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奕 余啟航 余緒婕 繆炎

摘 要: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綜合測評的過程中,由于要考慮到學習、工作和生活各個方面,因此需要對大量資料進行記錄、保存和計算。而傳統的手工操作和利用計算機進行簡單統計不但不能確保準確性,還增加了工作量,影響綜合測評工作的時效,為適應形勢的發展,建立全面、公正的學生綜合測評系統勢在必行。
關鍵詞:互聯網+;綜合測評;系統開發
一、引言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2015 年 3 月 5 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二、“智匯綜測”系統開發的必要性
(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學生綜合測試測評是高校采用定性與定量、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方法,由測評者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實踐創新能力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等進行測量并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是高校綜合測評的基本組成部分,它的有效實施對大學生提升自我素質、家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高校培養學生和規范管理、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有積極的作用。
(二)方便師生查詢數據
傳統的采用紙質方式進行操作管理方式難以滿足用戶的日常需求,逐漸暴露出效率低、出錯概率大、評價過程不透明、查詢統計困難等弊端。現沒有一個完善的綜合測評系統便于學生自主查詢綜測成績和便于綜測審核小組即管理員審核學生綜測成績,老師也不能第一時間了解每個學生的綜合測評大致情況,只能通過查閱大量材料了解。
(三)簡化數據審核
現行綜合素質測評存在的問題有:測評目的較為單一;測評指標體系不很合理;測評方法不很科學,測評操作過程不很規范;測評結果運用欠妥;測評者不很負責;測評對象不很積極。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是一項頗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影響因素也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德育的計算復雜繁瑣,尤其是德育分較高的人在計算的過程中更是麻煩,或許還會遺漏一些項目,審核人員的工作負擔也極大,認定各種紙質材料證明還要挑選出錯誤進行返改,工作量上漲。
(四)推行無紙化辦公
現有的審核方式需要打印紙質證明材料。而且審核人員一旦查到缺少證明材料或有問題的材料會退還給該學生讓學生補齊或更改材料,這會造成紙張的嚴重浪費。并且每次一到綜測德育打印證明材料,打印店的人數就爆滿,學生排隊打印浪費了太多時間,可能還會出現錯誤,又需要重新打印導致紙張浪費。
三、“智匯綜測” 系統開發的需求分析
(一)項目背景
通過走訪校園和調查問卷的方式,調研發現,目前大多數高校還是采用傳統的紙質方式進行統計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這種傳統的方式,無法滿足廣大同學的需要,同學們迫切希望有這樣一個平臺來改進現有的模式。
(二)可行性分析
我們通過線上的方式對各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得出數據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之后我們明確了項目發展的目標以及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這些問題和反饋我們設計并完善了網站的結構,樣式,各種界面的設計,各種功能及加分的算法。我們選用網絡信息輔助平臺,運用無紙化的信息證明,學生通過拍照上傳材料圖片進行認定,提高證明認定效率,節約雙方時間,節約紙張,科學環保,能夠有效解決目前學生與老師提交與審核綜測過程復雜這一難題,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希望在學院、校內試用成功后,在各大傳播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將系統推薦至各大高校,擴大其使用范圍。
(三)項目調研
我們在學校隨機抽取了 1000 個學生和100 個綜測審核人員進行問卷調查,根據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65%的同學認為綜測的計算過程過于復雜,25%的同學認為計算過程一般,少數的 14%的同學持一般以及無所謂的態度。從中可以看出,大多同學認為我們學校目前計算綜測的方式過于復雜,有待改善。
71%的同學認為信息化綜測改革可行,20%的同學認為可行度一般,9%的同學認為不可行以及無所謂。從中可以得出,綜測審核信息化改革是可行的,并且能夠得到大多數同學的支持。
關于審核人員平時審核綜測花費的時間,有 70 人要用兩天及以上的時間,20 人要用一天半的時間,只有 6 個人要花一天時間,4 個人要花半天時間。普遍來說,大多數都要花費一天半及以上的時間去審核綜測,比較費時費力。
如果該類系統在校園試用,有 80 人會選擇使用該系統進行綜測計算,16 人表示用不用都無所謂,4 人不會選擇使用。說明如果該系統在學校進行試用,使用前景還是比較大的,可以嘗試進行推廣。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有 865同學認為證明材料無紙化可以作為綜測的改進方向。另外,747 名同學認為綜測審核可以向審核方式信息化轉型,該兩項占比較高。并且審核人員也希望著寫方式可以減輕他們工作上的負擔。由此可見,綜測改進信息化以及無紙化可以作為之后改革的方向。
四、“智匯綜測” 系統開發的功能實現
(一)實用性與創新能力
就目前而言,體測的成績已經可以通過小程序計算分數,輸入每個項目的具體成績就可以算出總分,高效便利;而德育的計算卻復雜繁瑣,尤其是德育分較高的人在計算的過程中更是麻煩,尋找各種參加過的活動并打印成厚厚一疊的紙質稿,或許還會遺漏一些項目,并且每次一到綜測德育打印證明材料,打印店的人數就爆滿,學生排隊打印浪費了太多時間,可能還會出現錯誤。審核人員的工作負擔也極大,認定各種紙質材料證明還要挑選出錯誤進行返改,工作量上漲。
由此可見紙質稿的證明材料已經產生太多的問題,學生們也頗有意見。因此,我們對此現象進行了嘗試整改,選用網絡信息輔助平臺,運用無紙化的信息證明,學生通過拍照上傳材料圖片進行認定,提高證明認定效率,節約雙方時間,節約紙張,科學環保,能夠有效解決目前學生與老師提交與審核綜測過程復雜這一難題,具有一定的實用性。
(二)設計原則
系統總體設計目標為:以考察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為核心,以每個學生為基本對象,建立能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測評,具有友好的用戶接口,操作簡單、方便,易于管理和維護,既科學又合理的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管理系統。
系統設計應遵循如下原則:
1. 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2. 優化數據處理,使程序在處理大量數據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較短的響應時間;
3. 盡量減少用戶的數據輸入量,最大限度的減少數據冗余;
4. 操作界面友好、簡潔;
5. 系統維護簡單,有良好的擴充能力。
(三)系統結構
該系統開發主要面對的是在校大學生,為了方便同學們綜測的計算以及各種證明材料的收集,從而開發出來的一款系統。系統用于學生計算自己的綜測成績,并以無紙化的模式在系統相應模塊提交自己的相關綜測證明材料,便于綜測審核小組即管理員審核學生綜測成績。在完成審核后,通過系統發布信息,同學們可以在該系統查詢自己的綜測成績。
具體開發思路如下圖所示:
(四)應用方案
1. 在系統設計完畢之后,智匯團隊對系統進行測試,檢測系統的功能,性能,用戶界面,兼容性以及安全性,將檢測到的問題進一步加以改進。
2. 在系統形成后,通過相關老師推薦到本分院進行試用,檢測在實際使用中的可行性,觀察其可實施性能否進一步擴展。
3. 在分院試用成功后,在校內進行宣傳與使用方法的傳播,推廣于校內各大分院的綜測計算以及審核,對反應的問題進行改進。
4. 在校內試用成功后,在各大傳播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將系統推薦至各大高校,擴大其使用范圍。
五、結語
構建一套完整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平臺符合現代化管理需求,能夠實現綜合測評信息的系統安全便捷優化管理;而為了凸顯激勵與引領功能、規范數據采集、簡化測評難度、提升測評的信度和效度,我們優化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文章結合實踐現狀分析,理清了當前體系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指標體系優化的基本原則,完善結果使用機制、搭建反饋與申訴通道等具體措施,提供更加科學、規范、完整的管理。
參考文獻:
[1] 王曉天,朱彥斐.大學生綜合測評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價值工程,2010,29(11):252-253.
[2] 吳雙,李斌雄.大學生綜合測評評述[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31(08):54-57
[3] 張潤.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變革探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