的感情。這時的漢斯前意識中控制著對肖夏太太情感欲望的增長,因為這種對有婦之夫的情感顯然是受道德譴責的。
但是當漢斯成為山莊療養院的一員,并漸漸習慣高山上的生活和病態氣氛時,他對肖夏太太的愛表露的也就越來越明顯。不僅在公開場合以“高談闊論”的方式來吸引肖夏太太的注意,而且再一次吃飯時還公然為肖夏太太去拉遮光簾。對肖夏太太潛意識的情感欲望終于在夢中顯現。
他看到了生命的圖像,看到了它的鮮花般的四肢和承載肉體的那種美。她已從脖子后面伸出手來,也伸出了張開的雙臂。在手臂的內側,特別在胳膊肘關節的柔嫩的皮膚下面,血管和兩條大大的靜脈清晰可見,顏色是藍幽幽的。這兩只手臂嬌美的難以形容……在那兒,她那三頭肌過分緊張的、有一顆顆細粒的皮膚涼得令人銷魂。這時,他感到自己的嘴唇吸到她濕潤的親吻。[3]293
漢斯對肖夏太太潛意識中的愛,受“力比多”影響,終于在夢中突破前意識的防線進入到意識之中,這種情感渴望最終在夢中實現。并受力比多的支配,在瓦爾普吉斯之夜向肖夏太太表白。
從漢斯潛意識中的情感被喚起到漢斯向肖夏太太表白,期間經歷了復雜的過程。這其中既有漢斯潛意識中少年時的情感,到后來轉移到對肖夏太太的愛慕上,也有受到前意識控制,避免受到道德譴責的壓抑的情感,最后通過夢,在意識中實現自己本能的情感欲望并受力比多的支配,使潛意識支配意識,主動向肖夏太太表白的復雜情感。在漢斯愿望達成的夢中,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夢中的影像就是肖夏太太,但從他經常注視肖夏黑料薄紗下的雙臂,以及參觀顧問大夫為肖夏所畫的畫像,還有他對人體學和解剖學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的夢是欲望之夢,也是性之夢,象征的是漢斯對愛情的渴望。
(三)在阿爾卑斯山中的夢
漢斯在肖夏太太離開療養院,表哥也不顧病情下山當兵之后,孤獨的他感到迷茫無措,在塞塔姆布里尼人文主思想和納夫塔宗教主張的交鋒中甚感疲憊,甚至恐懼。精神的空虛,心靈的煩亂促使他進行了一次對阿爾卑斯山冰天雪地的探索。在這次冒險中,漢斯遭遇了暴風雪,寒冷和疲憊的他在一所木屋門前避雪時做了一連串奇幻的夢。
他首先夢到了故鄉平原上的旖旎風光還有意大利男高音的動人演唱。接下來他夢到了風景秀麗的南方海濱,在這個海濱小島上,他看到到處都是頭腦清醒、精力充沛的漂亮青年人,小伙子們在馴服駿馬,姑娘們唱歌跳舞。還有練習射箭的年輕人,悠閑的垂釣者,防波堤間嬉戲的孩子們,哺乳孩子的母親,海灘漫步的情侶。然而情景忽然一轉,漢斯走進了一座有巨大石柱搭建的神殿,他先是看到了殿內石臺上一對母女的石像,接下來在神殿金屬門內看到兩個頭發灰白,身子半裸的女人正在肢解一個嬰兒,并且在咒罵他,他想逃走,卻碰到了石柱。這時夢醒了。
我們可以說一句,人們做夢并不僅僅憑自己的意識;即使做夢的內容各不相同,做的夢都是無名的,都有其共同之處。你只是其中小小一部分的偉大的靈魂,也許只是通過你而按照你的方式,夢見靈魂所一直暗暗地夢寐以求的事物,夢見它的青春、它的希望、它的幸福和它的安寧……以及它的血腥的饗宴。[3]531
這是漢斯在夢醒后的一段內心獨白。這段獨白正是揭示他潛意識里內心的渴望和精神的追求。在高山療養院養病的日子里,漢斯總是忍受著陰晴不定的高山天氣,夏日里會伴有風雪,冬日里也會有暖陽。漢斯潛意識里向往的是平原四季分明的天氣和與四季對應的不同美景,而不是療養院終年積雪的高山和冬夏交雜的怪異天氣。這象征著漢斯想要下山的愿望,表哥約阿希姆下山后在軍隊的優異表現,激起了漢斯也想有一番作為的愿望,肖夏太太的離去使他產生自己是否也應該離開療養院的疑問,還有人文主義者塞塔姆布里尼對漢斯要“干實事”的勸解,使漢斯有了下山的愿望,但他的身體情況不允許他下山,所以在暴風雪的夢中他夢見了家鄉的平原和美麗的南方海灘,潛意識下山的愿望通過平原和海灘美麗景色的偽裝進入意識,在夢中達成了漢斯的愿望。
夢中海灘上人們活動的場景,展現的是那里人們的健康與美麗、聰慧與活力、幸福與快樂,這與漢斯現實的生活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現實中的漢斯從小體弱多病,患有貧血,在高山上又檢查出肺病,這使他缺乏作為年輕人應有的健康和活力。從漢斯的家庭狀況來看,從小無父無母,寄養在舅公蒂恩納佩爾一家,從小缺乏愛的關懷,所以現實中他體會不到夢中那童年的歡樂、母親的愛撫和愛人間的甜蜜。尤其是象征漢斯愛情的肖夏太太的離去,象征親情的表哥的出走,使他潛意識中對健康、愛情、親情的渴望更加強烈。
在夢的最后一部分,漢斯進入神殿實際象征他患病住的高山療養院,漢斯看到的兩個灰白頭發的恐怖女人,實則象征著人文主義者塞塔姆布里尼和宗教知識分子納夫塔,而盤子上肢解的嬰兒則象征的是漢斯自己本人。塞塔姆布里尼是倡導歐洲的傳統文化以及人文主義思想,納夫塔則代表了耶穌會的宗教思想和一種革命思想。因此兩個人時常會有激烈的爭辯,而作為青年的漢斯就成為他們二人灌輸自己教育思想的對象,他時常需要聆聽這二位的高談闊論,夾在二人沖突矛盾的思想中間,并不時地做一位調解人。在這種長期的矛盾對立中,漢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但他又無力擺脫現實的處境,于是他潛意識中的壓抑在夢中通過意識表現寫出來。
在阿爾卑斯山上奇幻的夢境,實際上是漢斯潛意識中的渴望,它們象征了漢斯對生命追求,對死亡的摒棄,對愛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這樣的潛意識行為最終支配意識,使漢斯再醒來后意識到,一個人為了善良與愛情,絕不能讓死亡主宰自己的思想,只有在善良與愛情中,我們才能得到理智、文明和人類的美好狀態。因此,漢斯醒來時,對神殿內血腥恐怖的場景,也就是對療養院籠罩死亡與疾病的病態氣氛進行批判。對塞塔姆布里尼和納夫塔的思想也進行了尖銳的諷刺,認為他們都是“饒舌之徒”。他意識到他目前經歷的這些事情,其實都是病態,頹廢的,而這個夢讓他為孤獨的心靈和空虛的精神找到了答案,也就是明白他作為一個人,應該有的狀態與追求。
三、夢的象征意義蘊含的死亡思想
(一)對死亡的思考
死亡常常是托馬斯·曼小說的主題,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花了大量筆墨對死亡進行描寫,并且運用大段的心理獨白,表現了主人公對死亡的思考、渴望、直面以及超越,[5] 8《魔山》正是這樣一部作品。
剛上山時,漢斯所做的關于表哥約阿希姆死亡的夢境。不僅是為約阿希姆后來的命運做了象征性的暗示,實際上也為后來漢斯對死亡看法的轉變做了鋪墊。漢斯在他上山的前三個星期,對療養院混亂的人際關系和病態的生活氛圍嗤之以鼻,此時的他還保持著在平原時的樂觀,善良,認為他三星期之后就會下山就職工程師這一職位。但漸漸地他被山莊療養院的病態氣氛所感染,在成為他們的一員后,漢斯就越來越接近療養院里人們對死亡的病態看法。在療養院中人們認為死亡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甚至按照病情的嚴重情況進行了等級分類,輕病情的病人在這里是得不到尊重的,人們過著飽食終日、放蕩頹廢的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漢斯竟羨慕起擁有手槍的阿爾賓先生,羨慕他隨時可以拔槍自殺的對生命的輕脫的態度;他還認為棺材是一件漂亮的家具;以及他的舅父蒂恩納佩爾上山找他時,他明知道是勸他下山,但始終回避的態度,都說明漢斯已經接受了被病態死亡所籠罩的生活。
而肖夏太太本身就是山莊療養院中輕浮頹廢,貪圖享樂的典型代表。她常年待在山莊療養院而不與山下的丈夫聯系,在瓦爾普吉斯之夜,面對漢斯表白的曖昧態度和她與大富商明希爾·皮佩爾科爾恩在山莊結成男女朋友都可以看出她的輕浮頹廢和貪圖享樂的性格特征。漢斯對肖夏太太的欲望之夢,實際上是性之夢,是漢斯對肉體欲望的強烈渴望,這種渴望讓他對肖夏太太表白時說出了這樣的話:
因為肉體意味著疾病和縱欲,使它促成了死亡。不錯,愛情和死亡兩者都是同肉欲有關,它們的恐怖之處或巨大的魅力也就在這里![3] 385
從這看出,漢斯把愛情、肉體和死亡聯系起來,他的愛情也帶有死亡的色彩。這時的他認為死亡就是歷史,就是高尚、虔誠、永恒與神圣。這時他完全把死亡視為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人的全部幸福、為之進行的全部斗爭都毫無價值,斗爭不過是生命意志的體現,而生命意志正是痛苦之始作俑者。因此,我們要牢牢記?。鹤非笊庵?,生命意志的追求只會自尋煩惱。如何才能放棄生命意志,叔本華認為,死亡是放棄生命意志、解脫痛苦的有效途徑之一,生命意志隨著死亡而消失。[5] 21
(二)對生命的感悟
漢斯正是在這次阿爾卑斯山之旅中,擺脫了始終籠罩在他心中的死亡意識,通過夢境讓自己在精神上涅槃重生。他對山下那勤勞務實、積極向上的生活的向往;對健康正常的人際關系和男女關系的渴望;還有他急于擺脫現在思想困境的希冀,都說明他潛意識中要擺脫趨向死亡的思想。在他醒來后表達的為了愛和善的緣故,人不應該讓死亡主宰自己的思想,更加說明他已經從死亡中解脫出來,認為只有去積極的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切切實實的善與愛,才是人應該有的生活態度。
但是肉體的疾病使他對死亡意識始終有所保留,此后他也一直待在山莊療養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他下山參軍。這種精神與肉體的矛盾,讓他對生命的感悟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面,在現實生活中他并沒有付諸實踐,他雖然知道山下的生活使更好的、更積極的,但身患肺病阻止了他想要過山下生活的愿望。
漢斯對生命的感悟包含了矛盾的思想??此仆ㄟ^雪中夢境擺脫了死亡意識,看到了生命的真諦,但現實中又為疾病折磨,即使自身的精神涅槃重生,卻改變不了山莊療養院病態與死亡的氣氛,在這樣死亡意識的籠罩下,他對生命的真諦只能是一種感悟,并不能成為對生命真諦的追求,也就是不能有實際行動證明他摒棄了死亡。他始終生活在這樣的矛盾情感中,不能從死亡的意識中完全解脫。
四、結束語
漢斯具有代表性的三個夢境,分別是象征約阿希姆人生結局的死亡之夢,對肖夏太太愛欲渴望的情感之夢,追求愛與善的“生命”之夢??梢钥闯鰸h斯對死亡態度的變化,有一個善良務實的工程師慢慢轉變為崇尚死亡的結核病人。由象征愛欲的夢境,來說明漢斯在死亡籠罩的氣氛中,變態的情感和道德的墮落,也就是他想逃避痛苦,尋求“快樂”,這是他放棄生命意志的表現。最后,在雪中的夢境雖然使他精神上頓時開悟,認為人為了善與愛決不能讓死亡來主宰自己,但歸根結底這只是在思想層面進行的深刻反思,并沒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上來。漢斯此后的日子依舊是生活在病態的療養院中,他沒有從死亡意識中完全解脫出來,只在精神上與他進行了斗爭。即使是后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漢斯下山從軍,擺脫了高山療養院死亡的精神負荷,但他又陷入了戰爭所帶來的死亡陰影。因此,主人公漢斯是一個擁有矛盾情感的人物,他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只要找到生命的真諦,就會付諸行動積極生活的人,而是在思想與現實之間徘徊的矛盾的人,既懂得積極生活的益處,又摒棄不了死亡的糾纏,就在這樣的矛盾中漢斯消失在隆隆的炮火聲中。
參考文獻:
[1]賈峰昌. 浪漫主義藝術傳統與托馬斯·曼[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8.
[2]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45-47.
[3]托馬斯·曼. 魔山[M]. 錢鴻嘉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王靜. 魔山之“夢”話魔山[D]. 廈門:集美大學, 2012,9.
[5]陳英. 托馬斯·曼小說中的死亡意識研究[D]. 廈門:集美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