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審計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重要,主要在于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實現社會公正公平、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協調利益沖突、提高政務透明度、促進機制創新和加強風險防范等,因此,必須進一步健全和加強國家審計。
關鍵詞:國家審計;作用;分析
國家審計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審計對完善政府治理具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今,國家審計隨著國家政治經濟體系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在社會公眾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所承載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也更加凸顯。
一、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國家審計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市場經濟的法制性、自主性及自我調節性特征客觀上需要審計扮演經濟執法的重要角色,市場經濟自身存在缺陷,需要政府通過審計監督這一宏觀調控手段加以彌補和糾正,市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運用審計監督手段揭示和處理,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出現的跨地區、跨國界的經濟結果,需要審計部門相應的監督措施。市場越發展,越要加強審計監督,通過加強對市場經濟秩序的審計監督,促進良好市場競爭環境的形式,從而謀求市場主體間的利益和諧。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逐步由經濟活動的參與者變為裁判員,政府的職能定位于調節、監督、管理和服務,需要國家審計機關對其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情況、對市場的監管情況及其服務社會的有效性進行監督和反映。
二、實現社會公正公平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全面系統、復雜的工程,在當前,其核心問題或關鍵問題是協調好社會的各階層、各個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即縮小收入差距。公平導向的利益標準是國家公共政策選擇的基本標準,在國家審計中應用這一標準,可以降低政府財政活動中會計信息的非對稱性,減緩會計信息配置不公平帶來的負效應。國家審計是保障收入分配公平的調控杠桿,通過國家審計監督,可以促進社會公平,縮小收入差距,謀求人與人的和諧。因此,審計機關在審計中特別要注意財政資金和國有資產在不同所有制經濟主體間流動和重組中的異常現象,善于發現違法違紀案件線索,維護財政資金和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保障改革的順利、健康進行。在投資領域建設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項目的招標投標、重要設備和材料的采購、土地和礦產資源的出讓與交易等關鍵環節,是違法違規行為多發、易發的領域,審計應當以其敏銳的視角密切關注這些領域,通過履行審計職能,監督檢查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注意發現案件線索,維護市場競爭的公平、公正,維護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行政行為的規范化、法制化、公開化。
三、推動黨風廉政建設
國家審計作為政府組成部門在建設廉潔政府方面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首先,要按照憲法和審計法的規定,認真履行審計監督職責。這就要求審計機關必須增強依法行政意識,嚴格履行法定職責,始終堅持“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工作方針,按照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基本原則,深化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審計,加大對被審計單位遵紀守法、遵守廉政紀律情況的審計監督,促進政府、部門、公職人員勤政廉潔,尤其是促進領導干部的廉潔自律、率先垂范,從更高層次上發揮審計監督的職能作用。其次,要把依法加強審計監督看作是同經濟領域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有力武器。通過審計,注意發現資金運行過程中的不正常現象,從中發現利用職權徇私舞弊、化公為私、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利用財政資金謀取私利,侵吞國家資財的腐敗違法違紀案件。
四、協調利益沖突
協調利益是國家治理的根本要求。國家的本質是一種協調社會各界利益沖突的機構,具有對社會進行管理的職能。依據沖突理論,審計也是一項協調利益沖突的活動。由于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目標存在著不一致,因此,這種實際或潛在的利害沖突導致財務報表存在不實報道的可能性,而審計是協調沖突的活動。國家審計具有憲法賦予的獨立檢查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的職責,可以通過對各級政府預算執行情況及其結果的審計,以協調各地區、各部門的利益,為人大審核預算和監督政府行為提供及時、客觀、可靠的決策信息。
五、提高政務透明度
在政府治理過程中,政務透明度是決定政府治理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實現政府治理目標的基本要求。政務的透明要求能夠可靠、完整、及時地向民眾提供政府活動的信息,以反映政府真實的財務狀況和政府活動真實的受益與成本。政務透明的內容主要包括制度的透明,會計信息的透明及指標數據的透明,政府審計可以通過對政務透明度及相關政策執行的監查,促進內部控制的完善,防范規避財政風險。政府審計也有利于政府信息的公開,有效減少貪污腐敗的行為。如果政務的公開僅僅是滿足公民對信息量的需求而忽視了對信息質量的要求,則容易對公民產生誤導。因此,在信息的篩選與監查過程中,必須保證審計機關的獨立性與信息的真實性。
六、促進機制創新
創新機制是國家治理的極終目標。 國家治理的戰略目標是不斷推動國家體制機制的持續優化與創新,為國家實現長治久安夯實制度基礎。國家審計無論開展財政收支審計還是政府績效審計,都需要通過對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情況的審計,進而評價其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國家治理各項政策措施的執行情況和效果,并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從體制、機制、制度層面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以促進國家治理的不斷創新。
七、加強風險防范
防范風險是國家治理的首要任務。任何國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風險,即國家風險。所謂國家風險是指國家主權行為所引起的與國家社會變動有關的各種不確定性。在主權風險的范圍內,國家作為交易的一方,通過其違約行為(例如停付外債本金或利息)直接構成風險,通過政策和法規的變動(例如調整匯率和稅率等)間接構成風險,在轉移風險范圍內,國家不一定是交易的直接參與者,但國家的政策、法規卻影響著該國內的企業或個人的交易行為。國家治理的首要任務是加強風險防范,以控制和降低國家風險。國家審計通過開展財政金融審計、外資審計、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國家預算執行情況及其結果審計、環境績效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業務類型,可適時揭示和反映經濟社會運行中的薄弱環節和風險,維護國家安全。
參考文獻:
[1]李鳳鳴.經濟責任審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姚愛然.國家審計在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中的角色定位[J].審計研究,2006(5).
[3]王峰.政府治理機制與政府審計探析[J].視點,2010(6).
作者簡介:
邵煥保(1984.11—? ),女,傣族,云南盈江人;中共盈江縣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文化與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