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春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牢牢把握的主題。2020年6月,上海市副市長彭沉雷赴基層調研花卉產業發展情況,并主持召開座談會,指出花卉產業作為上海都市現代農業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未來前景可期,在推進中還有很大潛力可挖,要將調研問題轉變為研究課題,進而推動轉化成可操作、可落地的政策,使其與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ɑ茏鳛樯虾`l村振興的重要載體,需要針對性地思考和解決制約花卉產業發展的各種因素,實現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花卉貿易額正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長,逐步成為世界花卉貿易大國。就上海而言,2019年花卉進口額為2897.77萬美元,居全國第四位,其中,進口鮮切花為2100萬美元,鮮切枝葉為231.21萬美元,居全國第一位。目前,上海既是我國重要的花卉消費中心和國內外花卉貿易周轉中心,也是花卉消費領先地,并出現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花卉企業。
由于上海適合花卉生長的氣候條件不如云南、廣東,而勞動力成本又高于云南、四川和福建,因此上海的一些花卉企業瞄準了花卉種苗產業。如上海植物園等科研單位培育的郁金香、風信子、水仙、小蒼蘭等一批本土花卉更適應本地氣候,早開晚謝且價格與國外品種相比低50%左右,形成了一定的市場競爭力。上海種業集團下屬上海虹華園藝有限公司,長期向日本出口菊花苗和切花,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上海源怡種苗有限公司引進荷蘭播種機,產量幾乎壟斷整個上海及周邊地區草花種苗市場。再如鑫淼花卉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多肉植物研究與生產,種植多肉品種達5000多個,培育新品種420個,年產值2500萬元,是國內外多肉行業優質種源供應基地,也是上海乃至全國產量最大的多肉園藝場和品種研發繁殖基地,是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近年來,上海在種植本地桂花、薔薇、臘梅、天竺、梅花、菊花等品種的基礎上,陸續引進波斯菊、風信子、現代月季、百合等國外品種。經多年努力,目前上?;ɑ芊N植品種總數達上萬個,較好地滿足了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上海就逐漸加大了在花卉產業上的科技投入。由于上海的氣候條件限制了鮮切花一年四季的均衡生產,為此上海每年投入2000多萬元,先后開展“香石竹均衡生產和高產栽培研究”“唐菖蒲優質種球開發研究”“名優花卉良種引種栽培技術研究”等多項科技項目的研究。目前,上海的花卉相關研究機構約20家之多,在品種選育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上海植物園的科研人員通過對花卉DNA進行研究,經過5年的雜交育種實驗,目前已獲得花菖蒲優良株系150余個,篩選出觀賞價值高的新品種20余個。近年來,上海的設施農業發展迅速,總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米,其中連棟溫室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日光溫室超過100萬平方米,溫室種植已經成為花卉生產的主要模式。在環境相對可控條件下,采用工程技術手段,改變自然光溫條件,優化適宜花卉生長的微環境,使設施花卉種植超過露天種植產量的3.5倍。
經歷多年發展,上海逐漸形成了以重點龍頭企業為牽引,花卉企業區域化發展的產業格局,主要表現在“一點兩面”?!耙稽c”是指上海鮮花港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以花農培訓、花卉種植、新品展示、新品研發、種苗出口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有現代化溫室群30公頃,花卉新品展示和科普休閑園50公頃,花卉新品科技研發中心3200平方米,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建設蝴蝶蘭組培樓、種苗、切花及郁金香新品種展示園。園區利用太陽能為花卉生長和種苗培育提供綠色能源,成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皟擅妗笔侵笓碛?000多畝連棟大棚的上海松江浦南萬畝花卉現代農業園、以非洲菊為主栽品種的奉賢區和浦東新區,非洲菊種植面積已達6000畝,是全國最大的集中種植地區。此外,伴隨著中國第十屆花卉博覽會的籌辦和日益臨近,崇明區的花卉產業進入加速發展階段。截至2019年底,崇明區商品花卉總種植面積達2.8萬畝,鮮切花產量達3200多萬枝,年銷售額突破億元。目前崇明已基本形成東、中、西3個花卉產業發展片區,構成了點面分布、條塊結合的景象,全域可見花溪、花徑、花村、花宅。
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強烈,會展活動用花、城市美化用花和市民消費用花數量不斷上升。上海在做大做強已有大型花卉市場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吸引國內外花商入滬經營發展,以品質優勢和規模優勢積極向周邊地區輻射,帶動長江三角洲花卉產業的整體提升。目前上?;久總€區都建有花卉市場,近40家花卉市場中大型市場占10多家,另有約3000家花店。如由上海市民熟悉的孫橋花卉市場整體搬遷而來的祝橋龍大花卉市場,市場一期占地350畝,共有南方綠植交易區、草木水生交易區等六個大廳,云集了700多家花商,約有六成來自上海本地,銷售的花卉品種近3000種,上萬個規格。在每年12月底到元宵節前的年宵花集中銷售期,生意好的商戶一天就能賣掉2000多株蝴蝶蘭,一天營業收入達5萬~6萬元。近年來還涌現了網上訂花、鮮花速遞、花卉租擺等現代化交易和服務方式,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市場管理逐漸規范。
上?;ɑ墚a業在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堅持開發其旅游功能和文化元素,不斷延伸花卉產業鏈,提升全域旅游產品內涵,實現農業資源向旅游資源轉化,從而提升花卉產業效益。如崇明區廟鎮瀛廟合作社長期從事紅掌花的種植和銷售,于2017年注冊“瀛洲花仙子”品牌(目前已注冊商標38個),并設計“瀛洲花仙子”品牌形象吉祥物,在生產溫室中開辟專區供游客和青少年參觀體驗,打造以紅掌種植基地為依托的AAAA級景區和“產、學、研、游、創、教”全產業鏈。再如上海鮮花港長期致力于打造集種植、交易、展覽、觀光休閑于一體的花卉產業鏈,建設了320萬株郁金香花海和36萬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實現在郁金香花展期日均1萬人次游客量,人均100元的門票收入有效增加了經濟收入。上海市花卉協會每年舉辦的“上海多肉植物展”,吸引數萬市民和花農前來觀光、旅游和購買多肉花卉,放大了花卉產品的文化價值,拉動了花卉市場的火熱消費。
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花卉消費市場,在長期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和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有的鄉鎮對區位優勢、自然氣候、土壤條件等因素考慮不充分,加之農民不掌握市場動態和前瞻信息,導致跟風現象和產品雷同現象還一定程度地存在。如有的地方或景區建設的薰衣草莊園、郁金香花海、玫瑰花海等項目,缺乏與本地資源和地域特色的結合,形成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同質化”經營,導致觀光吸引力和游客集中度無法提升,農民也很難增收致富。
有的花農和花卉企業忽視花卉的品質提升,盲目擴大種植面積,靠降低價格和增加數量參與市場競爭,使經濟效益始終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有的花卉企業缺乏創新意識和技術投入,導致花卉品種較為單一,特色花卉缺乏,花卉種苗大量依靠國外進口。個別地方超量使用農藥化肥,使土壤健康功能逐漸衰退,花農不得不采取深翻底土、增加客土甚至更換地塊的方式保證品質和產量穩定。
部分花農和花卉企業缺乏足夠的品牌意識,品牌策劃和品牌注冊開展相對滯后,依靠價格戰、數量戰打市場,極大地壓縮了花卉的利潤空間。缺乏產業鏈支撐,在花卉生產、精深加工,文創品開發、農旅融合等方面缺乏系統設計,使花卉產業贏利點不夠多、差異化不夠強、創意度不夠高。
有的鄉鎮農技中心的科技人員中,從事花卉研究的專業人員稀少,甚至基本處于空白狀態?;ㄞr、花卉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對接渠道仍不夠順暢,有的花卉企業投入較高成本到外省市聘請技術人員。部分花卉種植戶和花卉企業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培訓,花農之間種植技術封鎖、銷售渠道封鎖的現象仍有所存在。
針對上?;ɑ墚a業發展現狀,需要進一步鞏固已有優勢和成果,及時補齊短板,突破發展瓶頸,在多個方面采取相應措施,推動花卉產業迭代升級,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提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調好、調順、調優花卉產業結構,其落腳點是選對花卉苗木品種。一是因地制宜選擇花卉苗木品種。選擇種植苗木品種,必須符合當地自然氣候、地理環境,并結合種植地塊的土質、肥力等多方面因素。就全國而言,風信子、百合、現代月季等眾多花卉苗木的引進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上海引進的紅掌花、藏紅花、郁金香等多個品種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但如果忽視引種植物原生生境、分布區域、生長習性等要素和生物入侵可能,極有可能導致引種失敗。因此,選擇花卉苗木品種時必須科學慎重。二是依托市場需求選擇花卉苗木品種。市場行情是引種花木能否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應根據市場行情,選擇需求量大、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花木品種。從上海“國產非洲菊品種推廣應用”項目啟動,到奉賢、金山的數千畝大面積種植;從藏紅花在崇明“安家落戶”,到目前占據全國90%的市場份額,其成功的背后都是巨大市場需求的有力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花卉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充分發揮科技的帶動和提升作用。一是要增強種苗研發源動力。目前,部分價值較高的中高檔花卉品種是從荷蘭、日本、英國、美國、波蘭、德國等國家和地區引進栽培的,其中一些花卉種源依賴國外進口,一旦國際環境、價格或類似疫情因素變化,就有被“卡脖子”的風險。因此可考慮適時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專業合作社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力度,或采用科研項目招標方式,使高校和科研院所廣泛參與到花卉新品研發之中。二是建立產學研長效互動機制。通過政府搭橋、黨建結對等多種方式,建立政府、農民、合作社、公司、高校、科研機構的長效互動機制,使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參與花木種植全過程,及時交流技術難題、突破技術瓶頸;積極發揮各級花卉協會功能,增加行業內交流,提高種植技術遷移能力。
一是引進人才。根據實際需要,為基層農業技術部門充實花卉相關專業人才,引進資深花卉營銷人才和“帶貨達人”,吸引更多花卉種植者、企業家、創業者參與花卉產業發展。二是用好人才。加強花卉種植技術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結合地方實際設立花卉種植科研項目,為花卉人才施展拳腳提供更高平臺和資金支持。三是留住人才。要進一步優化花卉人才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各區可結合實際研究出臺花卉種植和經營人才落戶政策,不唯學歷憑能力、不唯年齡憑實績,為花卉人才安家落戶、干事創業營造良好環境。
標準化生產是擴大花卉種植和銷售規模的關鍵環節。一是以標準化提升花卉市場競爭力。嘉定馬陸鎮的葡萄、浦東新區的水蜜桃、崇明的金沙橘等,都是通過制定統一的生產標準,大大提升了上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對于具備條件的花卉品種,應積極促進其與國家相關部門對接,通過制定生產標準或行業標準,占據花卉種植和市場競爭高地。二是以標準化夯實花卉質量根基。要以花卉協會和合作社為載體推廣標準化種植,提升花卉整體質量,打造花卉產業的口碑和商譽。
一是創建品牌。各區可結合各自花卉產業特色品種,創立區域花卉公共品牌,為本地花農和花卉企業提供高端營銷平臺,提升產品附加值。二是運營品牌。探索和促進“花卉+電商”“花卉+會展”“花卉+主題民宿”“花卉+科普研學”“花卉+土布服飾”等模式的深度融合,以花卉為牽引和媒介,拉長花卉產業鏈條,暢通“花卉產業+”發展路徑。三是推廣品牌。因地制宜推動建設高標準花卉產業園區,對申報立項的高級別農業項目給予相應政策和資金扶持,不斷提升本地優勢花卉和特色花卉的品牌影響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