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夢瑜
近幾年,高校將就業的關注重點從就業率更多地轉到就業質量上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反映,而畢業生對母校的滿意度也是對母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綜合認定。因此,對畢業生就業質量及滿意度報告進行深度綜合分析,是高校建立健全就業狀況反饋機制、引導高校優化招生和專業結構、改善學校管理模式、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工作。
根據2019 屆浙江省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及人才培養質量調查報告,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可通過就業率、專業相關度、離職率、升學率、工資水平等指標進行衡量。
1.就業率。就業率是已就業畢業生占畢業生總人數的比例,它是評價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調查顯示,浙江省2019 屆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6.68%,該高校旅游專業2019 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4.55%,略低于全省水平。
2.專業相關度。專業相關度是指畢業生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的關聯程度,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緊密程度。調查顯示,該高校旅游專業2019 屆畢業生就業專業相關度都明顯低于全省水平,這表明專業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偏離社會需求。
3.離職率。離職率能反映高校畢業生更換就業崗位的頻率。調查顯示,該高校旅游專業2019屆畢業生離職率普遍較高,過高的離職率會影響企業的穩定發展和個人的職業發展,應努力降低。
4.升學率。升學率是指畢業生中通過專升本入學考試被本科院校錄取的學生比例。調查顯示,該高校旅游專業2019 屆畢業生的總體升學率稍高于全省水平,應繼續大力鼓勵畢業生深造學習。
5.工資水平。工資水平是反映就業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該指標可以從側面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調查顯示,該高校旅游專業2019 屆畢業生的工資水平稍低于全省高職院校畢業生平均工資水平,這表明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相對偏弱。
1.各項滿意度指標評分相對較低。調查顯示,該高校旅游專業各項指標與全省高職院校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這表明學院在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效果、實踐教學效果、教學水平、就業求職服務等方面還需不斷改革和創新以提高畢業生滿意度。
2.各專業滿意度之間存在差距。調查顯示,該高校旅游類三個專業中,導游專業的滿意度指標評分最高,酒店管理專業次之,但在教學水平這一指標偏低,休閑服務與管理專業最低。這表明不同專業之間建設也存在一定差距。
3.大部分滿意度指標評分較2018 屆有所提升。調查顯示,該高校旅游專業的滿意度部分指標評分雖有所降低,但從整體上看大部分滿意度指標的評分有所提升,特別是就業求職服務評分提升幅度較大。這表明,近幾年學院在課程創新、就業指導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得到了部分學生的肯定。
1.學生綜合素質偏弱,市場競爭力不強。學生職業規劃不夠清晰,就業目標不明確,就業期望過高,就業主動性差,容易錯失就業良機;學生專業、實踐、溝通等方面能力不足,沒有充分利用課堂學習、課外實踐、學生活動、實習提升職業能力,缺乏就業核心競爭力。
2.培養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偏離社會需求。
學生培養定位不清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社會需求、企業需求、學生需求不匹配,專業設置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特點、地方經濟環境、就業趨勢,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不高;產教融合不深入,校企合作平臺搭建不充分,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得到大幅提升,迅速適應崗位能力降低,不利于促進學生技能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3.就業指導不精準,實習就業渠道不暢。就業指導配套不全,沒有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精準指導,沒有定時發布就業信息的微信公眾號平臺,難以降低就業信息的不對稱性,對于學生的就業幫助十分有限;就業平臺不足,受各種因素的制約,與學校建立長期校企合作關系的企業相對較少且同質化嚴重,遠不能滿足畢業生實習就業多元化選擇的客觀要求。
4.激勵制度不健全,就業工作參與度不高。
就業工作獎勵較少,畢業生提前就業獎勵金額較少,難以激發學生的就業積極性,同時畢業班班主任津貼與其他班主任津貼無殊,導致他們在就業工作中的參與積極性不強;考核機制不完善,就業環節每一項責任人劃分不清晰,對于工作表現出色或不合格的沒有相應的獎懲機制,容易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
1.革新服務理念,強化人文關懷。在學校管理方面,建立系統的學生服務機制和明確的追責機制,以提高辦事效率為準則,以提高學生和教師的滿意度為目標,以人為本,不斷深化改革來減少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扯皮不擔責現象;在學生關愛方面,定期與學生開展溝通交流,關心其日常生活和學習情況,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和職業目標,并適時鼓勵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同時對于因學校處理不當導致的問題要對學生及時做好解釋安撫工作,并及時迅速解決。
2.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緊跟就業趨勢。學校應加強對就業市場和就業趨勢的調研和預測,從強調“對口性”轉向強調“適應性”,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根據就業需求,合理配備師資,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學習,同時引入熱點專業教師,確保專業教學內容緊跟就業趨勢;改革教學觀念,深入貫徹“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理念,開展“實踐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應用能力。
3.加強就業指導,開拓就業渠道。提高學生職業規劃意識,從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四方面幫助學生尋找職業定位,定期邀請校外專家加入學校就業指導中來,通過講座、培訓等形式開展職業規劃、職業道德、專業素養等方面的指導;創新校企合作方式,通過校內實訓基地、校外頂崗實習基地等形式,搭建有效的合作平臺,形成穩定的就業點;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多方面收集就業信息,定期舉辦分類別、分行業的校園招聘活動,利用校園招聘會、宣講會以及各地人才市場的招聘平臺,鼓勵學生多參與、多了解相關企業的招聘需求和就業市場行情,增加畢業生的選擇機會。
4.完善激勵制度,提高就業工作積極性。提高畢業生提前就業獎勵額度和畢業班班主任就業工作補貼,充分調動畢業生和畢業班班主任的就業工作積極性;完善考核機制,制定系統、科學的獎懲機制,明確每項就業環節的責任人,定期對責任人進行考核,對在就業工作中表現出色或不合格的責任人進行獎懲,從本質上提高就業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