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村民自治精細化是應對現階段村民自治亂象、村民自治制度陷入制度空轉的有效舉措。基于田野觀察的研究方法與案例對比的研究方法,本文提出制度嵌入、項目驅動與完全自發的三條村民自治精細化可行路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依據發生路徑與實踐內容二變量歸納出四種模式的村民自治精細化運轉機制。
關鍵詞:村民自治; 精細化; 基層自治組織
村民自治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維持具有行政嵌入與村莊內生二元性的鄉村秩序、抑制國家政權內卷化的村級治理手段。①當前村民自治亂象反映村民自治無法達成制度目標、陷入制度空轉的制度現狀。②現階段具有長期共同體傳統的中國鄉土社會要求村委會承擔組織公共管理與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行政資源匱乏的村委會難以適應老齡化、空心化程度相對較高的農村社會。
本文指出通過制度嵌入、項目驅動、完全自發三條路徑,在村委會與村民之間構建適應本村熟人社會的常態化治理組織,通過細化落地村民自治制度有效應對村民自治亂象。具體來講,基于精細化村級自治組織,填補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現存真空區域,實現村委會在行政村以下層面的組織下沉,重構適應現階段農村社會的基層治理秩序。
一、村民自治與村民自治精細化
村級自治組織精細化是指建立多樣化小治區自治組織,實現組織層面對村委會為核心的現存農村自治體系的延展。村級自治組織精細化是對基層農村現存治理體系引發社會矛盾的回應。
近代以來,村委會首先存在代表性與權威性不足的問題,進而為能否高效完成政策傳達、組織動員等治理任務帶來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城鎮化影響下的農村社會同時面臨老齡化與空心化的雙重治理難題。與多樣化收入來源密切關聯的,是個人主義與村民多樣化需求。缺乏配套基礎設施的社會現實同更高水平公共服務體系的需求構成了阻礙農村社會發展的社會矛盾,即集中管理與多樣化需求之間的矛盾。
村民自治是緩解村兩委集中管理與村民多樣化需求矛盾的可行舉措。村民自治組織精細化,通過村民事村民議的民主決策特征、村務下放的民主管理模式和借助熟人社會規則的民主監督機制實現對村委會自治過程的補充;通過村民內部自行決定管理方式實現對村委會自治手段的本土化擴寬,以此調和現存集中管理與多樣化需求的社會矛盾。
二、精細化實踐生成機理分析
(一)模式歸納
村級自治組織精細化由村委會或上級政府主導自上而下建構,或者由村民自下而上自發形成;自治組織規范先行,通過正式制度指導實踐,或者效率先行,實踐積淀到一定程度后建構正式制度,本文通過“建構—內生”、“規范—效率”兩組變量對村級自治組織精細化路徑做出了類型學的劃分。
制度嵌入模式遵循“建構-規范”發生路徑,在相對完備制度基礎上開啟村級自治組織精細化。該模式制度設計層面需要一定社會力量支持,實施層面對村組熟人社會程度與村委威信具有較高要求。
項目驅動模式遵循“建構-效率”發生路徑,村委會主導下選擇最有效的方式開啟村級自治組織精細化,社會資源驅動村莊發展模式穩定后提升村級自治組織規范性。該模式對村委會領導對接資源能力具有較高要求,實施層面對村組熟人社會程度具有一定要求。
完全內生模式遵循“內生-效率”發生路徑,由鄉賢牽頭、村民自發建立村組級自治組織,實踐過程中提升自治組織規范性,該模式需要一定村委支持,對村組熟人社會程度和本組鄉賢具有最高要求。
“內生-規范”模式對村民政治素養、文化水平具有較高要求,現階段基層農村很少具備上述條件。
(二)機制解釋
村級自治組織精細化能夠緩解村委會集中管理與村民多樣化需求之間的矛盾,同時,不同模式的村級自治組織精細化對農村社會各成員提出不同要求,選擇契合村情民意的精細化路徑是上述三村成功實踐的關鍵。其中,資源優勢、非正式制度影響和社會資本建構是關鍵指標,非正式制度影響集中表現為農村熟人社會程度,社會資本是具備高度生產性的普通公民民間參與網絡③,具備不同表現形式、影響方式與發展方向。
“建構—規范”型精細化路徑要求農村具備自治基礎的村級以下治區和與之相匹配的熟人社會特征,是規范化傳統社會資本的自治模式。
“建構-效率”型精細化路徑適用于當前社會資本發揮消極作用或缺乏社會資本的半熟人村莊。通過持續性吸引社會項目和利益刺激,推動社會資本現代轉型的自治模式。
“內生-規范”型精細化路徑要求社會成員普遍具備高度政治熱情與政治素養,能夠自行設計高度規范的自治制度,同時要求具備保障自治制度運轉良好的社會基礎,是現代型社會資本與基層自治相互促進的理想化自治模式。
“內生-效率”型精細化路徑要求存在至少一位同時具備治理能力與影響力的主導型鄉賢和具備高度熟人社會特征的治區,是發揮傳統社會資本積極作用的自治模式。
四、結論
村民自治精細化,是試圖通過在村委會與村民之間構建適應本村熟人社會特征的常態化治理組織實現村民自治制度的細化,試圖通過發揮村莊資源優勢和熟人社會特征培育適應村莊發展的社會資本,試圖通過村民自治的組織化、常態化、多元化實現村莊治理秩序的穩定與發展,是對村民自治現狀在自治過程、自治內容、自治手段層面的完善。
參考文獻:
[1]賀雪峰,仝志輝.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會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2002(03):124-134+207.
[2]徐勇,趙德健.找回自治:對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的探索[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3(04):1-8.
[3]李瑞昌.中國公共政策實施中的“政策空傳”現象研究[J].公共行政評論,2012,5(03):59-85+180.
[4]費孝通著. 鄉土中國.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5.06.
[5]Ostrom Elinor.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2015
[6]王名,蔡志鴻,王春婷.社會共治: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實踐探索與制度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4(12):16-19.
[7]Robert D. Putnam. Making Democracy Work. 1992
注:
① 賀雪峰,仝志輝.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會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2002(03):124-134+207.
② 李瑞昌.中國公共政策實施中的“政策空傳”現象研究[J].公共行政評論,2012,5(03):59-85+180.
③ Robert D. Putnam. Making Democracy Work. 1992
作者簡介:張姝文,女,漢,浙江寧波,1997年7月,碩士,上海交通大學(上海)(200030)研究方向:基層治理。
張姝文,女,漢,浙江寧波,1997年7月,碩士,上海交通大學(上海)(200030)研究方向:基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