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南
【摘? ? 要】進入全媒體時代,傳媒的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但制勝關鍵還是內容。專題策劃作為傳統媒體以“內容為王”的不斷探索與創新手段,對新聞深度挖掘、內容厚度積淀,突破發展桎梏、發揮原有優勢具有積極作用。本文從專題策劃的特點入手,剖析專題策劃在傳統媒體新聞生產中的應用。
【關鍵詞】專題策劃;傳統媒體;內容創作
近年來,新媒體的異軍突起,使得傳統媒體遭遇生存危機,越來越多聲音質疑其發展和存在的持久性。面對發展困境,眾多傳統媒體審視環境,針對新媒體內容質量良莠不齊的現狀,不斷提高新聞產品的信度,打磨新聞產品的美譽度,盯準市場需求的空缺處持續下“猛藥”,推動新聞產品走專題化、精品化、專業化、品牌化之路。
專題策劃作為傳統媒體創新發展的一個方向,是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1]在融媒體環境下,實施專題策劃,利用專題策劃彌補傳統媒體內容上的短板,為傳統媒體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一、聚力四大要素,提升專題策劃的吸引力
隨著傳媒環境的變化,專題策劃已經成為傳統媒體新聞生產的重中之重。為了更好滿足人們對于一項工作、一個事件等在廣度與深度上的需求,專題策劃需要在立意深、專題精、題材廣、語言活等方面加以探索,換言之,只有符合這些要求的專題策劃才能在日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贏得更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
立意要深。立意深度,是判斷專題策劃質量的重要標志,體現的是整個報道的“靈魂”。好的立意,體現宏觀視野,凸顯思想深度,能讓專題變得“高大上”,使報道速度快讀者一步、報道深度深讀者一寸。快,就是需要媒體有超于常人的洞察力,能在讀者之前預見事件。先人一步,除了更好地對接讀者的閱讀需求,更在于引導讀者,營造健康的輿論環境。深讀者一寸,即思考要比讀者更為深刻,引導讀者能在報道中深刻理解、吃透精神、掌握實質、獲得啟發,體現媒體價值。2020年11月16至1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將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11月25日,《浙江日報》率先推出12版的“法治杭州”專刊,全面報道杭州圍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建設在大膽探索、勇于實踐中換擋提速、轉型升級,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策劃主題高屋建瓴、思維超前,起到凝聚人心、形成力量,提振精氣神的作用。
專題要精。專題策劃切口要小,挖掘要深,切忌貪大求全。圍繞一個主題,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報道,層層深入、層層剖析,擴大傳播效果。形式要新,從標題制作、結構設置、版面設計到內容都要精心策劃。如《浙江日報》 “美麗鄉村”專題新聞特刊,聚焦浙江農村“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推進,以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展現浙江農村的變化。主題要專,專題策劃不是要把所有事件一網打盡,而要聚焦于一點,將一事說盡。如《吉林日報》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推出16個版的特刊“國貧縣脫貧記”專題報道,聚焦脫貧攻堅第一現場,以沉浸式、立體化的報道,濃墨重彩、亮點紛呈地展示了吉林省幾年來戮力同心、決戰脫貧、決勝小康的動人故事。從面到點,再以點帶面,鋪陳出一幅情景交融的吉林山鄉巨變畫卷。
題材要廣。專題策劃,之所以區別于一般的新聞策劃,在于它所包含題材的廣度。在保證策劃主體不變、報道主題不變的基礎上,內容力求要足,看點要多。策劃者要想他人之未想,另辟蹊徑找到新角度,才能成就高質量的專題策劃。如《河南日報》推出的《決戰中原——奮斗出彩,夢圓小康的河南實踐》特刊,連續多期用幾十個版面,全面展現河南推動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奮斗實踐,從報道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形成了多角度、立體式、縱深化的報道格局。
語言要活。專題報道版面多、分量重,語言切忌枯燥乏味,要鮮活有趣味,才能吸引讀者。要敢于運用文學性的敘述手法,用詩意語言、引經據典、鄉村俚語,根據內容調整語言風格,將專題報道散文化、詩意化、故事化,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如《浙江日報》專題“瞧,不一樣的鄉村——本報記者新春回鄉記”中的一篇文章《阡陌間,是煥然一新的外婆家》,文章開頭:“新春拜年,還未到外婆家,先因為路邊的仿古長廊驚詫了一瞬,后又因為村口的徽派建筑驚喜了一下。白墻黑瓦,彩色墻繪,搭配著旁邊連綿的農田、奔涌而過的申嘉湖航道,幾月未見,這個位于浙北平原的小村莊已經有了不一樣的面貌。”[2]標題中的“外婆”讓人倍感親切,也暗合專題的“回鄉”主題。文中從“驚詫”到“驚喜”反映出了鄉村變化,而后對故鄉現狀的描摹,不過百字,卻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到記者對于鄉村變化的驚喜之情。
二、借力媒介融合,提升專題策劃的戰斗力
媒介融合是由新媒體及其他相關因素所促成的媒介間在諸多方面的相交融的狀態。[3]借力媒介融合,可以提升專題策劃的戰斗力。
善于借力,同步推進。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時間層面上是新和舊,但是在策劃層面上都是傳播工具。傳統媒體的專題策劃,要善于利用新媒體的影響力、傳播力,為專題策劃前期預熱、造足聲勢。實施過程中,傳統媒體要及時跟進社會發展動向,明察事件發展走向,并運用新媒體思維,及時為內容策劃注入新動能。2018年,《吉林日報》開設“彩練新聞”客戶端,采編隊伍全面“轉場”投入新媒體報道中,形成“一支隊伍,兩個平臺”的傳播格局。與此同時,“彩練新聞”利用專題策劃的內容優勢,加強線上線下溝通交流,同步策劃、同步部署、同步推進,做到網上網下步調一致,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推廣專題策劃的深度內容,增強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公信力和傳播力。2020年,《吉林日報》 推出“美麗鄉村”專刊報道,為推進報道的二次傳播,擴大傳播效果,《吉林日報》將版面內容集合形成新媒體產品,打通報業集團紙媒和網媒資源,將傳統媒體內容資源優勢和新媒體及時性、互動性強的特點相結合,實現了全媒體聯動、全介質傳播,可視化呈現,并通過吉報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短視頻平臺等多平臺和多渠道同步轉發,形成輿論聚焦,產生“刷屏之效”。
同舟共濟,打通屏障。打磨內容是媒體工作的重點,但是面對同一新聞事件,重復采編,浪費人力、物力和有限資源。全媒體時代,內容共享是節約采編資源,提升競爭力的一條路子。著力構建區域內媒體協作云平臺,推動區域內媒體聯動,通過重大主題宣傳一體策劃、協作采訪、內容共享,從而實現資源通融、利益共融。如《吉林日報》的脫貧攻堅專題報道、“駐村第一書記”欄目、“全面小康生活”專題,記者在采訪報道中相互合作、信息共享,暢通發布平臺,實現了一次采集、多元視角、不同呈現,形成全方位、多層級、多角度的新聞傳播環境,擴大新聞宣傳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國貧縣脫貧記”專題報道中,《吉林日報》與省內多家黨報共同發聲,營造出鼓舞人心的宣傳氛圍。版面配以直播活動二維碼,掃碼即可回放記者的現場直播報道,使報道可看、可聽、可感,沉浸式、立體化展現全省脫貧攻堅第一現場。
三、發力反饋互評,提升專題策劃的競爭力
注重讀者反饋。傳統媒體由于受媒介的制約,長期呈現“封閉式”發展,無法及時收集讀者的使用感受,靠以往經驗來推測用戶需求,使得傳統媒體呈現“我說你聽”的傳播狀態。但是,優秀的媒體一定是將自身優勢和讀者需求緊密連接起來的。因此,讀者反饋對于專題策劃者來說尤為重要。培養媒體從業者的接受讀者反饋意識,對每篇專題報道后續跟進,搜集讀者在選題、內容、版面設計和表現形式上的反饋,并及時總結,揚長避短。利用傳統媒體穩定的信息源和專業采編團隊,探求百姓最關心的問題,編輯和記者們要俯下身、沉下心,深入挖掘基層實踐的源頭活水,對接百姓需求、創作出有現實意義的好內容。
改善評價方式。多元的評價方式有利于策劃者和采編人員全方位了解策劃專題的優點和不足。同行互評,吸引媒體從業者從專業角度對策劃提出可行的建議和意見;交叉互評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評,傳統媒體因為發展時間長,已經形成一套相對固定的策劃采編流程和策劃理念。新時代下,眾多傳統媒體要緊扣發展脈搏,與時俱進提升策劃能力,策劃相關主題。因此,采用與時代相伴而生的新媒體視角精準定位、精準施策,定能策劃出反映時代發展的新聞專題。而對于新媒體,傳統媒體能從輿論導向、策劃水平、內容質量等層面提出意見和建議,助力新媒體提高采編質量。相互把脈、相互提升,融合發展,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提供全方位、優質的新聞服務。
結語
“內容”是媒體的生存根本,也是傳統媒體逆勢而起的制勝手段。專題策劃作為傳統媒體的王牌,是其能繼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抓手。傳統媒體要注重專題策劃,立足原創內容,找準自身定位,創作出有深度、有厚度、有思想、有質感的內容,使新聞精品化、品牌化,走出一條強基固本、守正創新的新路子。■
注釋: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沈晶晶.阡陌間,是煥然一新的外婆家[N].浙江日報,2018-2-27(11).
[3] 丁柏銓.媒介融合:概念、動因及利弊[J].南京社會科學,2011(11):92-99.
(作者單位:吉林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