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企業會計體系正在從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實現轉型,財務部門的財務人員職能正在由偏向于事后的會計核算和監督,向著偏向于事前決策和事中控制的方向發展,以風險控制為導向提供戰略支持、以財務融合業務分析提供經濟活動管理、以資源管理來優化資源分配事宜。在企業內部建立健全業財融合一體化體系,能夠幫助企業管理層更好地實現對企業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全過程的監督控制。
關鍵詞:業財融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轉型問題
1、業財融合新趨勢以及財會、管會分析
1.1業財融合
企業全面實施業財融合一體化模式,顧名思義就是企業業務與財務的融合發展,透過財務數據來解析業務活動,提高業務控制效果,依托企業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財務管理和業務管理的有機整合,促進企業內部信息的資源共同分享。全面系統的信息數據資源,實現業務和潛在風險的過程中及時的操作和管理,制定有效的措施來避免風險,幫助企業管理平衡內部函數,實現對整個經濟活動過程的監督管理,加強對資金的動態全過程控制,優化運營管理,更好地實施事前分析,在事件中對運營管理程序進行監督控制,在事件發生后進行合理點評。進一步實現“價值鏈環境”的成本控制,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1.2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分析
因為企業經濟活動的產品單一、效益明確,技術含量低等因素,傳統財務會計的工作更偏向于對已完成的資金運作情況進行全面核算和監督,工作主要偏向于事后核算,具有少量的事中管理職能,但卻未能深入。而管理會計則是在傳統財務會計工作上的轉型,通過歸納整理企業過去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財務數據,解析企業的資金運作信息、資源信息、資金信息以及非資金信息等,再結合完善市場調研,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促使企業作出正確、精準的戰略規劃。
同時,在企業經濟活動過程中,將業務和財務有機結合在一起,業務活動能夠一定程度上在財務數據中體現,通過財務數據來加強業務管理,洞悉業務進程,管理企業的資金以非資金等,控制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實效性,也就是說,管理會計從事后核算轉變成了事前決策以及事中控制。
2、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方向
2.1組織架構的轉型
要想推動業財融合,要想推動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實現轉型,需要對傳統財務會計組織架構進行轉型,要確保管理會計部門框架完善,職能齊全,專職專用,避免出現一人多職、虛職空職的問題,切實完善管理會計部門建設,建設不宜太復雜也不宜太精簡,需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而定。有的企業不僅設置了財務會計崗位,也設置的管理會計崗位,并非從財務會計到管理會計的直接轉型,而是兩者并存,但在工作范疇上,兩者都是對企業財務數據的管理,有時候在多做無用功,作為轉型的過度可以,但還應加快轉型進程。
2.2工作思維的轉型
財務會計更偏向于當前財務關系信息的收集與整理,而管理會計要對過去與當前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處理,找出其中的規律或問題所在,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數據支持,為企業現行經濟活動加以管理。企業不僅要設置管理會計崗位,還要推動工作思維的轉型,讓財會人員及時更新工作觀念,將戰略決策以及業務管理當做工作重點,學習新知識,創新新應用。
2.3工作方面的轉型
2.3.1會計流程轉型
為了促進傳統財務會計的轉型,除了企業需要完善業財融合一體化體系外,還需要對會計業務流程進行再次改造。只有不斷創新傳統財務會計業務流程的思維,才能提高財務會計管理的效率。要注重創新之前的信息采集和傳遞方式,縮短工作完成的時間;要注意業務事項的實際發生情況,然后對數據進行收集,會計處理的工作方式,最好是通過有效的整理改進,達到會計處理業務事項發生的最終目的;要改變傳統財務會計以提供報表給管理者,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目標的現狀,主要以提供各種信息為目標,特別是提供決策信息,還需要更多的關注相關工作人員。
2.3.2重視預算管理中的運用
管理會計被動地對經營活動進行審查,主動地對經營活動進行預算,兩者并行,使企業在各項活動中能夠明確責任分工,新時期管理會計應充分對經營活動進行預算編制,適應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進而跟蹤經營活動,準確記錄商業活動的支出狀況,收入狀況,最后被動轉變為主動,能夠主動業務活動的結合。
基于業務活動的階段,審計,與預算數據相比,分析預算偏差問題,在商業活動中,預算控制,是企業成本管理的動態過程,要貼近企業的進度和執行情況進行預算管理,僅靠人力資源是很難管理會計的。財務流程以信息軟件的形式,在平臺流程標準下順利通過層層審批,最終進行準確的數據統計,整合業務文件、視頻圖像、數據信息等,建立項目支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3.3在價值鏈管理中的運用
企業本身有一定的價值鏈,價值鏈也需要不斷地通過課外活動來補充,使企業價值逐漸明顯,目前,很多企業通過營銷,售后服務等,使得價值鏈和企業持續經營想增加價值,還需要不斷通過外部采購、項目合作、技術研究、人力資源架構組織資源供應等。使企業人力資源供給與硬實力軟實力能夠使企業的發展模式、得到升華、行業豐富的融合能夠協助企業始終保持自身能力,支持企業開展相應的項目活動,不斷為企業尋求更高的價值。
企業應圍繞價值鏈整合來構建自身價值,不僅體現內部價值,更要體現外部競爭優勢,使業財融合更深入落實在在企業管理中,參與市場營銷活動,服務市場需求,借助相應的管理會計軟件工具,進一步深入到企業經營活動中,為企業經營活動提供有效的決策參考數據,使管理會計在價值鏈上,成為階段的補充,管理會計已經成為企業發展道路上的“加油站”,促進企業效益的最大化。
2.3.4在事中管理
收集企業財務數據,和業務開始前制定的業務計劃以及成本預算對照起來,進而對企業運行情況有充足的掌握,管理會計利用財務大數據來加強業務管理,加大與業務部門的聯系,做好企業的“鐵公雞”。相應的,企業也需要給予管理會計崗位一定權限,管理會計可實時獲取業務數據,業務人員也可對財務獲利情況進行了解,雙向互動,達成良好合作關系。
3、推動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策略
3.1提升重視程度
企業要樹立正確的產融結合理念,充分把握國家現行政策法規,嚴格遵守集團經營管理規定,充分發揮管理的導向作用,強化全體員工正確的產融結合觀念。充分考慮企業當前實際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產融結合的工作機制,科學選拔財務部門人員和業務部門人員組成工作小組。在崗位劃分上,要保證科學合理,嚴格遵循崗位不相容、崗位分離的原則,明確每個崗位的職責和權限。進一步增強產融融合機構的權威性和嚴密性,強化企業其他職能部門的重要性,全面推進產融融合模式的實施,實現金融戰略轉型。
3.2強化內部信息化建設
企業應根據實際工作使用流程學習并熟悉的ERP系統,實現企業集團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組織構建。依據實際的業務發生,對ERP系統的功能模塊進行相對應的調整,確保其滿足企業運營管理的要求,進一步提高部門整合的程度。信息化建設的好處眾多,一方面讓信息透明化,構建一體化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信息資源的共同建立共同分享,消除內部信息孤島問題,促進部門整合程度的有效提高。
一方面讓管理高效化,實時傳遞管理信息,人人都是信息的傳遞者,也是信息的創造者,讓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的員工被鼓勵積極參與經濟活動中;一方面讓業務和財務信息標準化,業務和財務可能存在確認基礎和計量模式上的差異,較難實現財務數據的透明與共享,信息化建設,就是在建立更加明確的確認基礎和計量模式,促進財務數據的標準化。
3.3完善管理體系
3.3.1完善全面預算管理和預算制度
企業應遵循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結合自身發展經營狀況,完善內部預算管理制度。同時,根據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的指導,充分考慮企業發展和管理現狀,確保預算管理目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充分考慮企業的業務發展現狀和目前的企業管理模式,采取適當的手段開展預算編制工作,實現內部監督管理制度的優化和完善,實現預算的實施過程和編制。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合理運用預算執行結果,對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評價,實現預算管理工作的優化和改進,實現內部預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3.3.2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在實際工作實施過程中,為了有效地降低企業的成本,應當按照成本管理的原則,即價值創造為導向,全面、系統地評估企業的內部業務狀態,和平衡內部成本和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地根據企業的實際業務需求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現有的成本管理系統及時、全面優化和改進,以提高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的高質量的發展。
3.3.3完善風險預警機制
企業應首先樹立正確的風險防控意識,加大內部宣傳力度,進一步強化全體員工的風險防控意識,并根據實際工作和經營管理情況完善風險預警機制。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實現業務發展過程中的預分析、中監督、后評價,實施全過程管理控制,全面提高企業風險防控水平和能力。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企業的會計體系出現過數次變遷,在以前,因為企業經濟活動的產品單一、效益明確,技術含量低等因素,會計還是以財務工作為主,主要職能偏向于對企業已完成的資金運作進行全面的核算與監督,偏向于事后核算,而隨著社會發展,引進了管理會計的概念,是為了充分利用大數據,做出精準預測和決策以提高企業經濟活動的效益,并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偏向于事前決策以及事中控制,相比而言后者更加先進、更加科學,企業也正在推動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社會正在推動“業財融合”,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成靜.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21(30):54-55.
[2]黃玉鋒.業財融合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實踐運用研究[J].投資與合作,2020(05):122-124.
[3]黃玉鋒.業財融合下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教學模式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8):110-111.
作者簡介:顧曈曈,女,漢族,江蘇揚州人,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