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華 李益輝 唐敏
摘 要:侗族人民長期與大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村寨景觀風貌。本文將從空間性要素、社會性要素以及營造技藝要素三個方面對侗寨景觀風貌進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侗寨景觀風貌在當代發展過程中持續保持較高識別性,實現侗寨景觀的存續、傳承和利用。
關鍵詞:侗寨景觀;營造技藝;村寨
一、侗寨景觀風貌的空間要素
這是侗寨景觀最具識別性的要素,是有別于其他類型村寨景觀的核心特征,具體可以從三個尺度展開識別分析,即村寨環境、村寨布局、村寨建筑和裝飾。
(一)村寨環境
依山傍水是侗族人選址、建村的主要原則。侗寨選址十分的講究風水中的“來龍去脈”,“龍脈”指延綿起伏,高低錯落的山脈,“龍頭”則是指龍脈到溪流、平壩停止的地方。村寨沿山脈走向而建,背靠山脈,面向溪流,體現出侗寨“背山面水”的選址原則。并且侗寨所處地區氣候溫和,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除農業資源外,侗族人民生活地區還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樹種繁多,有“林海”、“宜林山國”之稱,主要是以松、杉、闊葉林木為主,是國家重點林區之一。
(二)村寨空間
侗族人民根據地形地勢和生活習慣對所居住的村寨進行總體布局劃分。基于對湘西幾個侗寨的田野調查,可將侗寨布局分為“自由衍生布局”、“片狀布局”、“線性布局”和三種模式。無論以上任何一種布局形態,都嚴格遵循了“村地相合,順應自然”的規律,對場地中山體及水系等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侗寨的布局設計上體現了對環境的舒適性和健康性的追求,如侗寨中廁所一般設計在水田周圍,圍繞著水田形成了一套微妙的生態系統。人——廁所——稻田為主線,稻田——魚——鴨以及廁所——魚——鴨等多條輔線,形成一主多輔的生態循環系統,在這個系統內它們相互依存、共生共榮,體現了侗族人民從細微中發現生態智慧,并應用于處理自身與自然關系的實際操作中。
(三)村寨建筑及裝飾
“干欄式”建筑是侗寨最為典型的建筑類型,特點為遇高吊腳、遇坡填平、盡量朝空中延伸。建造過程中不用一磚一瓦采用杉木搭建,屋頂則用杉樹皮或鋪設青瓦,并在搭建完成后會用桐油漆飾面,使整個建筑顯得古色古韻。除此之外侗寨建筑的裝飾部位和圖案內容也極具識別性。屋頂的遮檐板是建筑外部裝飾最常出現的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是魚骨裝飾圖案,采用彩繪的方式將該圖案描繪在遮檐板上,柔化了其厚重的質感,使其在更好的融入環境。建筑內部也常常運用一些構圖嚴謹、比例和諧的圖案進行裝飾,如蝙蝠、花卉等圖案借此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侗寨景觀風貌的社會性要素
在侗族的傳統社會中是以血緣關系形成的社會關系網,其中最為重要的社會組織之一則是由父系血緣關系組成的房族組織,成員聚族而居并且不斷壯大形成侗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質載體就是鼓樓和風雨橋。
鼓樓在侗寨中的地位較高,因為它不但是侗寨中的藏鼓地點,它還是侗寨內寨老評判、決斷寨內糾紛的場所。并且鼓樓還起到在緊急時刻寨老向全寨發高通知,指揮行動的作用。鼓樓的數量也常與侗寨的規模來進行確定,例如以一個家族為主的規模較小的侗寨常常只存在一座鼓樓;而在多個房族共同生活的規模較大村寨中,往往會出現多座鼓樓并存的情況,這也反映了一元式家族組織及多元家族組織等多種組織形式共存的模式。鼓樓的基座因地制宜,采用壘石或架空的形式,屋頂形制共有懸山式、歇山式和組合式三種。同一地區和時期各侗寨修建的鼓樓,可根據各寨不同審美要求設計不同外觀、尺度、形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房族對于鼓樓營建的自主決策權。①
風雨橋與侗族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于侗族人民來說具有極其特殊的物質價值,同時風雨橋還是侗族人民天人合一思想觀念以及對神崇拜的承載物,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價值。風雨橋的建筑技藝是集橋、廊、亭于一體的建筑,是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集中體現。風雨橋對侗族人民而言是集神圣和世俗為一體的公共活動空間,既為求神、娛神活動提供載體,又為自發性公共活動提供場地。風雨橋的存在對于侗寨起到了增強寨內團結,連結寨內人心的作用,至今為止侗寨風雨橋依然是侗寨人民進行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
三、侗寨景觀風貌的營造技藝要素
侗寨中木構建筑種類繁多,木構營造技藝歷史悠久且建造技藝復雜。圍繞木建筑表現出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具有非常高的藝術研究價值。以侗族鼓樓為例,整個鼓樓在建造過程中既無一釘一鉚,也無圖紙設計,建造過程全部由經驗老道的“掌墨師”和匠師掌控。這種無圖紙的營造技術建造出的鼓樓具有造型宏偉、裝飾精巧、結構精美、力學穩定的特點,是侗族人民的精神象征。在侗寨木構建筑中,無論是結構復雜的鼓樓、風雨橋,還是結構較為簡單的涼亭、寨門,其設計都巧妙的符合均衡、對稱、和諧的形式美法則。
四、結論
綜上所述,空間要素、社會要素、營造技藝要素是侗寨景觀風貌最具識別性的核心要素,是侗寨景觀有別于其他村落景觀的關鍵性特征。但盲目的商業性開發和片面的旅游業發展,勢必會導致侗寨景觀在當代存續受到限制與沖擊。只有牢牢抓住侗寨景觀要素的外在特征與內涵本質,才能使侗寨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保持其“固有色”,實現高質量存續與傳承。
參考文獻
[1]陳筱,韓博雅.坪坦河流域侗寨的空間、儀式與社會組織—兼探鄉土遺產的系統保護[J].建筑創作,2020(2):164-171.
[2]胡碧珠.湖南侗族鼓樓營建技藝[D],湖南大學,2012.
[3]蔡凌.侗族聚居區的傳統村寨與建筑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4.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任澤華,1998年11月生,男,漢族,陜西銅川人,懷化學院2019級環境設計專業本科在讀學生。
第二作者及通訊作者:李益輝,1988年6月生,男,漢族,湖南懷化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懷化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教師,講師職稱,長期從事區域建筑文化與環境設計研究。
第三作者:唐敏,2000年12月生,男,漢族,湖南長沙人,懷化學院2019級環境設計專業本科在讀學生。
1、2021年度懷化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課題研究成果,湘西傳統侗族村落景觀風貌識別要素的收集、整理與塑造研究,HSP2021YB95。
2、2020年度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研究成果,湘西山地侗族傳統村落景觀特征研究,第352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