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摘 要:在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了追求的目標。“嚴出”制度是保證目標實現的關鍵。本文通過對相關概念的解讀,分析了核心素養與“嚴出”的關系,并分析了如何在教學當中實現“嚴出”,希望對教育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有所幫助。
關鍵詞:體育教學;教學改革;
近40年來,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是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進入了接近于大眾化發展階段,高校大眾化、寬泛的人才培養機制讓很多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方式長期處于松、散、懶的狀態。這一現狀不僅使高校在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方面大打折扣,而且這些未達標“人才”的“順利畢業”、進入社會,會損害高校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質量和權威,甚至影響其生存與發展,高校“寬出”的人才培養機制引起國家與社會極大的關注。[1]在此背景下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要求:“高校全面整頓本科教育教學秩序,嚴格教育教學過程管理,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提升學業出口難度與深度、嚴把畢業的出口關”[2]。
1.“嚴出”的意義與先例
1.1“嚴出”在體育課證教學中的意義
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一直在不斷的尋找和嘗試在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中嚴把出口,也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完成教學規定的內容和學時;在評價的過程中完成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要求指定的評價考核標準。對于高校體育課程來講“嚴出”的意義在于在提升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的目標指引下,在運動能力培養的同時,讓學生對理論知識、健康知識、健康行為能力以及體育情感品質等等多方面提出嚴格要求。
1.2“嚴出”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先例
早在1990年,國務院批準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規定: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201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除體育免修學生外,未達體質健康合格標準的,不得發放畢業證書。”這是體育嚴出的信號,這當中包含了除了課程以外的相關素質。在高校當中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認為:“體育課對浙大學生不是無足輕重的,體育課缺課、超過限額或考試不及格者必須補修,否則即使其他學分修滿也不能畢業。”[3]大家都熟知的“無體育,不清華”的體育校風,在清華大學以延續百年,從最早的“強迫運動”到“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號召再到今天“堅持長跑”、“游泳不及格不得畢業”體育課程“嚴出”的校規,都是很好的先例。
2.核心素養的提高,是保證“嚴出”的前提條件
2.1現階段核心素養培養的不足之處
現階段還有很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和質量監控不到位,很難有效的培養和提升大學生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與中小學階段相比,大學階段從師資、教育保障和時間等方面,高校都是體育課程可掌控的最優階段。但高校體育教學和管理中存在普遍的考核標準固定,執行過于寬松,政策法規有要求,但貫徹落實不到位的現象,使大學這個最關鍵的階段提升學生體育核心素養這一關鍵問題,不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難以真正得到提升。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明確規定學生測試的成績達不到 50分者不發畢業證書,但現實中又有多少高校嚴格執行呢?2014年教育部對健康標準測試結果的抽查中,抽查數據與上報數據的一致性比例,高校不足15%,令人堪憂的結果更談不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2.2高校體育“嚴出”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
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目的在于培養具備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也是高校體育課程培養人才的價值導向,只有堅持“嚴出”,目標實現才有保障。高校體育課程的“嚴出”不單單是依靠嚴考,更應該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首先,以“嚴出”促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改變,提升自身要求,在教師主導教學環節制定有針對性的方針和策略,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考核機制等方面從嚴要求。其次,以“嚴出”促進教學中學生的改變,從嚴讓大學生加強對體育教育的重視。這不僅要求學生以嚴肅、認真的態度進行體育課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而且要通過強化體育鍛煉,培養運動能力,養成運動習慣,進而促進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3.“嚴出”如何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實現
3.1形成共識、達成協調
我國的教育長期存在著重智輕體的現象,有相當多的人認為體育成績不能成為學生畢業的障礙,這其中也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這種問題的存在,也間接的影響了學生的認知和對待體育課程的態度,影響其對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正確認知。認知與態度成為保證“嚴出”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提升認知程度,需要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各個參與者達成共識。
“嚴出”也會導致矛盾產生。高校為保證就業率,各學科課程在考核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考核不嚴,當然體育課程也不例外。另外,多數高校把對教師評教結果與教師的評職、評優掛鉤,教學的嚴格程度與教師評分形成鮮明的反向對比,也給體育課程“嚴出”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實現“嚴出”必須要在制度和利益中達成協調,消除教師對體育課程“嚴出”的后顧之憂。
3.2通過課內外一體化,使學生達到“嚴出”標準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高校體育課程不僅是狹義的課堂體育,還指廣義的體育課程,包括日常課外體育鍛煉,如體育社團活動、各級業余訓練與競賽等等。
實現學生課內外一體化,彌補學生課上滿足不了的體育鍛煉需求。學生在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強健體魄,更大的作用是培養大學生運動習慣。因此,更好的運用課外體育鍛煉,將其融入體育課程考核當中,強調課內外一體化的重要性,也成為了高校體育課程提高核心素養,達成“嚴出”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
3.3啟動問責機制,對“嚴出”進行有效監管
當前我國許多學校體育政策與法規執行失靈,難于轉化為實效,其中原因之一是上級主管部門在監管和督導方面難以發揮有效作用,且缺乏一定的強制力與威懾力所致[4]。問責制是我國處理重大社會問題行之有效的機制,教育教學當中也應該合理運用,對高校上級主管部門對高校體育工作啟用有效的監督機制和問責制,對高校體育課程保證“嚴出”制度的高效、有序推進與實施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教育部發布《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EB/OL].[2019-07-10].
[3]應菊英.竺可楨體育思想探討[J].浙江體育科學,2011,33(4):125-127.
[4]叢燦日,付冬梅.我國高校體育工作失范的歸因及應對——《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引發的思考[J].體育學刊,2015,22(6):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