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營商環境是指企業在開設、經營、貿易活動、納稅、關閉及執行合約等方面遵循政策法規所需的時間和成本等條件,可以細分為政府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國際化環境、企業發展環境和社會化服務環境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但與全球營商環境優良的經濟體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通過借鑒先進經驗,可以進一步優化中國的營商環境。
關鍵詞:營商環境;改革;民營經濟
營商環境是重要生產力,更是國家和區域競爭力的重要“芯片”。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睜I商環境是生產力,而且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生產力,誠如李克強總理所言:“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從近幾年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可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實現了大幅度躍升。這說明中國推進的簡政放權、減稅降費和深化“放管服”等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但與營商環境優良的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的營商環境還存在較大的上升與優化空間。本文在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營商環境出現的新變化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基礎上,借鑒全球營商環境優良國家的先進經驗,提出進一步優化中國營商環境的改革探索。
一、中國營商環境出現的新變化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不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營商環境也前所未有地改善。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90個經濟體的營商環境,從企業開辦、建設許可、獲得電力、獲得信貸、財產登記、保護中小投資者、稅收、跨境貿易、執行合同和破產等10項指標進行排名,中國排名第31位,較上年上升15位,與2012年的第91位相比上升60位。
中國營商環境的改善,體現在政府職能的積極轉變與營商環境的共同轉變上,體現在對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關系的新認識上,體現在法治建設的轉變和制度保障的完善,以及法治的全面推進上。建設服務型政府,充分發揮政府在營商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為社會各界形成良好格局,共同推動營商環境。另外,中國營商環境正向貼近企業需求導向的變化,將加快經濟效率的目標放在關注實際的企業和市場需求,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降低企業整體成本,有效提高各類企業主體對中國營商環境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中國營商環境較以往有了明顯改變,然而,目前中國營商環境的綜合情況與其發展現狀還不太相稱,離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也存在較大的差距,與全球營商環境優異的經濟體橫向比較,中國營商環境還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
從中國經濟環境與營商環境的整體上來看,中國的市場活力,特別是民間、民資和民營經濟的活力,尚未完全釋放。企業手續簡化、優化審批制度、企業開辦便利度還不是很到位;在商事服務領域,政府部門缺乏內部協同的情況仍然比較嚴重。企業缺乏獲取政府部門相關信息的暢通渠道,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無法實現,重復性浪費仍然較明顯,政府監管理念滯后,對于監管流程仍不清晰、不可預期;市場準入門檻高,準入不準營,難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等問題仍然存在。
二、進一步優化中國營商環境的改革探索
毋庸諱言,更好地改善和優化中國營商環境,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特別是做到位,勢必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力。筆者以為,營商環境的改善和提升是一項涉及面廣、牽扯范圍多的系統工程,其改善和提升中的關鍵或全局性問題,就是轉變思想觀念。必須要解放思想,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制定精細方案和強力舉措,才能使中國營商環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建立以企業體驗為根本的檢驗標準
營商環境的好壞,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擁有最豐富的經驗和發言權。要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首先要理解和熟知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難點、痛點、堵點”,有效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使企業真正具備營商環境意識,提升和優化獲得感。目前,個別地區和個別部門的營商環境優化仍然存在閉門造車問題,沒有仔細傾聽企業真正需要什么。注重營商環境優化的企業體驗,就是政府要有服務精神,用心傾聽、感受企業需求,對企業需要有正向回饋,努力實現放管服改革的精準度和高績效。因此,營商環境的優化必須從“政府內部考核導向”轉變為“企業評估導向”,這應該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根本檢驗標準。
2.著力提升政府辦事和運行效率
要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必須著力提高政務窗口服務效率,落實行政投訴責任承擔,加強行政效率監管,促進企業投資便利化,改革企業登記制度,提高行政權力的透明度,促進公共事業單位的事務公開。政府部門要力求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數據多跑、群眾少跑,以達到“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打破壁壘,解決問題,為市場參與者增添活力”的高水準營商環境的運行高度。在優化營商環境中,還應進一步推進簡政減稅減費改革,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規范企業稅費管理,進一步清理企業收費,建立企業收費清單制度和加強違法收費的查處力度。
3.以法治思維規范經濟關系
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與服務要落到實處,我們就要以法治思維來優化營商環境,構建法治政府、完善營商制度、弘揚營商法治精神。將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轉化為法律法規,在實際生活中可執行、可量化、可追責。有必要進一步清理不利于維護營商環境的制度性文件,嚴格執行監管文件的有效性,對地區性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實行“清零”制度。即使是減稅讓利,也必須通過法律程序來實現,尤其是,我們要依法嚴厲查處涉企違法違規收費,重點放在電子政務平臺、行政審批、中介服務、行業協會等領域的違規收費行為查處上。
4.提升服務質量和注重政策的協同性
一段時間以來,主要在政策上體現改善各地的營商環境,如各種優惠政策的提供,資金的支持,一定的政府補貼等,但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方面相對較弱,尤其是缺乏適當的約束和制約。由此形成了政策硬服務軟、政策優服務差的矛盾格局,導致出臺的政策效應事倍功半。筆者以為,在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出臺各種政策固然重要,但親商愛商的服務更關鍵,優化營商環境僅靠比拼政策是遠遠不夠的,政策出臺后的優質高效服務,考慮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與政策出臺初衷的差別,政策績效才能事半功倍。同時,營商環境的改善和優化通常涉及多個部門的權限調整,特定文件的執行以及協作,這就要求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部門間的協調機制。需要更高層次的跨部門機制,及時發現并糾正服務改革中出現的各種漏洞、瓶頸和不足。對于優化營商環境中的“用戶體驗”,需要各相關部門及時協同跟進,及時清理各種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文件之間的制約。
5.努力實現開放中的共贏
在新時代,圍繞營商環境改善和優化的競爭不僅是全域性的,更是全球性的,它構成了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構成了資本進入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門檻。營商環境的改善,是優化開放環境中關鍵的一個環節,中國吸引外資的主要手段,必須從各種優惠吸引改變為靠改善投資環境。因此,應加強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同步,鼓勵競爭,反對壟斷,加強產權的保護,堅持依法辦事,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創造穩定的就業環境。
6.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和弘揚企業家精神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菲爾普斯認為,創新主體不僅僅包括科學家和工程師,而且需要政府、生產單位和研究部門在整個過程中利用各方面相關組織和人員的協同參與。如今,對大公司、大型機構和頂尖人才不乏優惠,缺乏的是對中小企業成長空間和創業者的包容。筆者以為,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不應該僅僅是針對跨國公司總部和大企業,更重要的營造有利于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的環境和氛圍。特別是要進一步加強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導向、政府、產業、科研四者多方位協同創新體系。有針對性地填補小微企業創新的不足,包括落實減稅降費的各種舉措,以財政協同機制降低貧困地區企業融資成本,創新關稅擔保方式,擴大金融服務供給,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普惠制金融產品等。
優化營商環境,立足于對外開放的背景下,更存在于國內改革的語境中,是一項沒有休止符和停頓號的全域性和系統性工程。希望通過不斷的努力,中國營商環境會向國際視野與體制機制持續創新轉變,加強同國際規則與國際慣例對接,逐步建立國際化的規劃建設體系、與國際接軌的經濟運行方式、國際通用的行業規范標準、開放型的新興產業體系、國際化的政府運作制度、高度開放的人文環境,從而實現中國經濟繁榮穩定的高質量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World Bank Group.Doing Business 2020[R].The World Bank,2019.
[2]李志軍.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9.
[3]聶輝華,韓冬臨,馬亮,張楠迪揚.中國城市政商關系排行榜 2018[R].北京:人大國發院政企關系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2019.
作者簡介:
王勇(1976- ),男,天津人,天津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是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