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壇中學 羅培龍 梁 媛 林彥杰
學科關鍵能力是在學生眾多能力要素中處于中心位置的能起決定作用的能力。學科關鍵能力是學生在學科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典型的學科特性、與特定的學科素養相關聯的特殊學科能力,是在其經歷學科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能力。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有:“根據方案設計要求,進行材料選擇、測試與規劃,工具選擇與使用,工藝設計與產品制作等;能獨立完成模型或產品的成型制作、裝配及測試,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與創造能力;能體驗工匠精神對技術制造質量的獨特作用,形成物化過程中嚴謹細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據此核心素養內容,三位課題參與者結合十余年教學實踐和本校學生實際,確定研究的技術學科關鍵能力為“技術設計制作能力”。
韓國在2004年就先于發起了U-City計劃,希望能通過普及化的信息通信技術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并于2011年6月以首都首爾為試點,發起“智慧首爾2015”計劃,通過持續的發展投入在“2016智慧城市博覽會(Smart City Expo World Congress)”獲得了“全球智慧城市獎”城市領域大獎。
本文基于當前技術學科課堂教學問題,探尋培養學生學科關鍵能力的課堂教學策略。改進教學策略后,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客觀評價選用的教學策略對本校初中、高中學生技術學科關鍵能力促進的有效性。改進的教學策略能夠有效促進本校學生學科關鍵能力提升,使教師在研究活動的設計、制作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研究假設:不同的教學策略影響了技術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影響了不同學段(初高中)學生學習的銜接及一體化培養。
中學技術教育在初高一體化培養、設計與制作、深度學習、腦科學方面的作用還沒有過較系統、完整的研究,更沒有形成貫穿初高中的課程體系,僅有的一些研究在系統性和針對性方面都不強。
通過研究不同學段、不同班級、不同類型學生的能力進階過程、程度,把握學科素養落地與教師教學實踐之間的內在關系。
少佐說:“對她們來說這是一件大好事,鮮花、美食、音樂,相信她們不至于那么愚蠢,拒絕我們的好意,最終弄出一場不愉快。”
初中勞技學科教師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學期初進行了前測調查,根據學生情況,圍繞本學期學習內容,積極開展項目式學習。初一年級6 個班的勞動技術課程以木工制作為主,逐一開展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七巧板項目、創意主題掛飾項目、孔明鎖項目以及鐘表項目的設計與制作。同時,開展了創意七巧板創意拼圖大賽、鐘表創意設計網絡評比大賽。同時,通過利用校本課程,還開展了“無廢校園——廢舊塑料瓶再利用”主題課程。引導學生利用校園內的廢舊塑料瓶進行創意設計制作,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同時上了兩節區級直播公開課。
從2020 年1 月開始,我們用問卷星以及紙質文檔對學校全體初高中學生進行了調查。從技術學科特色——重視實踐教學出發,加強德育融合,主要針對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等問題進行探索。分工兼顧每個人的特點以及學科相關課程,如羅培龍老師主要負責高一高二的通用技術;梁媛老師負責高一的通用技術,初一的信息技術;林彥杰老師負責初一的勞動技術、學生會、科技比賽等。
理論講解和設計制作這兩個方向是勞技教師和通用勞技教師主要工作內容,符合初高中銜接和大綜合的理念和要求。
研究中通過分析項目設計活動的編寫原則、具體內容分工,討論學科整合的實踐項目和項目過程性評價的要素。嘗試編寫多學段、多學科整合的校本手冊。利用設計手冊為學生創建有利于自主學習、有利于創新的和諧學習環境,使學生體驗一種基于活動的學習方式,為使學生適應社會化學習、自主探究學習從而為實現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表1
四階兩層教學策略模式:項目任務的提出—項目任務的落實—項目成果的展示—項目成果的遷移運用(四階),項目分為難、易兩層,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進行選擇。實施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鼓勵學生在學習和借鑒他人豐富經驗、技藝的基礎上,嘗試新方法、探索新技術,不墨守成規,奇異、求變,打破僵化思維方式,推陳出新。
加權平均法下,本期銷售成本介于前期采購成本與本期采購成本之間,同類商品受價格變動的影響相對較小,銷售成本不易操縱,目前被廣泛采用。但這種方法計算得到的銷售利潤大于本期實際進貨配比的銷售利潤。期末存貨價值也脫離實際進貨成本,致使期末資產總額不真實。因此,這種方法的使用,可能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
1.4 血脂及脂肪因子檢測 分娩1周前,采集兩組孕婦晨起空腹靜脈血,測量血脂因子包括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脂肪因子的檢測指標包括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4(RBP-4)、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脂聯素(APN)和內脂素(VF)。
高一、高二通用技術學科老師為了更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將教材知識重組,進行單元設計,每個單元設計一個實踐項目,學生通過實踐項目探究知識點,主要的項目有積木搭建類、木工類、金工類、其他材料(如亞克力、ABS 材料)的創意設計類。開設技術選修課“創意與制作”“服裝創意設計”,利用閑置衣物和布料,融合中華傳統元素進行服裝再造,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具體如表1)
對應目標選擇的教學策略有情境教學策略。在技術課堂上,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提出需要學生運用技術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問題,學習相關技術,進行探究體驗、創意制作、實驗展示、評價、優化。學生在設計制作中,不斷進行深度思考,修改完善作品。將作品進行實際應用,結合使用效果,回顧反思項目的優勢與不足。
初高中選修課程采用以項目教學為主的四階兩層教學策略,以服裝設計為載體為學生提出貼近生活的項目,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通過自己的實踐勞動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在2019 年11 月開題的基礎上,把主要的研究過程以一個學期為單元的進度展開,選取項目實踐內容時要注意有價值。設計制作是有一定的固定程序的,比如設計分析,解決問題方案的權衡比較設計,制作—展示—交流—反饋—評價。找出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策略,緊扣課題,探索遞進的初高中技術課程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把握本課程的知識體系,轉變教學方式,適應信息時代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從2020 年1 月 到2021 年5 月三個學期,我們以科研課題引領,注重資料積累和應用,取得的初步記錄成果共計25 項。教學設計獲一等獎4 次、二等獎6 次、三等獎3 次、區級教材分析3 次、區研究課4 節、論文5 篇、課題研究3 項、結題證書2 張、出版書2 種。如此也看出科研課題研究確實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進步有不小的提升和促進作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普及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資源,很容易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影響,使得大學生的價值意識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而高校基層黨建部門作為規范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的重要機構,構建以網絡為基礎的基層黨建常態化工作模式,使其更加適應和滿足大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
下一階段,我們將圍繞技術核心素養,利用問卷星進行后測調查,與前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反思教學中的優缺點,思考改進方案,積累教學經驗。如:如何引起學生的設計制作興趣,使學習成為一件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如何激發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有思想、有感情、有創造力設計活動?在設計制作過程中,為何一部分學生不愿意獨立思考而愿意模仿復制現有的和網上的成品?……
我們認為設計制作中不僅要實現當前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提升思想水平、精神境界,更要培養能夠進入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
首先,確立促進學生自覺發展的最近發展區。了解小學、初中技術基礎,確定學生的現有水平,確定學生經過努力能達到的技術水平。其次,幫助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主體。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項目實踐,以及能自主操作又能幫助學生獲得發展的實踐平臺。再次,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精心的情境設置,讓學生表達內心的情感, 引起思想的共鳴,產生心靈的觸動從而產生設計與制作實踐的沖動。最后從更高的視角來看,通過技術實踐活動讓學生進入技術情境,體驗技術活動,感悟技術本質,生成技術智慧,落實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