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潤
摘? ? 要: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問題展開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應對方法,幫助農產品質量安全在新時代得到有效的監管,實現農產品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問題;應對方法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1-0127-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F322? ? ? ?文獻標志碼: A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與日俱增,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目標。然而近年來出現的三聚氰胺、毒姜、蘇丹紅和瘦肉精等事件,給農產品質量安全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究其主要原因,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在生產、加工和流通等環節出現了問題,是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沒有提高、監管不到位和體系不健全等造成的,只有從這些方面解決農產品質量問題,才能夠提高農產品的綜合質量安全,推動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1?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出現的原因
1.1? ?農產品生產經營方面的問題
當前農產品生產環境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出現問題。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垃圾、工業“三廢”及農業生產養殖中廢棄物的不合理放置,對農田、土壤、水源、大氣等造成嚴重的污染。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已經有90%以上的城市存在霧霾等空氣污染情況,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遭受部分重金屬污染,從而出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1]。除了根源上出現的問題之外,農產品在生產經營中還會由于組織規模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生產規模大多沒有實現機械化發展,很多小規模、分散的經營現狀仍然存在,導致這些生產經營者缺乏相關的監督。對于農產品的安全生產無法做到有效規范,部分商戶在利益的驅使下,會不擇手段地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甚至出現違法行為,從農產品中獲取暴利。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發展差距加大,我國的農業地區距離城市都偏遠,致使農產品的銷售非常不方便,還有部分地區存在過度施用化肥和農藥的現象,使得在農產品銷售中無法做到有效監管。
1.2? ?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中的問題
農產品質量安全出現的問題,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進入市場前的加工過程中造成的,伴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農產品的銷售方完成收購工作后,會對農產品進行統一的加工,這樣能夠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然而一些農產品加工商在對農產品進行二次加工中會采取一些違規手段,不按照專業規定實施加工[2]。一則不重視生產加工環境衛生,二則濫用食品添加劑、化學添加劑,讓農產品更具有價值賣相,這些防腐劑等化學添加劑經過食物進入人體后,會給人體帶來嚴重危害。除了對農產品本身進行加工之外,在流通環節還會出現很多污染,例如當前對農產品的包裝和運輸過程中,有些包裝的運輸設備過于簡陋,很容易讓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出現變質的情況。如果人們不小心購買了變質的農產品,食用后便會出現食物中毒的情況。除此之外,農產品在生產加工流通過程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不到位,無法實現對所有經營個體經營品種的全部覆蓋,這樣就造成了一部分有問題的農產品進入流通市場。
1.3? ?農產品終端消費市場的問題
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表現在終端消費市場的是食品安全意識不強。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食物有了更高的要求,從傳統的吃飽到當前的吃好,雖然消費觀念從數量轉化為了質量,但是很多消費者在選擇農產品過程中考慮最多的還是價格因素,尤其是當前農產品消費市場中占據大量銷售份額的是老年消費者和中年女性消費者[3]。在農產品市場中,綠色、天然、無污染農產品的品質保障性很強,但它的價格和其他普通農產品相比相對較高。很多消費者就認為這些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只是一個標簽,他們更青睞那些普通的分量足、賣相好的農產品,然而在調查過程中,往往是這些分量足、賣相好的農產品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經過生長土壤和流通等渠道,在這些渠道中都可能會造成污染,有些農產品借助外觀,如一些發霉變質的產品外觀,就能夠判斷其質量問題,但是還有很多農產品只有食用后才會產生身體不適和中毒現象,大部分農產品中的重金屬殘留物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是長期的,還有一些農產品的危害不是食用后就立刻顯現出來的,很多農產品的質量危害需要經過日積月累,才會在人體中呈現一定的變化。農產品的質量危害也是從量變到質變在人體中所積累的,所以消費者如果少量購買有質量問題的農產品,在初期是不會出現直觀感受的。
2?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應對方法
2.1? ?立足實際做好生產經營管理
做好農產品生產經營方面的綜合治理,結合農產品生產經營方面所面臨的問題,通過多方面共同治理。在政府層面,要對農產品生產源頭做好管理,這就要重視農產品的生長環境,只有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加強環境保護,減少污染,才能夠從源頭上減少農產品的質量危害[4]。社會范圍內,在政府引導下,媒體工作者要大力宣傳綠色環保意識,讓綠色生產進入農戶思想中,然后在行動中做好綜合的管理。同時讓農戶意識到耕地休耕輪作的重要性,對牲畜的糞便進行有效利用,這樣不僅能夠減少支出,而且能夠增加更多的收益。在農村,要加強對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治理力度,加強對耕地質量的保護。農產品監管部門要加大對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力度。政府部門要結合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制定有效的規章制度,借助現代化檢測技術,對農產品生產經營場所實施嚴格的檢查,確保全覆蓋,一旦出現違規方式,要在最快的時間予以制止或糾正,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農戶意識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生產出綠色、健康、無污染的農產品,有效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我國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對市場進行嚴格監管,如果在市場上出現有毒有害農產品,需要增強懲罰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5]。
2.2? ?結合加工、流通、消費,做好綜合治理
針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消費方面存在的問題,要加大對生產及加工環節的監督,防止二次污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對農產品加工環節進行全面監管,強化衛生檢查工作,對添加防腐劑和添加劑的化學制劑使用進行統一規范,不定期地對所有農產品實施抽檢工作,對存在違規行為的商家要進行嚴厲的處罰,并予以通報。要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的宣傳,這樣才能夠引導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更要關注農產品本身的綜合質量。在消費環節做好把控,才能夠使綠色環保農產品進入市場流通。市場本身存在供需關系,當消費者的需求集中在綠色、無污染、安全、環保的農產品上,自然而然的生產者就會對農產品的質量做好綜合保障[6]。
2.3? ?與時俱進地利用信息技術做好監管工作
我國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一個統一規范的農產品供應鏈安全監管體系,因為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構建了屬于自身的監管系統,所以就可以考慮對這些信息系統進行統一集合后的共享使用,通過物流網絡體系,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做到透明化的監管,對每一類農產品的源頭加上相應的標簽,還要在標簽上標注每個農產品特別的身份,從而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批發和零售環節完全能夠實現信息跟蹤與安全監管,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監管體系必須涵蓋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如農資供應、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等。首先對農產品批發和零售的每一個環節進行信息采集與集成,然后匯入物聯網系統中,接著傳遞給通信機構網絡、專家部門及質量安全機構,通過檢驗之后沒有質量問題,再向終端用戶傳遞信息。用戶包括農產品的供應成員、消費者及其他的利益相關者,在整個監管體系中,由政府和社會全體人員共同監督,讓農產品監管實現了從源頭到銷售各個環節的透明化,讓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得到充分保障[7]。如果出現任何問題,還可以通過可追溯監管體系進行原因的查找,非常方便于農產品的安全管理。我國在《 “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中,提出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建成10個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省、 100個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區、1 000個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基地,目前全國已有9個省份開展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形成426項農業物聯網產品和應用模式,相信農業物聯網技術在未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上會起到越來越積極的作用。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生產經營問題、生產加工流通問題和終端消費市場問題,通過立足實際,做好生產經營管理,結合加工、流通、消費,做好綜合治理,再借助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實施全方位體系化的監管,這樣才可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 1 ] 李安碧.當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分析與思考[J].食品安全導刊,2020(27):77.
[ 2 ] 李媛.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河南農業,2020(26):57-58.
[ 3 ] 肖艷,辛麗瓊,葛永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食品安全導刊,2020(25):75-76.
[ 4 ] 周金梅.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0,14(23):144-145.
[ 5 ] 黃裕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0(19):22-23.
[ 6 ] 劉惠明,徐文婕.“互聯網+農業”背景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問題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20(10):195-198.
[ 7 ] 廖宣元.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藥安全問題的探討[J].江西農業,2020(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