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引入波特五力模型對當前新形勢下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行業發展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研究,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發展對策。
關鍵詞:國際貨運代理企業;波特五力模型
近年來,“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有效拓展了沿線國家貿易業務發展空間。受益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利好,中國對外進出口貿易量增多,中國對外進出口貿易量增多,帶動國際貨運代理業務需求上升,國際貨運代理市場規模得以迅速擴大,國際貨運代理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本文旨在結合目前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業務特點和發展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探討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發展現狀分析
國際貨運代理行業,是指以代理人身份接受貨主的貨物國際運輸委托,處于貨主與實際承運人之間,通過國際海運、國際空運、國際陸運及國際多式聯運等運輸途徑提供貨物進出口運輸服務的行業,其業務范圍包括裝箱、訂艙、轉運、報關、報檢、辦理相關保險手續等。
為全面了解目前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行業發展現狀,本文通過引入波特五力模型,對新形勢下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供應商討價還價能力、客戶討價還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以及行業內競爭激烈程度進行了5個維度分析,深入探討了貨代企業面臨的發展問題。
(一)、供應方議價能力分析
基于中間服務商的角色定位,我國國際代理企業往往都是輕資產運營,在為實際開展業務時,往往需要借助于有實際運輸資源的供應商。如海運需要通過集裝箱班輪公司、件雜貨船公司、滾裝船公司;國際陸運需要借助國內及國際各個鐵路班列運營公司;國際空運則需借助國際航司來提供國際貨運服務。而這些船公司、國際班列公司及國際航司往往為寡頭壟斷,運輸資源的供應方有很強的議價談判能力,我司國際貨運代理企業議價能力較弱。
(二)、客戶的議價能力分析
我國外貿企業的普遍現狀為數量多、規模小、對匯率乃至國際運價敏感度較高,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以中小型外貿企業的為目標客戶群體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凈利潤的發展水平。
而海外對外承包工程及行業大客戶在進行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定商時,則往往采用公開招標且最低價中標或相互競價的模式,使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利潤空間嚴重壓縮。
(三)、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分析
2005年3月7日,商務部發布了《商務部令2005年第9號 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備案(暫行)辦法》。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由此前的核準制變為要求更為寬松的備案制,無需進行經營資格審批,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大門全面打開。
自2014年3月1日起,除27類指定行業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企業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進一步降低了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市場運營門檻。
自此,潛在競爭者只要有特定資源和一定資金支持即可進入國際貨代業務領域,行業進入壁壘較低。
(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
2017年12月13日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MAERSK LINE于12月初正式推出全新在線訂艙平臺ship.maerskline.com,旨在讓客戶在快節奏、短期運價波動的市場上能夠尋求“安心”的訂艙方案。通過該網站,MAERSK LINE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訂艙服務,即時確認訂艙信息、運費報價,通過在線聊天工具Live chat即時更改訂艙信息并提供有吸引力的產品服務。
2021年1月14日,阿里巴巴旗下菜鳥推出航空和海運集裝箱訂艙服務,承諾接到下單后2個工作日內完成訂艙,貨物如果錯過離港時間將獲得賠付。菜鳥網絡表示,該服務將覆蓋50個國家的200多個港口,其跨境港到港運費將比市場平均水平低30%至40%。
隨著國際航運公司訂艙平臺化、電子化,以及新興電商公司的跨界延伸,傳統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五)、同業競爭者的競爭程度
根據新版《中國貨代企業名錄大全》顯示,我國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除了經過商務部審批或在商務部備案的1萬多家較有規模的貨代企業以外,還有眾多中小企業和掛靠在其他企業的貨代。業內人士估計總數約在3-4萬家。
在招投標過程中經常出現6-15家國際貨運代理同時競標,不同類型國際國運代理企業跨行競爭。同時,隨著競爭的加劇,集裝箱單箱利潤由2013年的USD 800/40HQ逐年下降至USD 50/40HQ的水平。
從五力競爭模型角度分析,目前,我國國際貨代行業競爭者數量較多,市場集中度較高行業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較為激烈;國際貨代行業受“一帶一路”戰略的帶動對潛在進入者的吸引力較強,但行業壁壘較低,行業潛在進入者的威脅一般。
二、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發展對策分析
(一)以專業化物流為依托,強化自身核心競爭力
我國國際貨物運輸代理行業正處在一個變革轉型期,專業化物流國際貨運代理的轉型發展方向,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提升代理人的服務功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在物流設施、物流裝備、物流技術、物流網絡、物流信息和物流團隊等實體投入和人才開發的研發、投資和使用。
規模較大的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引入供應鏈管理思維推行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提升多式聯運、項目物流、冷鏈、LNG等專業物流等全程運輸的能力,并正朝著以核心客戶為目標,通過集成流程管理、服務能力管理、客戶價值管理和服務績效管理實現新的服務生態系統。
中小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則可以從“專、精、特”的差異化服務方向發展,依托其專有技術、專有設備、專業人才參與國際供應鏈的分工合作。國際貨運代理行業通過對貨運服務的組織提升全程服務的能力,貨運服務物流化成為行業發展的整體趨勢。
(二)、實施戰略聯盟,提升雙向議價能力
規模化經營是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合理配置其現有資源,取得競爭優勢的必經之路,而戰略聯盟可以幫助我國貨運代理企業較快的實現規模化經營。
我國貨運代理企業可以通過與國際船公司、國際班列公司、國際航司乃至同行之間,以資產重組、資源共享、合資公司等形式實施戰略聯盟。打破自身地域、行業、企業的限制,以控貨能力為核心,提升與客戶之間、與供應商之間的雙向議價能力。
(三)積極對接海關AEO高級認證,打造企業護城河
AEO是指經認證的經營者(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的簡稱。根據在世界海關組織(WCO)制定的《全球貿易安全與便利標準框架》中規定:以任何一種方式參與貨物國際流通,并被海關當局認定符合世界海關組織或相應供應鏈安全標準的一方,包括生產商、進口商、出口商、報關行、承運商、理貨人、中間商、口岸和機場、貨站經營者、綜合經營者、倉儲業經營者和分銷商”。均可向當地海關提出申請,進行復核世界海關組織或相關供應鏈安全標準的認證---即為AEO認證。通過AEO認證的企業,即為“AEO企業”。
通過AEO高級認證的外貿企業,可以享受到海關信用管理所釋放的紅利:通關待遇得到提升,通關時間縮短,通關成本降低。根據中國海關總署企業管理和稽查司披露的數據,截至2021年8月底,中國海關已經與新加坡、韓國、歐盟等20個經濟體46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經認證的經營者” (AEO)互認安排(協定),互認國家或地區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包括1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5個RCEP成員國和13個中東歐國家。中國AEO企業(高級認證企業)對AEO互認國家或地區進出口額占到其進出口總額的約60%。
需要指出的是,外貿企業申請AEO高級認證很重要的一點是需采取全流程閉環管理,即是要求企業全業務流程合作伙伴均需具備AEO管理體系或取得相關認證。
因此,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積極對接海關AEO高級認證,有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打造國際貨運代理企業護城河。
(四)業務流程標準化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業務流程從最簡單的港到港:報價、接受客戶委托、訂艙、錄入資料、安排裝箱、報關報檢,繕制提單、收費費用、發放提單等環節。到復雜的門到門及國際多式聯運。業務及操作人員需要不斷的跟進與客戶及供應商的溝通與聯系。
在業務流程中包含了單據流、現金流及數據流的三者結合,企業的服務水平和效率直接決定了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盈利水平。因此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實施流程標準化顯得十分重要。
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可以在梳理目前流程的基礎上,對每個環節進行研究、分析、改善,按照質量管理體系及內控要求結合自身公司的實際情況,指定響應的標準化流程、程序指引及作業指導書。在工作崗位上,因崗設人,根據標準化業務流程的實施具體的工作崗位,并設定相應的工作職責。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業務流程固化和標準化,提升自身企業管理水平。
(五)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是指通過對國際貨運代理企業中的要素、資源與市場的重新組合、高效對接、消除信息不對稱、完善物流體系、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等,推動物流業鏈條的裂變,推動著物流格局的深刻分化與戰略性重組。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可以從客戶需求出發,對國際物流相關資源要素進行重構和組合,將數字化手段附加到與客戶的連接、交互、內容及服務,科技內化成為產品屬性,全面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更加有市場競爭力的數字化產品,形成全場景的數字化產品能力。
打通國際物流全程價值鏈,破除信息孤島,實現低耦合的數據邏輯集成,連接物流服務上下游,所有涉及到企業內部價值鏈、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金融保險機構、數據服務商乃至物流裝備,都通過數字化手段整合起來,持續提供產業增值服務。
此外,還可以通過大數據AI決策,業務數據集中沉淀入數據湖,根據不同的算法進行清洗、過濾、合并或萃取,成為數據資產,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可視化實時分析,提升日常運營管控水平,并以大數據驅動經營決策和運營管理轉型及模式創新。
總之,我國國際貨運代理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我國國際貨代企業應不斷調整經營策略,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打造企業護城河,謀求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之道。
作者簡介:
周蒙,天津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企業管理專業,從事國際貨運代理工作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