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亮
鄉村要振興,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農民富起來、農村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才能讓鄉村人才引得來、留得下,在鄉村振興的廣袤天地里實現人生夢想。如何引導和做好鄉村人才工作,要從政策研究、交流機制、優先戰略、評價體系等方面著力,促進人才新發展。
鄉村人才發展歷來都是我國農村發展的薄弱環節,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有史以來,城鄉差別就存在,農村條件相對落后,競爭力弱,人才呈城鄉二元化分割,人才從農村流向城市,為不可逆趨勢。新中國成立后,上世紀60 至70 年代,城鎮青年因上山下鄉政策流向農村,其余時段,都以人才從鄉村流向城鎮為主。改革開放后,農村人才流動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精英高考留城和下放知青返城,農村到城鎮單向流向期。市場經濟初期沿海和中心城市打工潮,農村人才流失期。21 世紀后,隨著城鄉差別縮小,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新局面已逐步形成。一些發展相對滯后地區的中青年繼續由農村投向城鎮尋找新發展機遇,越來越多的“老打工仔”和城鎮“新人”則相繼到農村挖掘發展潛力。特別是一些有產業和技術、技能,在外發展得比較好的鄉賢老板,在農村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下紛紛回鄉創業,支持家鄉建設。
針對上述形勢和實際,政府職能部門需要加強人才政策研究,為鄉村人才新發展創造機遇。一是深入研究本地歷史、人文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新政策對農村人才的需求和沖擊,從頂層設計上做好長期謀劃,建立應對機制,拓寬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把鄉賢人才“引回來”,推動人才振興。二是要適應人才雙向流動新常態,研究人才“引”“育”“留”“用”政策的新變化、新模式、新機制,尋找人才發展新空間。三是要加大對新農村研究成果和建設成果的宣傳,改變大眾對鄉村的“固有印象”,讓人才對鄉村產生感情,從愿意接近到親近和愛上“三農”,愿為農村發展作貢獻。
按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由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自我實現五個需要等級構成,人都潛藏著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在不同時期表現有所不同,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當初農村中青年外出打工主要是為了滿足生理和安全低層次的需要,當今從城鎮回流農村創業則是歸屬與愛、尊重和自我實現三個中高層次需要激勵的結果。社會各界應牢牢把握鄉村人才需要這根弦,合理運用人才動機心理這個戰略基點,創新機制以滿足人才需要,形成人才發展新動能。
一是完善政策法規。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不少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本土創業能人到鄉村工作和創業的政策,如“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東西部人才扶貧協作”“能人返鄉創業”等,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需求的“源頭活水”。今后還應在滿足人才需求上完善和創新人才發展政策,從頂層設計上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主動作為的關系,構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制度體系,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二是創新流動機制,發揮共享經濟的平臺優勢。2015 年“共享經濟”列入國家戰略以來,經濟新模式不斷涌現。鄉村人才流動也要適應新模式,創新機制,實現共享。地方各級政府開展鄉村人才普查,在不改變各類人才區位、身份、編制前提下,將各類人才納入共享人才庫,組建人才共享平臺,制定好適合本地人才發展的共享運行規則,為鄉村人才共享發展提供精準服務。三是強化激勵機制。當今人才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地大顯身手施行人才優惠政策。據悉,2020 年湖南長沙市就已將人才引進住房補貼增至最高100 萬元。鄉村經濟相對薄弱,在惠才政策上應因地制宜,科學謀劃,統籌推進,加快形成有利于農村基層干部,尤其是優秀青年干部脫穎而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鶎咏M織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盡快從制度、體制、機制上消除影響鄉村人才成長和使用的障礙,激勵鄉村人才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城鄉雙向循環流動,形成人才新發展格局。
鄉村要振興,既要全面提高現有常住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還要積極吸引返鄉入鄉人才,解決好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問題,重點是引留、培育、使用好“三種人才”。
一是領頭羊,即產業龍頭老板、職業經理人、農業科技帶頭人、大學生村官等。鄉村強不強,要看“領頭羊”。產業、科技是農村致富的金鑰匙,老板、職業經理人、科技帶頭人、村官則是掌握鑰匙帶領農民發家的領路人,直接關系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富裕,關系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決定鄉村振興的成敗,必須重點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讓他們有施展才華的空間。二是“千里馬”,即打過工、求過學、當過兵的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軍人等。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打工、當兵、讀書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集聚知識、經驗和能力的經歷,特殊的經歷錘煉了他們的品格,這些人中最容易出人才。但一些環境和機遇的影響,部分人才淹沒在茫茫打工潮或尋找崗位途中,需要環境造就和被發掘。政府職能部門就要充當好伯樂,讓這些滿懷抱負之士獲得施展才華的機會。三是“老黃?!?,即“土專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雖然這類人才學歷不高,但都有一技之長,是鄉親們眼中的能人。在新技術、新知識突飛猛進,新理念、新信息日新月異的今天,他們是鄉村振興中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動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最大限度挖掘、發現、培育、使用好,農村發展才有人可用,有才可使。對于上述“三種人”的激勵,可以探索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機結合,為他們創造條件拓展融資渠道,幫助他們把舞臺做大,形成農村新發展的優勢,人才凈外流狀況也將得以改變。
正確理解人才內涵和評價的標準,直接關系人才的待遇和成長,也影響廣大普通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必須強化人才觀念和評價體系。
一是轉變人才觀念。競爭加劇,社會求才若渴。但各地、各單位普遍存在缺人才、人才后勁不足等矛盾和問題;一些地方思想固化,留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人才占比過大,官本位思想仍存在,一些阻礙鄉村人才成長和進步的“舊條款”還在發揮作用。因此,政府、組織、企業和每個人力資源管理者都要轉變人才工作理念,樹立科學人才觀,樹立人人都可以成才觀,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創新,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共享觀,網天下之才為鄉村發展盡力。二是科學合理界定人才標準和范圍。人才具有時代性、相對性、整體性、層次性特征,因而,選人用才的標準因選用者信仰、時空、地域、行業等不同而存在差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制定科學嚴謹的選人用人標準,以德行、學識為本,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鄉村人才評價體系,不拘一格選用人才。三是堅持正確的工作導向。政府和社會各界都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優勞優酬原則,合理確定報酬,注重宣傳鄉村人才的貢獻,突破鄉村人才激勵、評價、培養、流動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和政策瓶頸,讓人才更好地投身大眾創業,營造一潭活水的鄉村人才新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