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燁,施曉琪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昆明)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加快和國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生活節奏和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久坐、缺少運動等現象普遍存在于現代人群中,近年來我國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趨于年輕化,且呈逐年上升趨勢[1]。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表現主要有坐骨神經痛、腰腿酸痛以及馬尾綜合征。多數患者通過保守治療能夠緩解癥狀,但該病復發率較高,保守治療治愈的幾率并不高,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臨床一般采取手術治療。經皮椎間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術中失血少、精確程度高以及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因此近年來得到了臨床的廣泛應用。但手術作為入侵式操作,對患者的機體可造成創傷,術后有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患者術前多存在焦慮、恐懼等情緒,因此需要配合科學合理的護理來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并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2]。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手術室護理路徑的臨床效果,現做如下報道。
選擇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68 例作為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并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n=84,采取常規術中護理配合)與觀察組(n=84,采取手術室護理路徑實施護理干預),觀察組中,男性48 例,女性36例,患者年齡28~52 歲,平均(46.33±5.04)歲,病程6~18 個月,平均(10.55±4.02)個月。對照組中,男性47 例,女性37例,患者年齡27~55 歲,平均(45.99±8.55)歲,病程7~16 個月,平均(10.87±3.11)個月。兩組患者資料經統計學分析未見明顯差異(P>0.05),表示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CT或X 線片證實為腰椎間盤突出者;②所有患者均符合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不符合手術指征者;②外傷致骨折或病理性骨折患者;③臨床資料缺失者;④合并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
對照組患者采取術中常規護理配合,在此不做贅述,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具體如下。
①術前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術前訪視患者,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需求,并對患者既往病史與合并癥進行詳細記錄。為患者進行術前健康教育宣講,包括手術流程介紹、手術安全性講解以及術前準備工作和注意事項。鼓勵患者對心理狀態進行傾述或提出與手術相關的問題,護理人員應當為患者答疑,對于術前焦慮嚴重者應當給予心理安慰,介紹主治醫師團隊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該手術的微創性和安全性,從而樹立起患者治療信心,以提升其術中配合性[3]。
②術日準備工作,巡回護士應當以手術室實際情況為依據,對手術室溫度進行調節,并為患者提供手術服,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核對個人信息,并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可能對麻醉效果產生一定影響,告知患者保持輕松、穩定的心情。器械護士負責術中醫療器械和用品的準備與清點,檢查器械是否正常工作。
③術前0.5 h 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協助患者配合主刀醫生選擇合理的體位,并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器械護士對手術所需用品與器械再次進行核對,保證器械運作的正常。
④術中,由巡回護士配合手術醫生做好護理工作,做好C臂機定位工作,并保證內鏡系統的連接工作準確無誤。術中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清洗切口時采用恒溫箱內液體進行,以免產生刺激反應。對于清醒狀態的患者可進行交流,在手術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患者需求,給予患者適當鼓勵,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
分別于術前訪視和術前即刻采用SAS 量表對兩組患者焦慮情況進行評定。評分標準:分數以50 分劃界,>50 可判定為焦慮,分數越高,表明焦慮癥狀越嚴重[4]。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術中患者皮膚出現發紅和發麻的情況。
術后對患者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有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以及不滿意三級,計算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隨訪時,兩組患者焦慮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值提示其可能存在輕微焦慮,術前即刻,觀察組患者焦慮情緒較術前隨訪有明顯下降,而對照組較術前隨訪時有明顯上升,兩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情緒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情緒對比(±s,分)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較對照組患者略短,但兩組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現皮膚發紅和發麻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并發癥對比[±s,n(%)]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62%),對照組為(88.10%),觀察組明顯更優(P<0.05),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對比[n(%)]
經皮椎間孔鏡手術將開窗手術與內窺鏡手術進行融合,經根突出椎間盤摘除,對增厚黃韌帶能夠有效切除,從而完成椎管(或神經根管)的減壓術[5]。該術式對脊椎穩定性的維護較好,可使腰椎力學保持穩定性,對術后患者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恢復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該手術操作相對復雜,術中需要護理人員密切配合,另外,受到陌生環境及疾病本身等因素的影響,手術患者通常存在一定的恐懼和緊張情緒,影響麻醉效果和患者術中配合性,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特別關注。
本次研究中采取手術室護理路徑對經皮椎間孔鏡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通過對其進行術前訪視、心理建設為手術的順利進行奠定了一定基礎,另外,在術中加強與醫生的配合,精準完成器械準備和清點、靜脈通道建立等工作,并對術中患者進行心理安慰和鼓勵,符合人文關懷精神。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經過術前心理建設,其焦慮程度比對照組低,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更短,術中皮膚發紅和發麻的情況更少,護理滿意度更高,充分證實了有效的手術室護理路徑能顯著提升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