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2020年,肖詩堅出現在多個有影響力的教育論壇和訪談現場,分享她在貴州大山里踐行三年多的鄉村教育新模式——鄉土人本教育。她所創辦的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以下簡稱“興隆小學”)被稱為“大山里的未來學校”。這種結合中國鄉村需要和鄉村兒童特點創建的教育模式,吸引了包括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內的諸多教育人的到訪與關注。
鄉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對于鄉村學生而言什么是“好的教育”?肖詩堅在興隆小學發起的這場教育實驗,為推動鄉村教育振興及發展提供了一種新可能。
探尋鄉村教育的出路
肖詩堅是跨界教育人。在擔任興隆小學校長之前,她有著不凡的履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曾就職于國務院農研中心發展研究所。而后又留學丹麥,經營跨國公司,在商業上有著卓著成就。生長于大城市的她與鄉村沒有天然的連接,但社會學的出身和農研所的工作經歷,讓她始終把“關心農村、研究農村”以及“投身公益事業”作為自己的擔當與使命。
2010年,肖詩堅創立田字格助學公益機構,為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助學和支教服務,并于2012年在貴州省威寧縣哈喇河鄉海拔2500米的大山中創辦了田字格第一所鄉村小學。歷時7年,田字格先后助力了1700余名農村高中貧困生。然而,最終這些孩子“真正能考上大學的卻不足10%”。并且,跟蹤這些農村孩子的“后大學時代”時,肖詩堅發現,“很多娃的命運并沒有因上大學而改變,他們面臨就業難、在城市生存難的困境。而此時,他們對鄉土也沒了感情和依戀……”
感到“教育離鄉村孩子越來越遠,鄉村孩子也離教育越來越遠”的肖詩堅不禁思考:鄉村教育到底是為誰而做?
在肖詩堅看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們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基于城市的人才需求進行選拔,從培養目標、教材、考試、教學內容到學習方法等,無不是從城市出發,嚴重忽略了鄉村兒童的需要。
“中國有9000多萬鄉村兒童,他們是不是基礎教育、鄉村教育最重要的服務對象?關心他們的生命,關心他們生命的價值、存在的價值、未來成長的道路,這是不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的?”
反思田字格多年的支教實踐,肖詩堅不得不告訴自己:支教只是給“奄奄一息”的農村教育補充了點維生素,沒有改變問題的根本。
鄉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2016年的一場公益年會給了肖詩堅啟發:鄉村教育應該扎根在鄉村,需要在鄉土之中孕育而生,而不是簡單地從城市移植。“鄉村教育的出路在于是否能夠創造并擁有專屬于農村的教育,屬于鄉村孩子的教育?!?/p>
2017年2月,田字格與正安縣教育局簽署協議,接手興隆小學。次月,肖詩堅“拋家舍業”、放棄上海的優越生活,帶領田字格的6名成員移師這所僅剩70多名學生的村小,一頭扎進了鄉村教育改革的試驗田。
籌備階段,肖詩堅和團隊用時半年,出國學習,請名師指導,深入村莊,走進課堂,在不斷的實踐和修正中,逐步創造出一套“屬于農村、屬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和課程體系——鄉土人本教育,志在培養“立足鄉土,敬愛自然,回歸人本,走向未來”的新一代鄉村子弟。
喚醒“不一樣”的鄉村孩子
“村長,什么是高科技?”
“為什么我們村叫興隆村???”
“為什么是村長開會?”
“村里有多少人家?”
“村里有多少垃圾桶?”
“村里的水電哪里來啊?如果沒有水電的話,需要找誰?”
“村里的垃圾都是怎么處理的?”
……
這是一堂鄉土課上一、二年級的孩子們去村委會問的問題。
鄉土課是興隆小學“5+1”課程體系中的“軸心課”之一。在興隆小學,師生們以天地為課堂、以萬物為師,充分利用鄉村和自然的優勢,讓身邊的一切——五谷蔬菜、節日節氣、山川河流、民俗風情、家族祠堂,都成為孩子們的教學資源。
鄉土課以主題式教學形式開展,每學期一個主題,融合了語文、科學、美術、音樂、自然及民俗文化等學科內容,“只要是適合孩子們認知發展的都會放進去”。擔綱鄉土課教學和課程開發的孔美介紹,三年來,興隆小學高中低年級分別開展了“大山夢工廠”“興隆植物樂園”“興隆的飛禽走獸”“興隆留守人”“興隆二十四節氣”“大山·家”等多個主題學習及活動。孩子們走進村莊內外,去茶園農場、百草園勞作;去縣城博物館研學;去聽風聽雨、觀察動植物;去采訪留守的老人、村委會的干部……教學形式也多種多樣: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戶外教學、表演、分享、混齡……這些通常在城市學校里才能見到的先進教學方式,興隆小學的孩子們早已熟稔并樂在其中。
生命課是興隆小學的另一大“軸心課”。
2020年12月25日,一場生命課答辯會在興隆小學立人堂舉行。這一學期的生命課在五、六年級開展,17名學生參與。學期初,孩子們發散思維,羅列了數十個想要探究的生命問題。經過反復篩選,自主選擇,最終形成了5個課題小組:“植物為什么會變色”“動物為什么會變性”“兔子是怎么來的”“氧氣消失5秒,地球將會怎樣”“土衛二上有沒有生命”。研究過程中,孩子們自主查閱書籍、搜索網絡、寫報告、做PPT,有的還做實驗。最終,每個小組都提交了一份一兩千字條理清晰的論文,并面向全校完成了答辯展示。
除了軸心課外,興隆小學的“5+1”課程還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國家基礎課,晨誦、晨禮、暮省等日修課,公共事務、校園經營、農耕課等共同生活課,以及木工坊、手工坊等自主修習課。
不過,在肖詩堅看來,興隆小學之所以能打動很多人,不在于豐富多彩的課程和新穎的教學方式,而源于一種獨屬于興隆的文化——“這種文化就是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共同勞動的文化”。
在興隆小學,處處體現著“共建、共享、共治”:百草園的戶外教學體驗區,由教師、學生、家長共同施工搭建;開心農場里的蔬菜,均由孩子們參與栽種、打理并在收獲后出售給學校教師;手工作坊的商品也都是學生創作及經營,收入所得支付學生合理的“工資”,利潤則用于學校建設和研學活動……
興隆小學的學生有三分之二是留守兒童,其中還有三分之一來自破碎家庭。與想象中留守兒童的內斂、拘謹不同,孩子們大方、自信、活潑開朗、熱愛鄉土,這是來此訪問學習的人普遍的感受。
在鄉土人本教育的滋養下,興隆學子呈現出了“不一樣”的生命狀態——
“蝴蝶的家在葉子里/地球的家在空中/我的家在閉眼中”——這首詩的作者阿福,剛入學時是個令人頭疼、“上課都要拉著他的手,否則會跑掉”的淘小子。三年下來,如今的阿福會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熱心幫助他人,并且是班上英語學得最好的,還是肖詩堅和許多老師眼里的小詩人。
曾對學習興趣缺缺的小艷子,在三年的鄉土課里變得陽光、自信,升入了縣城初中。她驕傲地宣稱,自己是班上“唯一從農村來的”。
有來訪嘉賓問孩子們“未來想做什么”,一個五年級男生堅定地回答:“我希望考上大學,然后回來,把家鄉和學校建設得更美麗?!?/p>
……
“雖千萬人吾往矣”
孩子們身上散發的種種希望和美好,讓肖詩堅欣喜著、感動著。但這場創新教育試驗所面臨的困難不會被感動消融——肖詩堅“缺經費”“缺老師”“缺生源”。
目前興隆小學加幼兒班共7個年級,教學團隊15人,其中6位是地方編制教師,其余為田字格招募的志愿者。田字格的教師和專職人員的薪資、課程體系建設等經費主要來源于機構募款。想方設法為學校“輸血”“造血”成了肖詩堅和團隊的一大工作。
相對于資金而言,田字格更缺教師。肖詩堅坦言,由于鄉土人本教育理念及教學方法新穎,對教師的要求較高,一些習慣了傳統教法的地方教師對田字格倡導的教學形式并非十分篤定。學校語數之外的課程,主要靠田字格教師支撐教學。而田字格對于志愿支教的要求是三年起。同時,隨著鄉土人本教育進入對外推廣期,田字格對執教和課程開發人員的要求也提高了——招聘的教師必須有兩年的教學經驗。盡管田字格在不斷提高志愿教師的待遇,但這些“門檻”無疑還是讓絕大多數人望而卻步。
生源問題同樣擺在眼前。興隆小學現有的學生維持在田字格接手時的人數,這主要得益于生源的回流——目前的71名學生中,有18名是從縣城和外省城市轉來的。但農村生源日益萎縮的現實不容回避——眼下,本村、臨近村只剩下3名適齡兒童。肖詩堅表示,下一屆,學?;蛞蛲忄l、縣城及外地招生。
中國鄉村教育的改革之路道阻且長,這場大山里的教育實驗意義何在?或許如田字格的教師田艷莉所說:“做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币舱缬崦艉榕c肖詩堅的問答:
“你覺得中國鄉村教育有出路嗎?”
“艱難,特別艱難。無論這條路的曙光在哪里,都需要有一些人知道,路就在腳下。”
肖詩堅依然抱定著最初的信念:“雖千萬人吾往矣?!?/p>
播種鄉村教育的希望
支教不是改變鄉村教育的根本之計,肖詩堅深知“鄉村教育最終還是要靠鄉村教師來改變”。
2020年秋,田字格聯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正安縣教育局發起了“鄉土村?。恨r村小學教育質量提升計劃”,面向正安縣的村小推廣鄉土人本課程中的鄉土課及日修課,同時開展“種籽教師”培訓。
“鄉土課最大的意義在于學生能夠再次去了解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了解家鄉本土的人情、地貌、特色、文化,學會熱愛自己的家鄉,學會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增強與家鄉的情感連接?!毙轮萱偫铣切W的年輕教師譚雙敏是“鄉土課”的先行試水者。從起初的茫然、無助、灰心,到現在有序、熟練開展鄉土課程,如今,鄉土課已成了老城小學學生最期待上的一門課。譚雙敏也從中體會到:“教師要學會發現學生身上的潛在點,懂得合理地激發,讓學生知道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鄉村教育更多看重的是應試成績,忽略了孩子的全方面發展,鄉土課正好彌補了這一塊?!睒穬€鄉金葉小學的鄭利利也是首批“種籽教師”中的一員。實施鄉土課一個學期,她欣喜地看到,一些在其他學科課上深受打擊的學生,在鄉土課上重獲了自信,煥發了新的生命光彩。此外,鄭利利還將鄉土課運用的教學方式遷移到了語文教學中,并希望帶動更多鄉村教師踐行這一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
目前,“鄉土村小”項目已惠及20所村小的1800名孩子、近百名鄉村教師,并計劃于今年擴展到50所村小。肖詩堅相信,越來越多的“種籽教師”將成為鄉村教育的希望。
采訪后記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中國的鄉村學校在不斷消失和凋敝,一些村莊已經沒有了村小,保留下的村小也多在殘喘掙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田字格致力打造和推廣的鄉村教育模式或許就是一條振興鄉村教育、振興鄉村的新路徑,因為這種模式不僅關注鄉村后代的培養,更是為了讓這些后代能夠立足自己的鄉村,關心熱愛自己的家鄉,甚至有朝一日可以回來建設家鄉。
與此同時,田字格也在探索鄉村教育更多的可能性。肖詩堅提到,興隆小學2021年的目標之一是建設“村莊里的學?!?,他們擬通過面向城市兒童開展夏令營、擴大學校農場綠色產品對外銷售等方式,加大城鄉交流,以學校和教育的力量進一步帶動村莊的發展和振興。
肖詩堅最后補充道:“探索鄉村教育新模式的意義,并不局限于教育創新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振興鄉村教育探索出一條振興鄉村之路。因為,保住村小才能保住鄉村及鄉村文化,而中國的鄉土文化才是中國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