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揚 張永濤
摘 要:在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發展過程中,充分彰顯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的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滿足生態環境建設需求,還可以為關鍵性產業提供充足的木材等基礎資源。為及時解決儲備林建設階段的問題與不足,并進一步提高國儲林項目的發展水平,需要針對相關體制建設加以改革,采取有針對性的整改措施,為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予以良好的助推動力,促進儲備林項目良性發展。
關鍵詞: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推進舉措
社會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對林業資源具有較大需求,但隨著林木相關產業的日益短缺,不利于保障森林資源建設的持續性,需要加快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的整體進程,加大對林木資源的保護力度,保障森林生態區域安全性。
一、分析國家儲備林建設的發展前景
對于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之后,國家儲備林項目作為提升林木安全、木材質量的重要舉措,從而充分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化發展需求,緩解木材產量供需不平衡等方面問題。因此,在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編制規劃期間,可以及時摒棄以一般性樹種為主的集約栽培發展模式,逐漸朝著工業原料林、珍稀樹種林以及大徑級用材林等培育模式加以轉變,基于定向的形式對林木儲備、生態產品以及中高端品種的供給數量進行提升,以此來實現木材資源在供給階段的平衡性,逐漸解決木材供應環節的問題與不足。對于一般類型的樹種和珍稀類型的鄉土樹種來說,需要在相互結合、同步使用的基礎上,基于長期和短期融合方式,積極引進新型造林技術,并針對現階段林業改造方法和培育模式加以完善,以集約化形式對工業原料林的培育模式進行創新,保障此類培育項目的高效性。不僅如此,還可以以定向的形式,對珍惜類的樹種和林業區域加以培育,采用大徑級用材林,為林木后備資源培育建設的充足性奠定基礎。
二、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推進舉措
1.保障儲備林基礎建設的有效落實
在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基于基礎類型的建設項目加以完善,實現對基礎建設環節的有效創新,確保儲備林項目基礎建設項目能夠得到有效落實。現階段我國的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實施環節,在集中的形式下主要是以國有林場為主,并在長江經濟地區當中有著較為明顯的發展趨勢,在“五位一體”發展戰略的指導作用下,使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方案得到有效落實,從而逐步地擴大了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的實施范圍。
2.采取融資策略,實現建設創新
充足的資金支持有助于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的有序推行,并逐漸成為在建設階段的關鍵因素。首先,需要對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階段所涉及到的補助政策形式加以分析,可以看出需要針對現有的林地改造和培育等項目予以相應的補貼,確保此類項目能夠逐步推行。其次,還需要對現有的人工造林項目進行補貼,以此來保障林木種類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最后,需要從以幼齡為主的林木入手,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撫育方式,并根據造林活動的實際情況,為其提供豐富的投入,使幼齡林木撫育和造林項目能夠得到逐步推行。
在使用此類資金整改方式的過程中,需要在執行的前期階段,確保抵押政策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并保障相關政策方針的完善性,將林權抵押作為主要目的,對其他形式的抵押情況予以全方位兼顧。由于部分儲備林建設體系過于龐大,并且逐漸呈現出規模化的轉型趨勢,從而導致國家所給予的補貼不夠充足,并且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頂層設計需要針對國家儲備林的投資以及融資機制加以完善,在及時更新的基礎上,與銀行等主體之間建立良好的聯系,在相互合作、積極配合同時,為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的順利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除此之外,還需要保障森林保險機制建設的健全性和政策性,確保商業保險等活動及時開展,為國家儲備林建設有序推行提供助力支持。
3.加大對國家儲備林建設的管理力度
在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的實施階段,保障管理體制建設科學性,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設施水平,并加大對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執行情況的管理力度。通過對先進實踐經驗全面總結,使管理工作體制能夠逐漸朝著系統化方向轉型,確保各方面的工序能夠得到有效落實。首先,需要基于標準化的原則,打造以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為主的培育體系,選用優良的品種類型,為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有序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選擇樹種的過程中,還需要貫徹適地適樹原則,對地方外來樹種科學種植予以明確的掌握,以提高樹種質量為主要目的,為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的開展奠定基礎。不僅如此,對于儲備林項目建設來說,需要在篩選樹種的過程中,對此方面的設計施工高度的重視,選取優良樹種類型,確保能夠提高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實施質量。其次,還需要選用科學、高效的林木撫育方式,為國家儲備林的增產和穩產提供助力。對于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來說,優質的撫育工作方式屬于此類建設項目實施階段的關鍵內容。為能夠推進儲備林項目建設有序進行,需要針對撫育方式予以優化和完善,結合實際樹種情況和當地區域的土地條件,保障施肥環節精確程度,以實時跟綜及有效的管理工作形式,定期對土地區域加以檢測,在合理整改的基礎上為林木提供優質的生長環境。最后,在實施間伐操作時還需要對影響林木生長的因素予以規避,通過對林分密度和整體結構的科學調整,使苗木能夠持續處于優良的生長狀態。另外,還需要采取多種不同類型培育工作模式,確保培育模式的準確性和優良性,使林地培育工作能夠逐漸具備自然化的特點。
4.打造完善的制度體系
對于現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已經逐漸朝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發展方向逐漸轉型,并將國家儲備林等方面的建設項目,納入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當中,及時落實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以及相關管理辦法。同時,充分發揮出制度體系建設的優勢和作用,在完善制度體系支撐作用下,保障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的實效性。另外,還應針對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等方面的施工作業予以合理規劃和設計,在嚴格管理的基礎上保障國家儲備林工作制度的健全性以及指導要求的明確性,使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實施過程中能夠做到有章可循,從而保障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推行的有效性。
結論:為能夠實現對森林的全方位保護,需要加快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整體進程,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保障國家木材生產和維護階段的安全性,結合實際情況打造高效化的生產、經營以及管理方法,保障儲備調節環節的有序性,充分發揮出創新舉措在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當中的優勢與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喜麟,秦濤.國家儲備林運行管理機制分析與優化建議[J].林業資源管理,2018,(5).8-13.
[2] 楊傳金.國家儲備林劃定及后期管理面臨的問題與建議[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5,(4).1-3.
[3] 程朝陽,范廣闊,汪炎明.國家儲備林建設剖析與實施對策-以福建省為例[J].林業勘察設計,2017,37(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