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怡,陳 晶,余曉敏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湖北 武漢 430030)
目前,大學生專業學習存在缺少規劃、學習被動、專業實習參與度低等問題,這與其專業認同水平偏低有直接的關系[1]。專業認同是指特定專業學生在了解本專業的基礎上,接受與認可本專業,并愿意以積極的態度和主動的行為去學習、探究的過程[2]。對專業的認同度直接影響著學業表現和專業能力以及職業發展[3]。認同自己專業的大學生目標明確、主動學習,可能會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實踐活動;而不認同自己專業的大學生,學業規劃欠缺,較容易出現消極怠學的情況,甚至放棄選擇本專業的就業機會和職業方向。可見,專業認同是本科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支撐,關系到學業表現和能力發展,不僅影響其在校期間的專業學習態度,更對其擇業意向和就業選擇有著深刻的影響,關系到高校人才教育的效率和質量[4]。因此,研究大學生專業認同現狀,提高其專業認同水平,有效促進大學生的實際專業學習行為,促進其成長成才,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十分必要。
有研究發現,大學生專業認同受社會評價、就業前景以及學校環境等外在因素以及心理韌性、自身素養等內在因素影響[5]。同時,心理韌性對大學生學習適應、專業適應、人際適應、情緒適應均有顯著影響[6]。心理韌性是個人面對生活逆境或其他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意味著面對生活壓力及挫折的反彈能力,可使個體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7]。有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對良好班級氛圍形成有一定影響[8]。班級氛圍是影響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班級氛圍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前提,對專業認同有一定的積極影響[9]。可見,班級氛圍在心理韌性與專業認同兩者之間具有一定作用。目前,心理韌性與專業認同之間的研究較少,更沒有文獻研究班級氛圍在兩者之間的關系。因此,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大學生專業認同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并進一步探討班級氛圍在心理韌性和專業認同之間的中介作用。
以武漢5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A、B、C為普通綜合性高校,D、E為重點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采用便利抽樣開展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609份,其中有效問卷580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5%。
1.2.1 大學生心理韌性量表 參考由Connor KM等[10]編制的心理韌性量表,自編大學生心理韌性量表。量表共有17個條目,包括堅韌和目標2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計1~5分,分值越高表明大學生心理韌性越強。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7,量表信度良好。
1.2.2 大學生班級氛圍量表 參考李向東等[11]編制的大學生班級心理氛圍評價量表來編制大學生班級氛圍量表,共27個條目,分為協作與發展、班主任、班干部、學習4個維度。采用Likert 5級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計1~5分,分值越高表明大學生認為所在班級氛圍越好。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51,量表信度良好。
1.2.3 大學生專業認同量表 參考秦攀博[12]提出的大學生專業認同問卷來編制大學生專業認同量表,量表包括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行為、專業匹配4個維度,19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5分表示“完全符合”,分值越高表明大學生專業認同程度越高。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19,量表信度良好。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內部一致性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皮爾遜相關分析和中介效應分析等。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n=580)
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只有專業匹配維度得分有性別差異(P<0.05);生源地為城市的大學生專業認知維度得分高于非城市大學生(P<0.05);自主選擇專業的大學生專業認同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高于根據他人意愿選擇專業和被調劑專業的大學生(P<0.01);普通院校大學生專業情感與專業匹配維度得分均高于重點院校大學生(P<0.05);是否獨生子女在專業認同各維度的得分及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本科生專業認同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表2 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本科生專業認同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
專業認同總分性別人口統計學指標 分組n男女P值169 411是否獨生子女316 264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3.39±0.65 3.32±0.58 0.256 3.37±0.63 3.32±0.57生源地專業選擇方式院校情況P值城市非城市P值自主選擇專業根據他人意愿被調劑P值普通院校重點院校P值236 344 384 49 147 323 257 0.324 3.42±0.68 3.30±0.54 0.057 3.46±0.60 3.13±0.53 3.13±0.56 0.000 3.39±0.58 3.29±0.64 0.061專業認知3.41±0.67 3.46±0.67 0.413 3.47±0.68 3.42±0.66 0.352 3.53±0.71 3.40±0.63 0.015 3.51±0.69 3.31±0.63 3.32±0.61 0.005 3.47±0.62 3.41±0.74 0.309專業情感3.59±0.88 3.52±0.85 0.426 3.55±0.87 3.52±0.84 0.658 3.63±0.93 3.48±0.81 0.104 3.69±0.82 3.23±0.84 3.28±0.88 0.000 3.61±0.82 3.46±0.90 0.030專業行為3.31±0.77 2.22±0.67 0.154 3.27±0.72 3.22±0.67 0.356 3.32±0.78 3.20±0.63 0.110 3.34±0.70 3.11±0.62 3.04±0.68 0.000 3.26±0.67 3.23±0.73 0.591專業匹配3.22±0.83 3.05±0.72 0.014 3.13±0.79 3.06±0.72 0.283 3.15±0.83 3.07±0.70 0.469 3.24±0.74 2.82±0.66 2.82±0.74 0.000 3.16±0.72 3.02±0.80 0.022
大學生心理韌性、班級氛圍和專業認同平均得分分別為(3.53±0.54)分、(3.56±0.58)分、(3.35±0.61)分。單樣本 t檢驗顯示,三者均分均高于理論中值3(P<0.01)。由調查可看出,大學生心理韌性各維度與班級氛圍、專業認同各維度呈正相關(P<0.01),班級氛圍與專業認同各維度呈正相關(P<0.01)。見表3。

表3 學生心理韌性、班級氛圍和專業認同均分及相關矩陣(Pearson)
參考溫忠麟等[13]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考查班級氛圍在大學生心理韌性和專業認同間的關系發現,班級氛圍在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專業認同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占總效應的百分比為(0.220×0.330)/0.407=17.8%。見表 4及圖1。

表4 班級氛圍在大學生心理韌性和專業認同間的中介作用(n=580)

圖1 班級氛圍在心理韌性與專業認同間的中介效應路徑
研究發現,大學生專業認同得分較高(3.35±0.61)分,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從具體維度來看,情感性及認知性專業認同較高,而匹配性專業認同相對較低,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4-16]。由于大部分大學生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和新鮮感,因此對本專業的態度總體比較積極正向,情感上認同本專業。但可能我國中學教育缺乏深入的專業知識及職業生涯指導,導致大部分大學生只能基本了解所選擇的專業,在這種情況下專業認同只停留在認知層面。當大學生在面對全新的專業學習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迷茫和困惑,甚至可能發現所學專業與其所想相差甚遠,導致其喪失了專業學習的動力[14],以至于專業匹配性較低。
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7],男生專業匹配維度得分明顯高于女生(P<0.05)。這可能是因為成年男性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更強,在面對專業學習時也能較好地適應[12]。另外,男生普遍傾向工具性思維模式,而女性普遍傾向于關系性思維模式[18],也就是說,男生在專業學習中可能會有更明確的目標推動,而女生則可能更容易受到周圍同學的影響,導致專業認同低于男生。在生源地方面,城市大學生專業認知維度得分高于非城市大學生(P<0.05),可能因為城市經濟水平和教育水平較高,大學生擁有更豐富的信息資源,能更全面地了解所選專業。在專業選擇方式上,自主選擇專業的大學生專業認同各維度得分和總分要高于根據他人意愿選擇和被調劑專業的大學生(P<0.01),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9]。可能是自主選擇專業的大學生本身對所選專業較了解,有一定的認知,在情感上更喜歡該專業,體現出更強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自主選擇激發了大學生對所選專業學習的責任感,學習上更努力[20];而非自主選擇專業的大學生未能遵循自身興趣,而是被動選擇所學專業或被調劑專業,激發了排斥感,影響了專業認同。普通院校大學生專業情感及專業匹配維度得分高于重點院校大學生(P<0.05),可能是我國普通本科院校為了吸引生源,將熱門專業和市場前景緊密結合,其專業課程設置更適合大學生。另外,普通院校對于學生申請調換專業以及教學管理上可能更為寬松,而重點院校專業調換的難度大,學生專業學習要求更高。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心理韌性各維度與專業認同各維度均顯著正相關(P<0.01)。可能是心理韌性良好的大學生在遇到負性事件時能及時調整心態,積極適應變化,從而減輕專業學習帶來的消極影響[21],在困境中能堅持自我,采取積極方式應對壓力與困境,從壓力中反彈以降低風險;在外界否定自己及所學專業時,能堅持既定目標,積極對待學習與生活[22],努力學習并掌握專業知識,獲得較高的專業技能,從而提高專業認同感[23]。因此,在培養大學生的過程中需要意識到其心理韌性的重要性,尤其需要注意大學入學新生的心理狀態。學校可通過增設挫折教育課程來提高大學生的適應性、舉辦心理講座來提高大學生的堅韌性,還可以針對大學生特點開設相關課程解決其心理困惑,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心理韌性。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表明,一方面,班級氛圍在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專業認同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說明大學生除了通過心理韌性影響其專業認同外,還通過班級氛圍間接影響專業認同。隨著年齡增長,大學生身心發展不斷成熟,心理韌性也不斷提高,其堅韌性與適應性越強,越容易使周圍人產生積極情緒,對所在班級產生積極向上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班級氛圍越佳,大學生越容易有振奮和依戀的感覺,師生、同學間就越能以溫暖友善的方式相處,班級生活與學習體驗越好。良好的學習生活體驗使大學生更愿意了解所學專業,增強對學業的投入,加強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對專業做出積極的認知、體驗和評價,從而影響其學習持續情況及專業認同感[24]。但從表4可以看出,班級氛圍對專業認同的直接作用不及心理韌性,因此心理韌性通過班級氛圍對大學生專業認同的作用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25],其個人特質比班級氛圍等外界環境因素更能影響專業認同感,因而班級氛圍在大學生心理韌性與專業認同中的中介作用并不十分明顯。
就心理韌性角度而言,提高大學生專業認同,應注重發掘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保護性因素。就自身而言,大學生應調整心態,多與他人溝通,培養良好的師生、同學關系,積極面對專業學習上遇到的一切問題,提升自我調適能力和抗壓能力。就家庭而言,家長要尊重子女的專業選擇意愿,還要密切關注子女專業學習及心理狀況,一旦發現其有厭學或換專業的想法,應及時與之溝通。就學校而言,非常有必要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重點關注入學新生的心理狀態。在新生入學前,進行心理韌性方面的訓練輔導,提高其抗挫折能力,以保證入學后能更有效快捷地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及社交,從而促進大學新生學業、身心及個性的全面發展;學校各院系應成立心理部門,定期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指導;制定大學生調換專業的相關政策,以滿足其專業需求;與中學達成合作,定期讓高校招生就業處教師給中學生做專業指導,讓其更清楚地了解專業的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及就業前景等信息。就班級氛圍角度而言,提高大學生專業認同,學校可從自身專業課程設置出發,開設更具樂趣性、專業性、實用性的相關課程;還可以借助社交媒體,利用論壇群組,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引導學生能夠與專業達到最佳適配狀態,從而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此外,教師也應著力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豐富班級活動,從而提高班級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