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琳 張偉 李寧
摘 要:本文結合部隊院校圖書館實際情況,針對在流通服務工作中發現的幾點問題,主動學習,總結經驗,探索完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提出了提高流通服務工作的對策,有利于進一步加快圖書管理與讀者服務的變化發展,提升為讀者和教學科研工作服務的水平。
關鍵詞:圖書館;流通服務;讀者
圖書館工作是部隊院校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流通服務工作作為圖書館為讀者服務的重要環節,其服務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和制約了圖書館知識傳遞功能的發揮和為教學、科研工作服務的水平[1]。
我校圖書館從建館之初到現在,尤其是近三年以來,正逐步優化人員隊伍結構、豐富文獻資源建設、完善各類硬件設施、提升管理水平,并持續在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方面發揮作用。但目前我校圖書館的流通服務工作仍受一些問題的制約,本文從流通工作者自身角度進行探討,探索符合我館實際的解決方法。
一、流通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開架借閱與書庫布局
目前,圖書館書庫普遍實行開架借閱的方式[2],讀者可自行去書庫中查閱圖書,在館閱覽或外借,這極大地便利了讀者選書和閱覽,有效提升了圖書的借閱流通率,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圖書亂架、錯架現象普遍存在。讀者在開架借閱過程中,選取圖書主動性強,翻閱一本不喜歡隨手放回,繼續挑選下一本,或者把不同樓層閱覽室圖書混放到同一書架上,再者由于不懂圖書的排架規律,把書放置在錯誤位置等行為,都極大地影響了圖書館文獻資源利用率。
2.圖書破損嚴重。開架借閱,在提高文獻資源利用率的同時,頻繁地外借和歸架造成圖書自然破損,尤其是政治、文學、計算機等熱門圖書。其次是人為原因,一方面是工作人員對各類新書增長快慢估計不足,受館藏容量限制,上架圖書時,書架擺放較滿,讀者取放圖書時容易將書擠破;另一方面是個別讀者在借閱過程中,隨意在圖書上圈點勾畫、折角、裁剪,造成圖書嚴重損壞,影響圖書正常流通。
3.藏書、丟書時有發生。個別讀者在館閱覽,碰到一時閱讀不完或想借卻又因借閱證已借滿而無法借閱的圖書時,怕被人借走而故意塞在別處。還有一些讀者心存僥幸,惡意撕毀圖書條碼,將未借圖書帶出圖書館,占為己有。以上現象都會造成這些圖書在線檢索時顯示在架,但在書庫中卻找不到的情況。
4.圖書滿架問題。為滿足我校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更好地服務讀者個性化閱讀需求,近幾年我館持續增加新書數量,書架就會出現“滿架”問題,后續新書無法上架,導致圖書文獻資源更新緩慢。
5.書庫布局問題。我館屬于中小型館,2009年新館落成投入使用。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書庫布局不合理和不科學處逐步顯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圖書館流通服務功能的發揮。如書庫面積小,書架、閱覽桌、報刊架、新書架、檢索臺、服務臺等整體布局略顯擁擠,且低樓層室內光線較暗,視覺上容易給人造成壓抑感,影響讀者閱讀體驗。
(二)讀者服務與管理
隨著計算機檢索、RFID技術在圖書館流通服務工作中的普及使用,我館也積極引入圖書館自助借還服務模式,實現圖書的借閱流通從人工借還向讀者自助借還的轉變,但同時對于讀者服務與管理還存在以下不足:
1.讀者教育與宣傳工作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入校新生良好借閱習慣的培養方面,以及針對讀者進行的圖書流通與管理的宣傳方面。讀者對館藏布局、書架排列規律以及圖書流通借閱的流程和方法、圖書館相關借閱制度等的不熟悉,導致圖書流通過程中出現的亂架錯架、藏書丟書現象,影響讀者閱讀體驗的同時也降低了文獻利用率、流通率。
2.對讀者借閱數據研究不夠深入。基于讀者借閱數據,研究讀者借閱規律有助于把握讀者閱讀需求,對讀者個性化閱讀需求提供相應指導,對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工作也有一定借鑒。但目前館內流通服務工作多停留于圖書借閱的單一層面,對讀者的借閱數據、借閱規律研究不夠深入。
3.讀者綜合能力有待提升。隨著信息技術帶來的流通服務模式的變化,以RFID技術為主的自助借還設備在圖書館投入使用,讀者因年齡、文化等水平的差異,其檢索能力、學習能力、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參差不齊,增加了讀者在利用圖書館資源過程中的困難,也增加了與工作人員之間的矛盾摩擦。
(三)館員能力
1.工作定位和服務認知需明確和轉變。流通服務工作是圖書館開展讀者服務的直接窗口,也是圖書館其他各部門勞動成果轉化、實現自身價值的基礎。但在傳統認知中,流通服務工作簡單、機械、無要求,任何人經過短期培訓后都能上崗并勝任。這種刻板印象對從事流通服務工作的人員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工作人員自我否定,消極怠工,缺乏敬業精神等,從而影響讀者服務質量和損害圖書館形象[3]。
2.缺乏專業培訓,綜合素質有待提升。計算機檢索、RFID技術的普及使用推動了圖書館傳統服務觀念及服務方式的轉變,這也對工作人員專業素養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館工作人員多為中青年,學歷層次均為大學本科及以上,但從專業結構來說,與崗位匹配不足,同專業圖書管理人員存在一定差距,需開展各類專業培訓補足專業知識短板,強化工作技能,提升綜合素質。
3.服務方式創新力不強。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圖書館仍多是讀者上門找服務,停留在“為人找書”的傳統服務階段,服務種類相對單一,無法滿足讀者閱讀需求。針對圖書館穩定的讀者群,因其自身年齡、專業、學歷、閱讀目的等的不同,他們的閱讀特點和閱讀需求都會存在差異,缺乏充分利用讀者借閱數據對讀者進行專業化個性化精準化的閱讀指導。
二、提高流通服務工作的對策
(一)強化書庫管理
1.嚴格按照《中圖法》分類排架,及時更新書架標識,引導讀者快速、準確地找到所查圖書。有效利用新書推薦書架,入庫新書先在架展示一周后再按類轉入書庫。
2.定期巡架、檢查,及時發現并修補破損圖書,將錯架圖書、藏書復原到相應位置,加強圖書條碼及相應圖書借閱、防盜設備管理,維護館藏文獻的整齊與安全,保證圖書正常流通,滿足讀者借閱需求。
3.合理調整書庫布局,滿足現實使用需求。定期開展倒架、順架以及圖書剔舊工作,為新增圖書預留足夠的空間,以保持開架書庫的最好狀態。同時通過調整書庫布局,為讀者打造信息共享空間、文化展示空間、休閑閱讀空間、學習研究室等,滿足讀者對圖書館的多樣化需求。
(二)以讀者為中心
1.加強讀者教育、宣傳與培訓工作。一方面針對入校新生做好圖書借閱習慣的培養,另一方面針對廣大讀者進行圖書流通與管理的宣傳和培訓工作,幫助他們熟悉對館藏布局、書架排列規律以及圖書流通借閱的流程和方法、圖書館相關借閱制度并嚴格按照規定執行,學習如何利用檢索系統進行檢索、續借,學習使用自助借還機、圖書消毒機、電子報刊機、瀑布流等設備,提升自身借閱素質,共同構建文明和諧的借閱環境。
2.科學建立和管理讀者數據庫。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對讀者借閱數據、借閱規律開展研究,了解讀者借閱需求特點,用以指導圖書館流通服務工作及閱讀推廣工作的開展,為讀者提供專業化精準化個性化需求。
(三)提升館員綜合能力
1.明確工作定位,轉變服務認知。
院校圖書館的職能定位是為教學、科研工作提供服務,流通服務工作是圖書館工作中最基本、最直接面向讀者的工作,工作人員要強化服務意識,熱情、耐心、細致、周到,始終堅持“讀者第一”的服務理念,加強部門協同,變被動為主動,變“為人找書”為“為書找人”,提高為讀者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加強業務培訓,提升綜合素質。
作為圖書館工作人員,要熟悉圖書館館藏布局、排架結構以及各項規章制度,熟練掌握計算機檢索及館內其他RFID技術等電子設備操作流程。積極參加專業知識、技術培訓,主動學習,以滿足信息化技術條件下所需的知識,增強信息處理與服務的能力[4]。
3.創新服務方式,適應需求變化。
在傳統的流通服務模式基礎上,還出現了自助借還服務模式(RFID技術),移動流通服務模式(移動圖書館)。目前,我校館員工作站、24小時自助圖書館也在建設當中,借閱活動將打破圖書館局限,走向宿舍、教學等場所,傳統借閱服務在網絡信息技術和移動智能技術環境下獲得了飛躍性發展[5],流通服務工作也隨之變化。一方面除網絡檢索、續借、自助借還等普遍服務,加強對讀者借閱數據、借閱規律的研究,針對讀者群體特點、年齡、學歷等給予相應的閱讀指導。另一方面閱讀推廣活動內容多樣性發展,尤其是結合熱點、實事、作者熱度等開展閱讀推廣系列活動,增加讀者閱讀興趣。細化讀者需求與閱讀推廣資源,實現常態化、個性化、精細化的閱讀推薦,從而提高圖書的流通量[6]。
三、結束語
現代化信息技術在圖書館流通服務工作中的應用,加快了圖書館圖書管理與讀者服務的變化發展。針對流通服務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作為工作人員我們要主動查找,總結經驗,主動學習,增加知識儲備,提升專業技能,以適應讀者需求變化和信息化管理變化,探索完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提升為讀者服務質量和為教學科研工作服務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希龍,高校圖書館流通服務工作的思考——從流通工作者角度分析.傳媒論壇,2020(11)3
[2]臧英杰,高校圖書館流通服務工作的思考,2007(7),3
[3]孫希龍.高校圖書館流通服務工作的思考——從流通工作者角度分析.傳媒論壇,2020(11)3
[4]耿玉玲,網絡環境下圖書館流通服務工作的發展,圖書館論壇,2005(25)4
[5]馮向春,對圖書館流通服務工作發展方向的幾點思考,蘭臺世界,2016.10(91-92)
[6]吳亞平、周春霞、張海艦,2009-2018年高校圖書館讀者借閱規律演化探究——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大學圖書館學報,2020(69-75)
作者簡介:張紹琳(1990-05)女,漢族,四川省 蓬溪縣,本科學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數字圖書館與知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