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菲 劉潤捷 潘騏行 熊壯 高春晉 李雯
摘 要: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越來越多的農業龍頭企業開始帶領農戶發展鄉村經濟。隨著我國小康與富裕型消費結構逐漸形成,消費者產生了 “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安全要求,開始向著更高質量的“綠色產品”、“無公害蔬菜”產品追求。然而,近些年農產品安全管控仍然存在疏漏與不足。本文,以問題為導向,基于產業鏈視角,通過研究大量文獻,針對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管控現狀進行調研,分析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從農戶、農業龍頭企業、政府、經銷商及消費者五大參與主體識別其影響因素,提出在可追溯體系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的改進措施,即加快可追溯農產品體系的構建,提升物聯管控能力,實現智慧農業;掃清監管盲區,建立健全監管體系。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產業鏈
0 引言
自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至今,話題熱度不減。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等問題引發熱烈討論并受到很大關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對農產品安全進行嚴格管控,保障農產品營養綠色成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經之路。然而,數字化時代催生電商,農業龍頭企業的農產品產業鏈環節更加復雜多樣。相應的農產品要經過種植、生產加工、物流配送、銷售等多個環節。其次,我國的“從農田到餐桌的”的完整農產品安全監管制度仍不完善,且監管難度較大。
近年來,國內農產品競爭市場激烈,提升農產品質量,保障農產品安全,實現對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全產業鏈的質量安全監控,是實現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本文將從全產業鏈的角度,分析農產品安全與管控現狀,識別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因素,大力幫助農業龍頭企業認識自身產業鏈優缺點,為農業龍頭企業顯著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競爭力提供支持。
1. 相關理論基礎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現狀
1.1 相關理論基礎
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經濟體系中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經濟主題并為不同的人所擁有[1]。在我國農產品市場中廣泛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消費者獲得的農產品安全信息十分有限,且驗證信息具有滯后性,而農產品相關企業、經銷商等參與主體占據信息的有利地位,農產品信息真實性下降[2],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指利益的相關者,既有企業或組織的內部構成要素,如股東、管理者、雇員等,也有外部環境下的要素,如政府部門、顧客、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為了實現和擴大自身利益,做出的行為決策對企業的發展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3]。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是農戶、農業企業、政府、經銷商和消費者。
1.2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功能分析
農產品產業鏈是指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源頭做起,經過種植與采購、貿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飼料原料的加工、養殖屠宰、食品加工、品牌推廣、食品消費等每一個環節,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營養、健康的食品供應全過程[4]。
目前我國已構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檢測數據的平臺,組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實行區域協同、聯防聯控的監督機制[5]。監管部門依照我國的法律法規,依托農業生產基地的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對農產品進行相應的加工、運輸及輔助記錄,并進行跟蹤查詢[6]。但是,在政府、消費者等進行監督的前提下,仍有部分加工企業、經銷商等利益相關者做出造成安全事件產生的行為,這不僅給監管帶來了難度,更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2. 基于產業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管控存在問題分析
2.1 產前階段
2.1.1分散的、以小農戶為主的源頭生產種植方式進行有效監控難度較大
現階段,農業龍頭企業的生產模式多數為“公司+基地+農戶”,以一個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農業公司為龍頭,利用基地的作用把分散的農戶與公司結合起來[7]。目前生產仍以傳統的一家一戶模式為主,分散性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以得到有效監管[8]。在種子選擇與處理上,相關部門監管力度不夠,導致被淘汰的種子進入市場;部分農戶在購買種子時貪圖低廉價格,購買低價種子,因此存在種子質量良莠不齊,以次充好的情況。
2.1.2生產基地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基地物聯管控能力弱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結構不平衡,設施建設存在不同程度的滯后性[9]。有些企業過度追求產品產量,忽略基礎設施建設,導致農業標準化規模化水平低。生產基地物聯網管控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準確及時地掌控農產品種植生產加工儲運以及銷售全過程的詳細信息,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因素一直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形成“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惡性循環[10]。
2.2 產中階段
2.2.1農藥、激素等農資材料不恰當使用,政府進行全面檢查難度較大
在農藥與激素的使用上,政府雖然重視蔬菜生產大環境和產品本身的檢測,但限于成本較高,人員不足,且農戶較多,全面調查難度過大,只能進行抽樣檢測,難以進行有效監管[11]。
2.2.2龍頭企業缺乏質量安全管控意識,對農民種植情況并非完全監管
龍頭企業內部人員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的意識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是發展可追溯的前提。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農業龍頭企業內部的管理經營不當,監管力度分散,質量安全管控意識薄弱,同時,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消息不對稱使龍頭企業對農產品的生產管控變得十分困難,既而引起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水平低。
2.3 產后階段
2.3.1生產與加工技術革新快,缺乏規范技術操作,檢測技術落后
由于消費者對食品色香味需求的提高,部分企業農產品的加工過程中添加較多的食品添加劑,同時使用更加復雜的工藝流程,如多次油炸、燒烤等。生產和加工環境的衛生不達標,引起各種細菌等有害物質滋生,導致食品發生二次污染[12]。在食品行業發展過程中,許多新方法、新技術的出現,但沒有成熟的檢驗技術和評估技術,容易產生無效管控,無法真正的保證食品生產安全。
2.3.2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冷鏈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產品物流配送都以常溫配送為主,缺乏必要的氣調貯藏庫和專業的移動冷藏冷凍設備,生鮮農產品損耗嚴重。在運輸過程中,有些不法商販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大量廉價化學試劑充當防腐劑、儲藏劑,破壞產品固有品質,造成農產品安全問題[13]。倉儲冷鏈物流雖也已經投入使用,但是目前冷鏈物流體系仍然處在初步發展階段,企業零散且規模偏小。基礎設施缺乏、技術壁壘較高等條件限制,導致冷鏈物流在配送過程中斷鏈貨損情況較為嚴重,信息失真,實時監管困難[14]。
2.3.3“線上-線下”銷售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加大監管難度
農產品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鄉村經濟發展業態,整合"線上-線下"兩種資源。在線下銷售中,某些超市可能存在虛假宣傳,銷售過程中篡改生產日期,超劑量使用防腐劑等違法行為。相比線下銷售,線上銷售的風險不止于此。特色農產品在網絡銷售的市場份額占比越來越高,但新興事物的出現往往會存在監管制度滯后的情況[15],導致農產品安全存在更大的問題。
3. 基于產業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農產品安全與管控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其產前、產中、產后階段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從農產品安全五大相關主體農民、農業龍頭企業、政府、經銷商、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3.1 農戶方面
農戶方面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農業物資的使用、農技知識的掌握、安全意識三方面。首先,農戶種子的選擇和處理方式不當;農藥、激素、化肥等化學試劑的交叉使用、過量使用等問題會從源頭上導致農產品存在較大的安全問題。其次部分農戶科學文化水平較低,對農技方面的知識掌握理解不到位,無法正確運用農技。除此之外,有些農戶的農產品安全意識較為薄弱,在種植過程中存在不遵守種植要求的情況。
3.2 農業龍頭企業方面
農業龍頭企業參與農產品生產的全產業鏈,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加工、包裝、物流以及各階段監管方面。在農產品的加工和包裝方面,農業龍頭企業存在添加過量食品添加劑、多次使用油炸等復雜工藝產生有毒物質等較多問題。企業的物流方式選擇與實施監督是影響因素之一。農產品的檢測技術和評估技術不成熟、農戶與企業信息不對等導致的全面監管落實程度較低等情況。
3.3 政府方面
政府的市場準入制度不明確與監管不利是農產品安全的影響因素。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存在執法不嚴、松懈監管、監管無法適應新生事物而滯后的情況;在農產品的產后銷售階段,存在因政府的準入制度不明確而導致進入市場的農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的情況。
3.4 經銷商方面
經銷商虛假宣傳,銷售品質差異較大的農產品是影響農產品安全的影響因素。經銷商存在虛假宣傳、吹噓產品功效、欺騙消費者;將質量不同的產品混賣導致消費者無法分辨的情況等。
3.5 消費者
消費者自身的維權觀念較弱,對農產品加工生產鏈的監督能力較弱,是影響農產品質量管控的因素。部分消費者被侵害自身權益后,選擇不再深究,維權觀念較弱。其次,消費者在交易環節不能完全的、對稱的掌握詳細信息,導致消費者對農產品監督能力不高。
4. 可溯體系下農產品安全管控改進措施
4.1 加快可追溯農產品體系的構建,提升物聯管控能力,實現智慧農業
基于物聯網技術與區塊鏈技術對農產品產業鏈進行升級,實現農產品產業鏈的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減少人工成本,保證農產品的智能追溯和質量安全[16]。運用區塊鏈共識機制、非對稱加密、可追溯性等核心技術,構建農產品產業鏈標準體系,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全過程信息追溯體系,從源頭進行二維碼錄入,各環節進行更新錄入,最大程度上保證生鮮農產品全過程質量安全[17]。加大對農產品產業鏈的物聯網技術的研發、推廣與投入,加強農產品產業鏈信息化平臺建設與追溯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產業鏈的物聯網監管模式的示范和推廣。
4.2 掃清監管盲區,建立健全監管體系
食品安全風險來源與傳導機制日趨多樣,信息隱匿不斷增強,傳統靜態式的監管方式難以應對當前多變的食品監管需求。因此創新監管手段,推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智慧監管,提升監管效能和監管水平成為必然。一方面,完善政府職能,落實各部門的監管職能,各部門各司其職,權責明確,監管部門增加與商務部、質檢總局之間的聯系,相互協作,建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加強國家監管、企業自主監管和社會監管的協同發展,從散射監管向靶向監管轉變,推動政府、企業、行業共治共管,掃清監管盲區。
5. 結論
本文基于農產品產業鏈、信息不對稱理論以及利益相關者理論,通過研究大量文獻,并對全產業鏈上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管控功能現狀進行調研,從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階段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現狀與存在問題,本文從農產品產業鏈主要參與主體:農戶、農業龍頭企業、政府、經銷商、消費者出發,識別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因素。農戶方面主要包括農業物資的使用、農技知識的掌握、安全意識三方面;農業企業方面主要包括農產品的選擇與篩選、加工、包裝、物流以及各階段;政府方面主要是政府的市場準入制度不明確與監管不利;經銷商方面主要是虛假宣傳,銷售品質差異較大的農產品;消費者方面自身的維權觀念較弱,對農產品加工生產鏈的監督能力較弱。基于分析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影響因素,提出在可追溯體系下,農產品安全監管的改善措施,加快可追溯農產品體系的構建,提升物聯管控能力,實現智慧農業;掃清監管盲區,建立健全監管體系。
參考文獻:
[1]周豐婕.農產品信息不對稱問題文獻綜述[J].物流科技,2017,40(08):11-13.
[2]程祥芬. 基于電商平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21.
[3]薛冰. 基于博弈論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利益相關者分析[D].武漢輕工大學,2020.
[4]田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鏈優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7.
[5]劉慶銀.淺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與技術發展趨勢[J].南方農業,2021,15(12):166-167.
[6]虞軼俊,陳凱,吳聲敢,楊桂玲.浙江省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安全風險管控模式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8(01):49-51.
[7]呂帆,涂炳坤.“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8,50(21):4513-4517.
[8]李偉法,章其江.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16):243-244.
[9]臧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業經濟影響的研究[J].農家參謀,2021(18):117-118.
[10]盧永德. 蔬菜基地信息化建設及蔬菜追溯體系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3.
[11]甘庭宇.從生產鏈看農產品質量安全[J].農村經濟,2015(07):14-16.
[12]尹獻遠,黃巧玲,吳燕芳,李榮會.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09):309-311.
[13]周健強,田姝紅,王玉麗.影響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1(04):214-216.
[14]張霞. 生鮮農產品物聯網冷鏈物流共同配送及路徑優化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9.
[15]鄒俊芳.農產品網絡銷售監管必要性的法律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21(25):191-192.
[16]高會艷. 基于物聯網的農產品產業鏈升級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5.
[17]陳薇伶,黃敏,郭燕.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21(09):123-126.
2021年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110299031
作者簡介:
姓名:李曉菲,出生年月:2000.08,性別:女 ,民族:漢族,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管理學,單位:江蘇大學,單位所在省市:江蘇鎮江,郵編:212013,籍貫:河北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