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耀平
生豬生產事關“三農”發展、群眾生活和物價穩定。要把生豬生產提升至更高位置上來看,不僅要關注一時的價格漲跌,更要關注和解決產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養豬業曾經是上下叫好的產業,不僅是農民致富的好門路,也是財政增收的好渠道,歷史上也曾有過基層依賴屠宰稅發工資。當年糞污也不是養殖者的煩惱,而是可以帶來收入的副產品,周邊種植者購買不絕。隨著屠宰稅的取消和種植投入品的改變,養豬業不僅未能實現稅收,反而帶來了地方財政支出壓力。2019年下半年以來各基層人民政府,快速落實上級的各項政策,并把建立長效機制納入了議事日程。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指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保障豬肉基本自給為目標,立足當前恢復生產保供給,著眼長遠轉變方式促轉型,強化責任落實,加大政策扶持,加強科技支撐,推動構建生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布局合理、產銷協調的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生豬養殖不僅要利于養殖者,還要有更多人在生豬產業鏈就業,方可得到人們的支持;生豬產業甩掉“污染帽子”,還能實現地方稅收,地方政府支持方有持久的動力;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豬肉質量安全有章可循,可防可控,方可消除產區上下的焦慮。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化危為機,生豬產業方可再現昔日的風光。
種養加貿旅一體化發展,提升效益,貢獻稅收,增加就業,減少污染。國內近一年出現持續性豬肉供給短缺,非洲豬瘟疫情、豬周期和部分地區不合理的禁限養等原因無疑是主要的,但生豬產業傳統的經營模式,也是導致豬肉短缺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孤立運營,各環節內經營模式固化、各企業內生產效率低下等。為提高生豬生產效率,需要對飼料加工、養殖行業、屠宰分割以及肉制品加工和運銷等生豬產業鏈的各環節進行規范、優化和整合。推行種養結合,打通糞肥還田通道;發展豬肉產品加工業和商貿物流業,禁止活大豬跨省調運;推動飼料加工業、屠宰加工企業與生豬養殖場同區域布局,鼓勵上、下游企業與生豬養殖企業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產銷順暢,利益共享。
杜絕監管工作“抓重點”導致大型屠宰加工企業成本端承壓而出現逆淘汰的現象,對所有屠宰加工企業的監管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加快小型生豬屠宰廠(場)點的撤停并轉。鼓勵屠宰加工企業建立自主品牌,促使豬肉產品質量差異標識化,倒逼屠宰加工企業并購融合。推動生豬屠宰企業和大型養殖企業分別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延伸,培育區域性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加大豬肉消費健康理念的推廣,因勢利導,建立冷鮮肉的消費新風尚,發展生豬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加快肉類和速凍食品冷鏈體系建設,著力營造“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的環境。發展可視農業和觀光工業,加大檢疫檢測力度,及時曝光不合格豬肉產品,打造地方豬肉產品公共品牌。
根據環境承載能力和資源稟賦等因素,不斷優化主產區內部布局。推動數據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加快信息互聯、數據互通,利用云計算分析市場供需以指導企業生產,充分發揮養豬協會和合作社計劃產銷的優勢以銷定產,預防生產過剩造成的浪費。借助現代生物科技降低生產廢物排放,推進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動綠色養殖。建設生豬運輸車輛洗消中心,把好養殖投入品關和生物安全關,構建現代化疫病防控體系,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尋求建立資源環境補償、跨區合作建立養殖基地等方式,推動產區和銷區產銷銜接順暢,形成銷區補償產區的長效機制,助推產區養殖環節轉型升級。
當前,生豬產業的優勢再造尚存在不少困難,這是養殖業發展中必然存在的,是產業進步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今后生豬主產區必須主動作為,多措并舉,加速新舊轉換進程,方可實施上述生豬產業優勢再造的各項舉措。
作為散養戶向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轉換的中間體,中小豬場及其組成的養豬小區已成為生豬的主體供應者,但其特有的脆弱性也陸續呈現。技術不成熟、管理不規范、疫病多發也成為了它們的標簽,尤其是中小養殖場聚集而成的養殖小區,更是疫病橫發的代名詞。要依據環保、疫病防控、農村環境整治等法規、政策,采取加強實訓、大型養殖公司托管等方式,實現三個一批(勸退清理一批、改造升級一批、合作發展一批),快速完成養殖模式的轉換。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豬民變股東,將養殖小區改造成一個養殖公司,改變“各行其是”這個防疫和環保難以統一的癥結,全面升級生物安全配套。發展代養家庭農場和精準養豬,打通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為中小豬場構建“接口”,幫助其融入生豬產業鏈中,增加產業韌性,加快養豬模式過渡步伐。
作為“定點屠宰、集中檢疫”的產物,中小屠宰場點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國家推動“運豬”向“運肉”轉變,冷鮮肉消費的興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豬肉市場的形成,僅僅立足于本地市場的中小屠宰場點即將完成它的歷史使命。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更難,中小屠宰場點絕不會主動退出歷史舞臺的,它會下意識地使出渾身解數,阻撓大型屠宰加工企業的發展。抓住當前國家對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和產銷對接的窗口期,立足于全國上下掃黑除惡的威力,加大現有屠宰加工企業淘汰力度,取締游屠,決勝全面整頓屠宰加工行業。對未取得“三證”(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生豬定點屠宰證、排污許可證)的屠宰企業,一律限期整改,對整改不達標的依法取消定點屠宰資格。引導屠宰加工產能向養殖集中區布局,推進養殖、屠宰產能配套。鼓勵養殖企業與屠宰加工企業建立活大豬訂單生產模式,取消豬販這個中間環節,去掉豬販到養殖場看貨這個最危險的疫病傳播途徑。
對養殖污染采取斷然措施、雷霆手段,建立技術加政策機制,全面整改既有養豬場,徹底摘掉養殖業“污染帽子”。堅持協調推進,做到全產業鏈的種植、加工、流通、養殖、屠宰、消費等環節協同升級。堅持綠色發展,普及清潔養殖工藝,暢通糞污處理終端產品商品化利用渠道,不斷提高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堅持分類施策,在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精準劃分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的基礎上,依法強化各區域管理;對新建規模養殖場嚴格落實環保設施“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制度,妥善解決現存養殖場缺少環評手續的歷史遺留問題,嚴格落實養殖場排污許可和事后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