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萍
摘 要:2012年,財政部印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本文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內容從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進行闡述,以強化人們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具體內容的了解,通過建立內控制度加強單位的內部管理水平,防止貪腐加強廉政風險防控。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 ;內控建設內容
2012年,財政部印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以下簡稱《內控規范》),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內容分為單位層面內部控制和業務層面內部控制,下面從兩個方面來闡述:
一、單位層面
(一)建立內部控制組織體系
按照《內控規范》,單位應單獨設置內部控制職能部門或確定常設的內部控制監督部門,負責組織協調開展單位層面內部控制工作。即:建立職責明確、權限邊界清晰的組織架構,滿足不相容崗位職務相分離的要求。
(二)建立健全單位“三重一大”集體決策制度
單位應建立健全“三重一大”(重大決策、重大事項、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額資金使用)事項的集體議事決策、專家論證和技術咨詢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明確決策機構、決策事項范圍、投票表決規則、決策紀要的撰寫流轉和保存、決策事項的落實程序、監督程序、責任追究制度等。
(三)建立單位重要崗位交流輪崗制度
按照重要崗位干部交流輪崗全覆蓋的要求,單位應建立健全重要崗位交流輪崗制度。
(四)建立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制度
根據《內控規范》,結合單位實際,制定涵蓋評價機構、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缺陷認定及評價報告等環節的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制度。即: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內部監督檢查和自我評價,內審部門或崗位應定期不定期檢查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與執行情況,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單位負責人應指定專業部門或專人負責,對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并出具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
(五)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
根據《會計法》、《預算法》、《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財政部令第78號)及相關法律法規,結合單位實際,建立健全單位財務管理制度、會計交接管理制度及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等。
二、業務層面
開展業務活動內部控制,要構建經濟業務活動框架,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并對照《內控規范》,對單位經濟業務活動流程進行全面梳理,找出風險點,設計控制措施,完善單位內控制度。
(一)預算業務管理制度
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是以年度財政收支的形式表現的,是對年度單位收支的規模和結構進行的預計和測算。按預算性質和單位收支管理范圍分類,行政事業單位預算可以分為財政預算和單位內部預算,一般來說,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業務控制流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預算編審、預算批復、預算執行、決算與考評。各行政事業單位可根據《預算法》及2020年新修訂的實施條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等,結合單位實際,制定涵蓋預算組織體系、預算編審與績效目標設定、預算執行與績效運行監控、決算與績效評價等環節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并繪制預算業務相關環節流程圖。
(二)收入業務管理制度
根據目前我國政府收入構成情況,結合國際通行的分類方法,將政府收入分類為類、款、項、目四級,其中,類級科目主要包括稅收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非稅收入、貸款回收本金收入、債務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等六類。各行政事業單位可根據《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財政部令第78號)、《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辦法》及《財政票據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規定,結合單位實際制定收入業務管理制度、票據管理制度及繪制收入業務相關流程圖。
(三)經費支出管理制度
支出按經濟分類設類、款兩級,其中,類級科目包括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對企事業單位的補貼、轉移性支出、贈與、債務利息支出、債務還本支出、基本建設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貸款轉貸及產權參股、其他支出等12類。各行政事業單位可根據《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及相關經費支出管理規定,結合單位實際,制定差旅費、會議費、公務接待費、培訓費、公車運行維護費、辦公費、公務卡等管理辦法或實施細則。
(四)政府采購管理制度
行政事業單位采購控制是指在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資金進行貨物、服務和工程的采購事項過程中的相關控制。購買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服務和工程的行為屬于政府采購行為;購買集中采購目錄以外的且采購限額標準以下的貨物、服務和工程的行為屬于自行采購。政府采購實行集中采購和分散采購相結合。實行集中采購的政府采購項目,由集中采購目錄確定,集中采購目錄以外,且在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采購項目實行分散采購。各行政事業單位可根據《政府采購法》及其實施條例及相關文件規定,結合單位實際,制定涵蓋政府采購管理機構、政府采購預算、采購計劃、采購組織形式、采購方式、采購合同、采購驗收等環節的政府采購管理制度并繪制采購相關環節業務流程圖。
(五)貨幣資金管理制度
行政事業單位的貨幣資金是指單位擁有的現金、銀行存款、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其他貨幣資金。各行政事業單位可根據《現金管理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88號)、《現金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2011年修訂)、《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2020年修訂)、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零余額賬戶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等,結合單位實際,制定涵蓋庫存現金、銀行存款、零余額賬戶、其他貨幣資金等的貨幣資金管理制度并繪制貨幣資金收付款業務流程圖。
(六)固定資產管理制度
行政事業單位實物資產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專用設備、一般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辦公用品和低值易耗品等。各行政事業單位可根據《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38號)、《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令第35號)、《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令第100號)及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文件規定,結合單位實際,制定涵蓋固定資產管理機構、資產配置、資產使用、資產清查、資產處置等環節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并繪制資產管理相關環節流程圖。
(七)建設項目管理制度
建設項目是指行政事業單位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單位進行的建造(包括新建、改建、擴建、修繕等)與安裝活動。建設項目一般規模大、耗資多、周期長,而且容易受到內外部環境影響。據國家近幾年巡視巡查及審計反饋信息,建設項目已經成為我國行政事業單位重要的腐敗領域之一,不確定性和風險大。因此,建設項目內部控制是整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重點。各行政事業單位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等,結合單位實際,制定涵蓋建設項目管理機構、建設項目立項、設計、概預算、工程招投標、工程變更、資金支付、竣工驗收等環節的建設項目管理制度并繪制建設項目相關環節業務流程圖。
(八)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控制是指單位對以自身為當事人的合同依法進行訂立、履行、變更、解除、轉讓、終止以及審查、監督、控制等一系列行為的總稱。合同訂立、履行、變更、解除、轉讓、終止是合同控制的內容;合同的審查、監督、控制是合同控制的主要手段。合同控制,就是找出合同磋商、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終止等各個環節的風險點并加以控制,以規避風險的發生,達到預期的目的,合同控制具有全程性、系統性的特點。各行政事業單位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相關規定,結合單位實際,制定涵蓋合同歸口管理、合同簽訂、合同履行、合同歸檔管理等環節的合同管理制度并繪制合同管理相關環節流程圖。
參考文獻:
[1]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審計觀察《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必要性及建設內容》.
[2]內蒙古繼續教育網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平臺 ?2017年繼續教育課件:《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設計操作指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