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柳青
農村稅費改革后,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來源渠道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主要通過向農民收費改為公共財政給予必要補助。當前,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水平總體較低,村級組織運轉普遍困難,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對村級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緊張問題更加突出。
截至2019年末,奉賢區共有行政村181個,村戶籍人口42.11萬人,村均人口2327人。
從奉賢區的行政村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南橋鎮、奉城鎮、莊行鎮、金匯鎮、四團鎮、青村鎮、柘林鎮,其中以經濟基礎薄弱的東半區居多。
2019年,奉賢區行政村年收入總額14.12億元,村均收入額為780.11萬元。其中,可支配收入總額5.47億元,村均年可支配收入312萬元。
2015-2019年,奉賢區行政村年可支配收入總額由4.85億元增長至5.47億元,增長幅度約12.78%;村均年可支配收入總額由265萬元增長至312萬元,增長幅度超過17.73%。
村年可支配收入增長主要因素是經營凈收益、投資收益、補助及財政轉移收入等增加。其中,補助及財政轉移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總額比重由32.59%上升至56.60%,表明村可支配收入對財政的依賴性在不斷增強。
2019年,奉賢區行政村支出總額為12.66億元,村均支出額為699萬元。其中,公共福利支出和管理費用支出占比較重,分別占55.35%和22.33%。公共福利支出主要包括公益設施維護支出、環保服務支出、綜合治理支出、各類活動支出等。管理費用支出主要包括村干部報酬、其他人員報酬、辦公經費等。
2016年,中組部、財政部制定的《關于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規范了保障范圍、明確了保障標準和經費來源。
2013年,市財政局會同市農委出臺了《本市經濟相對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經費補助辦法》,明確2013-2017年,市級財政對本市395個經濟相對薄弱村按40萬元/村·年的標準予以專項補助,用于保障其村級組織正常運轉以及社會管理服務職能正常發揮。同時,要求各區、鄉鎮認真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補助責任,逐年增加用于經濟相對薄弱村村級組織運轉的財政補助經費。
2019年,奉賢區農業農村委、區財政局出臺了《關于健全完善本區村級組織基本運轉經費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以2018年村級組織基本運轉經費平均每村100萬元為基數,2019-2023年按10%逐年予以遞增。
奉賢區委、區政府堅持黨建引領,以“百村”品牌系列的建立為切入點,以“國有資本”帶動“集體資本”協同發展為路徑,以“百村+X”合作模式為載體,以“壯大集體資產,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推進農村“三資”“三化”改革。“百村”品牌的概念始于2013年上海市第三輪農村幫扶工作的啟動,來自市財政、結對中心城區和國企的幫扶資金陸續到位。為了用好這筆寶貴的幫扶資金,奉賢區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發動全區100個經濟薄弱村,每村出資10萬元共同參股成立了上海百村實業有限公司。五年多來,已擁有三期物業,累計納稅16.5億元,分紅4.15億元,村均增加經營性資產1500萬元以上,是原始股金的150倍。
近年來,市級財政對區的轉移支付(含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從2016年的675.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042.9億元,主要用于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水環境綜合治理、社會保障、“三農”等重要民生領域。其中,對9個涉農區的轉移支付從2016年的543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851億元,對涉農區的轉移支付占全市轉移支付的比重超過了80%。
最近幾年,大部分行政村集體經濟發展能力逐年降低,村級經濟自身“造血”功能幾乎喪失,主要依靠公共財政。主要原因:一是農村普遍地處偏遠,受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自身發展經濟的能力較弱。二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完成后,村集體僅保留5%,各村自營收入大幅減少。三是近年來各村原有的租金收入下跌嚴重。
作為自治組織,村級承擔本應由政府部門承擔的大量行政管理職能,大大超過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所能承受的范疇。個別部門本意是為服務群眾,但有時為創新而創新,將一些不切實際的工作延伸到基層,給村級組織帶來負擔。
根據滬委辦發〔2010〕1號文件要求,區縣、鄉鎮政府要認真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的補助責任,形成區縣、鄉鎮、村共同承擔的投入結構,并要求鄉鎮在區縣對村級組織基本保障的基礎上,做好村級組織其他事項經費的保障工作,逐步提高村級組織經費的保障水平。但由于農村數量占比較多的鄉鎮往往財力較弱,難以真正做到保障資金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自治法》明確規定村委會是自治組織,當前沒有完全落實好村民自治制度是目前村級組織經費保障出現一系列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條線部門要認真清理村級事權,尤其是鄉鎮政府在安排相關工作時,必須充分尊重村委會的自治權。對需要村配合、協助完成的事情,堅持“誰布置、誰出錢”。每年都有常規任務下達到村的,建議制定一個補償標準;對于臨時任務,可根據工作量實行一事一議。
目前不少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級收入來源單一。因此,必須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強村級組織的自身“造血”功能。從實際情況看,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殊資源,然而由于缺乏資金投入,資源閑置現象嚴重。因此,建議在農業產業發展項目和資金安排上,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申報的項目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立項,同時降低對自籌資金比例的要求。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注重激發和調動黨員積極性,強化黨員致富、帶富牽引力,發揮好黨員示范帶動作用。因此,要把農民中有經營頭腦、管理才能、勇于奉獻的綜合素質較高的年輕同志充實到村兩委班子里,使村干部知識化、年輕化,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同時,要加大后續培訓力度,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地對農村“兩委”干部進行素質教育提升,使他們提高技術水平,創新思想觀念,提高領導能力和經營管理的水平,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和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