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婷 阿麗米熱·吾斯曼 馬麗

摘 要:面對中美貿易戰、逆全球化以及新冠疫情過后全球紛亂的經濟形勢,我國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周期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周期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因此,中國制造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不得不加快轉型升級。本文建立面板數據綜合模型,對《中國統計年鑒》的投入和產出數據進行分析,計算我國制造業的總體水平和細分產業的技術效率,研究影響其增長效率的關鍵因素,得出以下結論:較高的勞動、資本投入和產業貿易競爭力會提升中國制造業技術效率,從而加速中國制造業嵌入全球產業鏈的狀況。
關鍵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國制造業;增長效率
一、引言
只有制造業重塑新的國際競爭優勢,才能變挑戰為機遇,實現大到強。在新發展模式的要求下,探討中國制造業增長效率所存在的問題是十分有意義的。國內外增長效率的比較研究一般基于不同時間階段、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區的一至兩個維度。現有產業增長效率的研究一般不涉及產業的細分,只有展開時間、產業兩個維度的比較,才能更精準地預估中國制造業整體及其細分產業增長效率的切實水平。
二、文獻綜述
為了適應中國比較優勢和國際環境復雜深刻變化,領導人明確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循環相互推進的新發展格局。[1]這些年來,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為我國構建制造業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堅實的工業基礎保證。[2]
(一)技術效率的現狀
譚媛元、譚蓉娟(2015)以技術效率與先進制造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為研討主線得出:我國先進制造業的整體技術效率程度較低,七大先進制造業技術效率起伏波動不穩定。[3]同時,我國先進制造業技術效率行業差異較明顯,這種狀況應得到重視并及時改善。
(二)制造業增長面臨新機遇與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同時5G、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必須加快使用,催生了一批新經濟、新格式、新模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中國構建國內外制造業雙循環促進新發展模式提供了新的供應和新的動力。[4]
(三)技術效率的改善是推動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趙蓉、趙立祥、蘇映雪(2020)以全球價值鏈、國內區域間的交融發展作為同一研討框架的內容,視為鞭策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切入點,研究發現:分行業來看,高技術類型有效的拉動了產業升級。資源配置效率和技術效率的提高是通過國內區域一體化參與全球分工、促進制造業升級的重要路徑[5]。
國內外增長效率比較研究如下:國內研究主要在不同地區,國際比較研究主要限于兩個或多個經濟體。世界上的比較研究一般不涉及產業的細分[6]。
李宏、牛志偉、鄒昭晞(2021)相信只有通過啟動時間、工業、地區三個維度的國際比較,才能更準確地估計我國制造業及其世界細分產業的整體增長水平[7]。此外,國際貿易學界常用來反映國家(或產業)貿易競爭力(Trade Competitiveness,TC)的指標也可以作為測度國家(或產業)在全球從價值鏈發展狀況的指標,計算方法為TC=(出口額-進口額)/(出口額+進口額)*100%。本文將通過建立制造業增長效率計量模型,并選取能體現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發展狀況的指標TC技術無效率項(隨機影響因素),對中國制造業12個細分產業進行研究,探討各細分產業中技術效率與產業增長效率之間的關系。
三、模型與數據
(一)模型設定
本文選擇面板數據混合模型研究增長效率與技術效率的關系,比較了影響技術效率的因素,以對數生產函數的形式建立模型如式(1)所示:
lnYit=β0+β1lnKit+β2lnLit+Vit-Uit
TEit=exp(-Uit) ? ? ? ? ? ? ?(1)
其中,i表示各細分產業,t表示時間,β0—β2為待估參數,Yit、Kit、Lit分別為i經濟體在t時期制造業各細分產業的產出、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t為時間趨,(Vit-Uit)為誤差項,Vit為隨機擾動項,Uit為技術無效率項,TEit表示制造業技術效率水平。
(二)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制造業各細分產業的產量作為產出變量,各細分產業固定資產年投資總額、年平均用工人數作為資本和勞動要素投入變量,TC作為技術無效率項。變量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三)制造業細分產業技術效率測算與分析
本文使用stata軟件測算出2015-2019年中國制造業12個細分產業技術效率的相對值(見表1)。
這五年中,中國制造業12個細分產業技術效率整體呈上升趨勢,但變化幅度均不大;紡織服裝業技術效率最低、金屬制造業技術效率最高;木制品業、電氣設備制造業技術效率上升比率略高于其他細分產業;但2019年紙制品業、化工制品業等呈下降趨勢且低于均值。
(四)制造業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1.建立模型
TEit=a0+a1TCit+eit ? ? ? ? ? ? ? ? ? ? ? ? ? ? ? ? ?(2)
2.模型回歸結果及分析
貿易競爭力同制造業技術效率的回歸系數在顯著性水平1%下通過顯著性檢驗,且回歸系數為-0.0120,但由于TEit=exp(-Uit),這表明,貿易競爭力促進制造業技術效率的提升。TC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制造業的技術效率,進而能夠進一步提升制造業增長效率,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五)制造業增長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1.對模型lnYit=β0+β1lnKit+β2lnLit+Vit-Uit進行回歸分析(見表3)
2.結果分析
結果表明:無論是勞動投入、資本投入還是技術效率同制造業增長效率的回歸系數均在顯著性水平5%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中勞動投入、資本投入、貿易競爭力(TC)的回歸系數分別為1.004、0.538、-0.113、這說明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對制造業增長效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貿易競爭力(TC)對制造業增長效率具有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根據前面得到的結果:TC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制造業技術效率的提升。可得出如下結論:技術效率對制造業的增長效率有明顯的積極影響。TC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制造技術效率,可以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的增長效率,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四、對策與建議
我認為,推進制造業產業升級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制造業,主要應提升以下方面:
一是提高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來源,以最少的投入爭取最有效的產出。提高全要素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完善有利于資源最佳配置的制度、機制、政策和措施。
二是堅持綠色發展。經濟增長必須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我國必須推進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起點、綠色化發展。近年來,我國重要的民生工程就是生態環境的改善,因此,制造業產業升級要與環境維護相匹配,始終改善生態環境。
三是加強創新驅動。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核心任務就是提升創新力,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我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因此,應將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首要任務,重塑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新優勢。
四是夯實人才基礎。創新需要各方各面人才,同時管理團隊中必須有懂技術的專家型管理者。因此,我們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時,不僅要教授專業技術知識,也要加入管理課程與思維訓練。近年來,制造業升級換代速度非常快,建議政府加大對制造類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讓教學活動和生產實際接軌,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厚明,關兵.基于問題導向的中國制造業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J].湖湘論壇,2020(6)
[2]張輝.以國內國際雙循環引領新型全球化[N].經濟參考報,2020(7)
[3]譚媛元,譚蓉娟.中國先進制造業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測度[J].北方經貿.2015(9)
[4]張曉龍.中國制造業創新中心知識產權政策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8(3)
[5]趙蓉,趙立祥,蘇映雪.全球價值鏈嵌入、區域融合發展與制造業產業升級——基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思考[J].南方經濟.2020(10)
[6]陸明濤,袁富華,張平.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沖擊與增長效率:國際比較的啟示[J].世界經濟.2016(1)
[7]李宏,牛志偉,鄒昭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中國制造業增長效率——基于全球價值鏈的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21(3)
作者簡介:
丁婷,女,民族:回族,籍貫:寧夏吳忠,:1999年3月1日,學歷:本科,寧夏大學(750011)研究方向:經濟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