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紹耕
2017年10月,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同時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因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社會問題的物質保障,是確保農村走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區兩級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上海郊區干部群眾的艱苦努力下,上海郊區的農村產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無論是第一產業,還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無疑已成為全國農村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是各鄉鎮各村之間發展差距較大,一些發展較快的鄉鎮和村,產業年產值已達數億,甚至幾十億、上百億元,如閔行區馬橋鎮的旗忠村,其年產值已超過許多鎮的年產值,甚至超過外省市不少縣的年產值。但是上海郊區也有一些村,除農業產業外,很少有其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經過近幾年的環境整治、拆違行動、土地減量化等綜合治理,不少村的二、三產業大幅削弱,甚至有的村已沒有一個企業,村級集體經濟已經沒有收入來源。
從上海郊區目前的情況來看,除農業產業正健康發展以外,其他產業也都在健康發展之中,呈現出農、林、牧、副、漁、工、農、商、旅、服多元發展的可喜局面。特別是近年來第三產業的發展獨領風騷,一批大型的商業項目、大型醫院、優質學校、大型娛樂項目正陸續布局上海郊區各地;各區的古鎮游持續升溫,蒸蒸日上;崇明和浦東六灶等地的農家樂、民宿越來越興旺。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已形成了一批特色鎮、村,如馬陸葡萄、施泉葡萄、旗桿葡萄、永安玉米、康橋中草藥加工等等,但總體上數量還是偏少,離一村一品的目標還有很大距離。
隨著上海郊區農村產業的穩步發展,產業的經濟效益也在穩步提升。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的嚴重影響,旅游、餐飲、民宿等行業的經營受到了很大打擊,但經過下半年的努力,絕大多數的地方能止跌回升。但在產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不同人群的受益程度也是很不平衡的。少數群體得益較大,但就普通農民而言,相對得益較少,增收速度較慢,離農民富裕的目標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不論是區、鎮、村領導,還是廣大的農民群眾,大家都希望上海的郊區產業能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使鄉鎮村經濟更強大,農民收入更豐厚。這個目標大家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如何實現更快更好的具體發展措施上,許多地方還有待于加強和完善。比如有的地方還缺少完善的發展規劃,缺少有力的指導和扶持,在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方面還需加大力度,更需要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促進上海郊區農村產業的更快更好發展。
眾所周知,由于各地具有不同的地理自然條件,因此適宜于生長不同的農作物。同樣由于各不相同的客觀條件,應因地制宜,走各不相同的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
上海是中國最大、世界聞名的特大型城市,有常住人口兩千多萬,每天還有流動人口數百萬。為了維持城市的正常運行,對城市郊區提出了很多特殊的要求。
一是上海城市居民每天需要大量的副食品。如蔬菜、肉類、魚類、瓜果等等,為郊區第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二是上海有千千萬萬家企業。它包括許許多多高新技術企業,需要許多配套企業、上下游產業鏈、后勤保障,為郊區第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實的保障。
三是上海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走出城市叢林,居民到鄉村田野上放松心情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促進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餐飲業、民宿、農家樂等產業的發展,為上海郊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上海郊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雨水充足,為第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長期以來,經過郊區農民的精心培育,已形成了一批優質農產品,還成功引進了和培育了一批外省市和國外農產品,豐富了上海的市場供應。
上海郊區還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地勢平坦、臨江臨海,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內通各省市,外通世界各國,適宜發展各類二、三產業,適宜于內外貿同步發展。
由于上海郊區緊靠上海這個大都市,受到都市繁榮文化的長期輻射和悠久傳統文化的影響,加上經濟條件較好,因此上海郊區農民的總體文化素質要比其他省市的農民高一些。現在在職農民絕大部分已達到中等以上教育水平,近年來更有許多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青年加入到郊區農民隊伍中來,而且他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同時,由于上海郊區農民經常進出上海這個大都市,不僅在市區游覽、購物,還經常在市區從事各種工作和經營活動,因此見多識廣,生產經營經驗比較豐富,有利于農村發展各種產業。還有上海郊區的許多農民具有世代經營特色產業的優勢,包括特種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特色手工業、特色餐飲業等等,為上海郊區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發展現代農業是全國所有地區農業發展的方向,不管各地的農村產業具有什么特色,都必須和現代農業、現代農村這個發展大方向相一致。尤其是上海郊區的基礎條件要比其他地方好,要求和標準要比其他地方高,因此在發展現代農村、現代農業方面應該比其他地方走得更早,走得更快,走得更好,為全國其他地方農村在產業發展、產業興旺方面做好榜樣。
回顧上海郊區產業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力發展農村產業的思想是比較一致的,而且幾乎是全力以赴的,因此上海郊區的農業發展走上了糧經型道路,且鄉鎮工業很快發展到鼎盛時期。但近期以來,隨著農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對要不要繼續發展農村產業的認識反而不一致起來。有的認為,反正農村要實現城市化,沒有必要再去發展農村產業。有的地方甚至提出,鄉鎮以下不再需要招商引資了。其實除了近郊區和開發區之外,上海郊區農村的大部分地區將是長期存在的,農村產業的發展、農村社會問題、農民增收問題將是上海郊區的長期核心任務,也是市、區兩級政府的重點工作。因此,只有首先建立起統一的農村產業發展牢固意識,才能把郊區廣大干部、群眾的行動統一到這一偉大工程中來,團結奮斗,取得實效。
振興上海郊區農村產業不能單靠自發式發展,自然式生長,要切實加強領導,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指引農村產業健康穩步發展。要定期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準確掌握當地農村產業的發展情況,總結經驗,發現特色,找出差距,挖掘發展的潛力,從而正確制定當地農村產業發展的思路、發展的特色、發展的措施和方法。在強有力農村基礎組織的領導下,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產業發展規劃,組織和引導農村產業快速發展。
要真正使農村產業興旺起來,僅靠單打獨斗是不夠的,僅靠一花獨秀也是不夠的,在生產經營上必須形成產業鏈,在產業形態上必須上規模,上檔次。為此,必須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推進組織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合作農場、股份制企業、產供銷聯合體、產學研聯合體等新經濟新組織,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我們現在要發展的農村產業是和現代農業相適應的先進產業,所以必須有強大的科技支撐。要大力引進和培養科技人才,積極推行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等科技手段,擴大運用信息網絡、無人機、3D打印、新型材料、衛星遙控等先進技術,努力提高農村各產業的科技含量。但是,要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的目標,離不開政策的支持。發展農村產業,要土地、要資金、要人才,人、財、物等因素缺一不可。雖然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四個優先”的農村發展戰略,即“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量”“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使農村干部群眾大受鼓舞。現在離這個文件發布已有一年多時間了,但看來要真正把中央文件的精神落實好,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希望各級政府、各級領導,各個部門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精心部署,團結一致,認真落實中央文件規定的各項任務,為農村產業的興旺發展、農民生活的幸福美滿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