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從考試作弊被發現后墜樓,到軍訓中暈倒,一直以來,青少年“玻璃心”、抗挫能力弱、身體素質差等問題為人詬病。在憂嘆“這樣的孩子能否撐起祖國的未來”時,我們也應該反思:當下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問題?這樣的教育會產生什么影響?我們的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特邀相關教育者參與討論。
孩子,是折射教育的一面鏡子。在您看來,當代青少年表現出的“玻璃心”“身體素質差”等,反映了教育存在什么問題?
班建武:毫無疑問,這反映出當前學校教育過于重視學生學習,忽視對學生身體素質及意志品質的培養。但問題的關鍵是,為什么身體素質、意志品質教育會在學校教育中被邊緣化呢?這實際上涉及學校教育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首先,是學校教育的評價問題。有什么樣的評價就會導向什么樣的教育實踐。當前,社會評價學校、學校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標準,主要還是分數、升學率等硬指標。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學校還是家庭,都十分看重孩子的成績。
其次,是學校教育的專業自主性問題。現在,教育似乎成了人人可以介入的領域,越來越被社會輿論牽著鼻子走。當學生發生一些事情時,公眾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地將責任推給學校和教師,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出于息事寧人的考慮,也要求學校承擔諸多不該承擔的責任。這勢必導致學校和教師出于安全考慮而盡可能地減少諸如體育、室外活動等有一定身體和心理挑戰的教育活動。后果就是,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越來越差。
最后,是家庭養育方式的問題。“再苦不能苦孩子”一直是我國家庭養育方式的重要實踐邏輯。家長大都想為孩子創造一個相對理想的成長環境,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孩子成長,生怕孩子磕了碰了。這種過度呵護,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孩子對于苦難的承受能力。
白薇:“玻璃心”這個詞近年來被頻頻提起,用來指代那些脆弱到不堪一擊的心靈。實際上,“玻璃”不是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玻璃分很多種,有單薄易碎的普通平板玻璃,也有抗彎曲強度、耐沖擊強度比普通玻璃高3—5倍的鋼化玻璃。
成為鋼化玻璃要比普通玻璃多好幾道歷練工序——高溫灼烤、驟然冷卻,就像一個孩子,只有經過歷練,才能變得堅強。而我們當下的孩子卻缺少這些歷練,導致他們的心靈不能承擔重負,不能承受打擊。家長和老師們在“勝者為王、贏者通吃”扭曲觀念的誘導下,教導孩子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卻沒有告訴他們摔倒了、落后了該怎么辦。每一年高考之后,幾乎都會發生孩子因為考試失利而輕生的事件。我們不能只期待分享孩子成功時的喜悅,更多的時候,要和他一起面對失望、失落、失利、失敗,要教給他怎樣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失敗”、去戰勝“絕望”。
周穎:的確有少數孩子在成長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究其原因,片面的學習評價和錯誤的價值觀形成一種可怕的力量,施壓、扼制甚至絞殺我們的孩子,而學校教育很多時候無能為力。
首先,社會評價取向單一,缺少以個人多維自我實現來成就社會擔當的輿論氛圍和導向。學習成績幾乎成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學業之弦從六歲甚至三歲就開始繃緊,半數左右的學生在教育中體驗不到成就感。
其次,幼兒時期的過度關注與呵護,啟蒙教育的高期待與高緊張,重視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基本習慣的養成和健康心理的培養。家長們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爭取最好的學習資源,同時大量剝奪孩子的文娛體育及社會交往時間——背負著父母重托的人生注定是不輕松的。
最后,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智育為重、分數至上的傾向,缺少多元評價,用考試分數和排名這一把尺子衡量各不相同的學生。同時,心理教育不到位、不充分,使許多學生的內心充滿焦慮、沮喪和茫然。
而今,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對孩子“過度呵護”的現象都比較突出。教育為什么會成為如今的樣子?
吳賢友:教育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家庭和學校“共謀”的結果——
一是這些年不斷發生的校鬧事件讓學校管理者謹小慎微,“過度呵護”其實是一種“不得不”的被動選擇。隨著那些具有挑戰性、競技性的運動項目和社會實踐漸漸淡出學校,學生安全雖然得到了保證,體質的每況愈下也成為預料之中的事情。
二是對成績的過分追逐讓今天的教育管理愈發精細化。社會和家庭對學校與教師的評價唯成績是瞻,高頻率的檢測和評比,成績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將教師分成三六九等,這自然讓一線教師不敢松懈。在教師能力和自身發展都沒有辦法保證的情況下,延長教學時間、加大作業量自然成為首選。當幾科教師同時發力時,我們可以想見學生的重負。除此之外,不少學校還崇尚所謂的“無縫對接”理念,將學生的時間管理精確到每分鐘,實現機械化作業。另外,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只要成績優秀,生活中的其他事都可以包辦。
班建武:可以說,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過度呵護,是一系列原因共同導致的。
首先,我們對于孩子的認識存在較大的片面性。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一半的孩子,即更多地看到孩子身體的健康、知識的豐富、理性的完備,對于孩子心理的健康、道德的完善和情感的需求缺乏足夠的重視。之所以會這樣,歸根結底在于我們沒有從心里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活生生的人,而是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視為在社會中獲得競爭力的人力資本。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完整性就窄化為一種生理生命的安全和物質生命的競爭力,這兩點幾乎就構成了家庭和學校對孩子過度呵護的重要理由。
其次,家庭和學校缺乏對孩子成長與發展的動態性認識。成人自以為替孩子解決了當下可能遭遇的生活困苦,就能確保孩子將來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但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進程,父母無法替孩子擋下所有的人生苦難。因此,除了要確保孩子身體安全、在就業方面具有競爭力之外,我們更要思考孩子將來立足于社會的最核心的品質是什么。毫無疑問,道德、審美、自立、樂觀、堅毅等,將成為孩子獲得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遺憾的是,現在的家庭和學校過于短視。
最后,家庭和學校對于教育發生的物質基礎的改變缺乏準確把握。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教育都是在物質財富相對匱乏的情況下進行的,基于生存的教育需求支配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教育實踐。當代相當一部分家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因此,他們所理解的人生之苦更多是一種物質匱乏之苦。但現在,孩子們成長的物質基礎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對他們而言,生存或者謀生已經不再是優勢需求,他們更多考慮生存之后的精神滿足和自我實現等意義問題。可是,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依然更關注孩子物質層面的需要,缺乏對孩子精神世界的關照。
周穎:回想從教之始,班中獨生子女和非獨孩子差不多各占一半,也有寵溺孩子的父母,但更多的家長會對老師說:老師你嚴一點,孩子不聽話就打。
獨生子女政策的出臺,讓孩子成為家庭的絕對中心。兩個大家庭的全部寵溺和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大家爭著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把最壞的東西給阻擋掉,包括成長過程中應該經歷的風雨。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也逐漸發生變化。1986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禁止侮辱、毆打教師,禁止體罰學生。從條文看,教師和學生都被保護。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這一法律條文出臺之后,實際上逐漸造成了教師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的問題。當學生立場被奉為圭臬甚至無限夸大后,教師對學生的合理管教也變得束手束腳。
有人說,如今的教育少了凜冽,少了苦寒,少了磨礪。這樣的教育,對于學生成長和國家發展會產生什么影響?
班建武:如果孩子成長中的所有風雨都被成人給遮蔽了,那么,我們所培養的孩子將會成為溫室里的花朵。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
對于孩子而言,這樣一種教育和養育方式最終會造成其精神和身體雙重缺鈣。就精神而言,孩子將缺乏獨立自主的人格,凡事都依賴家庭。這一現象的典型表現就是社會上的“啃老”問題日益突出。同時,這也會導致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極度自私,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多去索取,而很少思考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此外,孩子也會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而喪失對生活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從而導致生活格調低下等問題。就身體而言,孩子將缺乏迎接社會挑戰的強壯體魄。健康的體魄是孩子生活和從事任何一項職業的基本前提。沒有健康的體魄,不僅容易遭受種種病痛的困擾,而且也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力。
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說,其影響更是深遠。一方面,缺乏獨立自主且身體羸弱的人很難積極去創造社會財富。另一方面,社會的進步、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歸根結底是建立在人的素質提高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我們培養的是精神和身體雙重缺鈣的人,那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失去賴以實現的基本前提。
周穎:教育少了凜冽的觀點并不全面。社會轉型期間多重社會矛盾與社會需求交織,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已經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當每一個家庭都在追求優質學校,而評價學校的標準是升學率時,優質教育資源將永遠相對短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社會辦學機構推波助瀾造成超前學的“劇場效應”,不同團體出于利益考慮對升學率的炒作,壓力已經不是層層傳導,而是從四面八方襲來,最終的承壓者是教師和學生。從這個角度說,教育充滿了別樣的凜冽。
但這種凜冽不是我們需要的,我們需要的是達成強健體魄、堅毅品格、樂觀心態、拼搏精神所必須經歷的凜冽、苦寒和磨礪。最近有段視頻比較火爆:一群俄羅斯小學生在-50℃的天氣頂著大雪走路回家,巨大的狂風幾乎將他們吹倒在地,但孩子們沒有被嚇倒,而是相互攙扶著繼續前進。聯想到今年一月有一次寒潮,當江南某地溫度降至-7℃,教育局發文要求學校適當調整作息時間,“鼓勵家長接送低年級學生上下學”。難得的一次小小考驗,最終許多學生連一次在冰雪寒風中行走的體驗都沒有。
當新冠肺炎疫情還在全球肆虐,當意識形態的沖突加劇,當西方某些國家對我國高科技產業的封鎖與圍堵變本加厲,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面對全球化進程的倒退、產業鏈的斷裂等多方面的挑戰,我們的應對方案是什么?
我們固然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但更為關鍵的是這些未來的建設者必須要有面對逆境迎難而上的勇氣毅力、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這些素養要靠從小培養、系統推進,學校教育責無旁貸。但今天的教育,無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無論是方案設計還是舉措落地,對孩子的培養都缺少一些銳氣和沖勁,缺少一些血性和堅毅。如果不是身心足夠強大,那面對懷疑、對抗、撕裂的外部大環境,面對日益激烈的國家競爭,我們不禁擔憂今天的學生能否在明天殘酷的角斗中勝出。
在您理想中,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的青少年,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為培養這樣的孩子,學校和家庭應該做些什么?
白薇:心中有溫度,肩上有擔當,眼里有光芒,是我理想中青少年的樣子。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西南聯大舊址時,感慨地說:為國家、為民族,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習的動機。艱苦簡陋的環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
是時候了,無論家長還是教師,不僅要留給孩子一張安靜的書桌,還要帶他打開一扇光明的窗子。我們要明白:如果孩子只是為了分數、為了名次而學習,是功利的,也是無力的,總有一天他會因為得不到或者看不見而失落甚至放棄。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就要讓他帶著感恩、激情和責任去學習,對父母對家庭愛的回饋,對國家對民族的擔當和使命,對教育和守護著他的那些人的報答和感激,會化作他成長的不竭動力。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你的能力越大,你能夠承擔的責任就越大,你的人生價值就越大,你的幸福感就越強。我們要給孩子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和名次,不是功名和財富,而是愛的能力、擔當的能力、創造幸福的能力,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未來。
吳賢友:“培養個性特長,促進和諧發展,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應該是教育者最崇高的職業追求。著名教育家楊東平先生呼吁:要辦善待兒童的教育,要辦讓兒童免于恐懼的教育,要辦讓學生充足睡眠和身心健康的教育。這樣的教育訴求不僅指向學校,也指向家長,應當引起每一個教育者的深刻反思。
教育的健康發展,自然期待社會客觀公正的評價。但在眼前,至關重要的是,學校不能喪失自己的教育立場和責任擔當,不能被家長和社會綁架,要把興趣、愛好、特長、健康等內容重新列入我們的課表,創新發展特色課程,發揮學校教育應有的功能。同時,要把失敗教育和挫折教育納入課程體系,讓學生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勇敢面對人生的坎坷。
作為家長,最好的做法自然是堅持學習和自我發展,陪著孩子一起慢慢變優秀。如果自己做不到,那就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客觀而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教育——社會精英鳳毛麟角,更多的人平凡而真實地生活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勤勉又幸福。
班建武:肩負“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的青少年,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強健的體魄,而且要有對他人、社會和國家的一份主動擔當,有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審美素養,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有善于創新的頭腦和腳踏實地的工作能力。
要造就這樣的時代新人,首先需要變革的是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境界與格局。我們不能僅僅從某個單一維度來看待我們的教育對象,也不能僅僅從當下的教育收益來思考教育發展的方向和未來。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對孩子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要充分認識到孩子作為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是一個立體的存在而非片面的、物的存在。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需要超越對具體孩子和學校教育的關注,從國家、民族、社會乃至人類的高度來定位個體教育行為的時空意義。
周穎: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其中與本話題密切相關的學生素養為“自主發展·健康生活”中所表述的“健全人格”: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制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但今天的國際大環境與核心素養研制時的背景已大不相同——2014年合作共贏是主旋律,今天的世界則進入動蕩變革期,割裂對抗加劇且這種對抗將長期存在。因而,筆者以為,核心素養中“健全人格”的表述,還應加上強健的體魄、昂揚的斗志、必勝的信念,這樣的公民才能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挑戰。
家庭和學校要幫助學生確立和發展學習的興趣。人的興趣與特長是多維的,家庭和學校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體驗、學習和思考,不斷地認識和發現自己;然后依據不同學科或領域的知識邏輯、學生的學習邏輯和教師的教學邏輯,輔以愛心、寬容和激勵,發展他們的興趣。同時,家長和教師要喚醒、點燃學生。一旦有了渴望發展與成長的內驅力,學生就會自我覺醒,國家和民族所亟須的大智慧、高境界、大德才才會在年輕一代人身上萌芽生長,也會讓學生一生受用。
學生要確立“大我”的意識,即社會責任感。種種“玻璃心”的表現都是因為心中只有小我,我們要告訴學生他不只屬于個人,還屬于家庭和集體、屬于國家與社會。所以,任何事不能率性而為,也不能得過且過,更不能自暴自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