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020年4月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領導人強調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區域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縮影,直接影響著雙循環格局的形成。本文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分析在不同歷史時期區域經濟對國民經濟繁榮的重要影響,從而更好的理解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推動作用。
關鍵詞:雙循環 ; 區域經濟 ; 協調發展
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點”,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一系列的政策決議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這樣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顯的尤為重要,其在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上的重要作用必將為“雙循環”格局的形成提供強大的經濟動能。
一、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歷史發展
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角度看,我國自建國至改革開放前,采用均衡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當時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薄弱并且分布不合理,另一方面又要面對西南、東北等不同方向威脅,采用均衡、合理的經濟布局無論從國防,還是經濟良性運轉都可以說是我國最優的選擇,但是隨著經濟不斷深入發展,也暴露出了我國內地建設相對繁榮,但沿海建設存在明顯短板的問題。因此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考慮到我國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因素,國家層面的政策和資金會向基礎條件突出的地方傾斜,因此“六五”計劃中,明確指出“積極利用沿海地區的現有經濟基礎,充分發揮它們的特長,帶動內地經濟進一步發展”,“七五”計劃更是提出“要加速東部地帶的發展,同時把能源、原材料建設的重點放到中部,并積極做好進一步開發西部地帶的準備”。非均衡的區域發展戰略,推動了我國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加速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同時引發了區域之間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和摩擦,導致不同區域之間的產業結構趨于雷同的情況,因此,在“八五”計劃中,提出“要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利益兼顧、共同富裕的原則,進一步改善地區經濟結構和合理布局生產力”,拉開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大幕。隨后,陸續提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等戰略,并且在2007的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得到進一步強調,提出“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
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與特征
進入二十一世紀,由于全國各地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導致各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各有特色、有高有低,但不可改變的是區域間的協同發展越來越緊密。東南部地區目前以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主要引擎,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大力發展沿海經濟,從而帶動上游的西南部快速發展,西南地區以成渝經濟圈為代表,著力發展水利設施,基建,特高壓輸電等項目,從資源供給上有力的支持了東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形成互補和聯動態勢;東北以“振興老工業基地”為宗旨,營造良好的“雙創”氛圍,構筑東北創新發展新格局、新優勢,有效的鞏固發展了工業基礎,為西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生產保障;西北地區堅持貫徹“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加快了城鎮化的速度,與東北老工業基地一起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堅強的保障。總體來說,東部發展迅速,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西部發展潛力巨大,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得益于我國強大的內需市場,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已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全面開花的健康局勢,各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正在不斷縮小,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三、構建區域經濟發展體系,暢通“雙循環”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演進,國際秩序面臨新一輪的重構,經濟全球化也日益受阻,外循環遇到了明顯的阻力,國內大循環的意義越發重要,因此需要進一步突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增長極的輻射帶動左右,發揮好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戰略作用,打通經濟大循環。
面向未來,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需要進一步構建區域發展戰略體系,暢通經濟“雙循環”。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構建增長極到增長帶的戰略體系。目前我國區域經濟不均衡仍然十分突出,需要進一步發揮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增長極的帶動作用,在政府層面打通其與周邊地區的協調發展機制,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打造結構不同的產業集群。
二是細化區域發展構架。當前我國提出了不少城市群、都市圈的概念,但是城市群與城市群之間的協調聯動還需進一步的細化,為了避免不同城市群之間產業結構趨同造成的惡性競爭,可以在國家層面進行統籌協調,幫助城市群之間更好協同發展。
三是將轉移支付立法。考慮到在我國目前發展不均衡的背景下,轉移支付對于中部、西部等經濟落后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及依法治國的深入實施,應該通過立法的方式將轉移支付這一重要的舉措固定下來,保障區域之間的進一步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思考[J]. 江浩. ?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 2004(04)
[2] 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 1999
[3] 從均衡到協調: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演進的歷史考察[J]段娟.蘭州商學院學報. 2010,26(06)
[4] 基于公平與效率視角的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演進[J]. 楊小軍,何京玲. 商業研究. 2009(05)
[5] 從“梯度推進”到“點區輻射”——論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變遷[J]. 周興茂,肖英.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4)
[6] 在非均衡發展戰略下協調區域經濟發展[J]. 張宏斌,張龍平. 山東社會科學. 1997(02)
作者簡介:
劉哲,男,漢族,河北武安,199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計算機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