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婧,陳萍
(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手屬于人類的主要器官,并且具備表達情感以及傳遞信息等功能。斷肢(指)是嚴重創傷,大多數病人擔心整體觀缺失[1]和殘廢。斷指手外傷屬于臨床較為急重的疾病之一,斷指再植術屬于一種將完全或完全離斷的肢體血管再次吻合有助于病人血液運行恢復正常的手術,同時,對病人的骨、神經、肌腱以及皮膚等給以徹底清理與修復,有利于恢復其功能。病人進行這種手術方式治療時,由于疾病產生的疼痛以及缺乏對手術的認識,非常容易產生諸多的負面心理,不利于疾病的康復[2-3]。傳統護理干預僅僅重視病人的臨床主要表現,然而沒有關注病人的心理情況。為了深入研究斷指手外傷病人的不同時期的心理情況與護理方法,抽取200 例病人給以分析,獲得良好的療效,整理如下。
抽取醫院收治的200 例斷指病人給以分析,包括男性134 例,女性66 例;平均年齡(37.5±3.1)歲。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選擇一般護理干預,實驗組選擇針對性護理措施,通過對比所有病人的基本信息,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一般護理干預,病人住院后,護士應該為病人介紹治療環境,主管醫生以及治療措施等內容,嚴格監測生命體征,進而能夠有效地緩解病人的不良心理。
實驗組按照不同時期的心理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主要內容如下。
1.2.1 術前心理干預
從病人住院后,護士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為病人提供的優質的服務,認真聽取病人的受傷經過與主訴等,使其盡可能地適應醫院的治療條件與救治環境。通過嫻熟的專業處理與認真介紹受傷處的保護與禁忌事項,讓病人對護士工作給以充分的理解與鼓勵。
1.2.2 術中心理干預
病人手術過程中因為大部分使用臂叢麻醉,病人處于清醒的情況。由于病人對于手術環境的陌生,通常會因為微弱的手術刺激則可導致心理焦慮,加快血液運行,腎上腺索分泌增加,導致血管收縮,影響血管以及神經的治療[4]。此外,護士必須根據病人的身心情況給予全面詳細的介紹,告知其不適僅僅是暫時的,通過有效及時的治療能夠獲得明顯的減輕。在對不會影響手術醫生操作的基礎上,和病人討論輕松的內容,分散病人的集中力,積極有效地減輕焦慮以及恐懼等不良心理。
1.2.3 術后護理
術后護士需要根據病人的實際心理情況,給予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有效改善病人的心理負擔。護士通過采取關心以及理解的語言表達,獲得病人的認可,認真聽取病人的傾訴,從病人的角度出發,研究問題,合理解決,然而禁止過于詢問病人隱私性問題,并且為病人講解治療成功的案例,有效地消除其對傷指成活的過分擔憂以及懷疑,解除其對婚姻、家庭、社會地位等的擔憂[5]。
1.2.4 出院指導
病人術后往往會有自卑,顧慮的負面心理,護士必須積極地做好出院指導,護士需要支持與鼓勵親戚朋友對病人進行關心與幫助,使其感受到關心和尊重,明顯緩解病人的負面心理,增強其回歸生活以及參加社會活動的勇氣。有效緩解病人術后對疾病的顧慮,特別為對術后生活、工作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的顧慮。
①心理狀態評估:評價心理狀況時,選擇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實施;②手指功能恢復,按照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斷指再植功能評定要求[6]判斷。對病人行術后康復護理評分,共16 分,具體分為:13~16 分為優秀,9~12 分為良好,5~8 分為一般,<5 分為差。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針對性護理干預后的實驗組SAS 與SDS 評分遠遠強于對照組(P<0.05),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SAS 與SDS 評分(±s,分)

表1 兩組病人SAS 與SDS 評分(±s,分)
實驗組病人的手指功能恢復程度遠遠強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后手指功能恢復情況比較(n,%)
近幾年,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達,交通運輸業的逐漸發展,交通意外事件的出現率出現明顯的增加,導致斷指手外傷的產生率表現出明顯增長的形式[7]。手外傷后病人經手術治療可以顯著地改善病人的手部功能與感覺,然而病人缺乏對疾病的認識,同時害怕失去功能,可產生嚴重的不良心理損害。一個人的手指,往往是人體行使抓取、扶握、提拉等多種日常動作的重要人體器官,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社會交通事業和建筑事業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中交通事故發生的比率也在不斷上升中,所以,斷指手外傷發病率明顯升高[8]。
斷指再植術病人在基礎護理工作上,對病人開展分期的護理干預,進而顯著地促進炎癥的吸收,傳統護理干預僅僅重視病人的臨床主要表現,然而沒有關注病人的心理情況。傳統護理模式中,護士經常因為考慮積極治療臨床癥狀,而沒有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心理干預。心理護理是整體化護理應用之后,根據護理心理學理論,采取的針對患者語言、表情、態度和行為等多方面的心理性護理方式。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是一種在常規臨床護理措施基礎上所采取的心理干預,同時在此基礎上有效穩定患者的情緒,從而促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提高患者臨床疾病的治療效果。相關臨床研究資料表明,不良的心理狀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綜合生命質量,從而影響治療效果,病人進行這種手術方式治療時,由于疾病產生的疼痛以及缺乏對手術的認識,非常容易產生諸多的負面心理,不利于疾病的康復。因此在臨床上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該報告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的焦慮及抑郁評分情況差異較小,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病人手指功能恢復程度遠遠強于對照組(P<0.05),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說明,對病人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可以顯著地減輕病人的負面心理,從而使其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促進患者盡早康復。
總的來說,對于斷指手外傷病人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可以顯著地改善病人焦慮及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依從性,增強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大量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