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經過多年實踐,中國中車以小資本合作依托實體化運營,利用項目支撐培育核心競爭力,通過國內人員長期派駐、聯合攻關的形式,完成核心技術掌握和自主研發團隊培育,實現了成果高效轉移。
在以技術導人為目標的國際合作中,如何避免海外大額投資風險,同時實現核心技術掌握和自身技術能力培育,一直是企業亟待解決的核心管理問題。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車”),提出了“以小資本合資實現核心技術能力平移”的新型國際科技合作模式。經過實踐應用,這種模式在資源集聚、核心技術掌握、人才培養、產業落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形成獨具特色創新點
中國中車通過小資本合作進入實體化運營,利用項目支撐培育核心競爭力,國內人員長期派駐、聯合攻關的形式,實現核心技術掌握和自主研發團隊培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項目創新點。
搭建中德創新合作的橋頭堡
□搭建中德合作窗口:構建“中德輕量化技術眾創空間”、“德國中國研發創新聯盟”,成為商飛、北汽、中航等近20家中國國企業與德國企業、研究機構科技合作的紐帶;
□建立人才培訓基地:培訓中車首席專家級國際化專業人才45人,舉辦各類講座20余場。
□探索合作模式:以小資本合資規避境外投資風險,并實現核心技術掌握和人才團隊培育;
合作模式創新。以小資本實體化運作,形成資源耦合和長效合作機制。按照德國企業法,以最低注冊資本進行有限責任公司注冊,一方面直接降低了國有企業境外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吸引像胡芬巴赫院士行業領軍專家,通過合資經營的方式進行深度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同時,通過這些合作,中國中車還可以快速、深度掌握外方的優質資源,擠進國際復合材料創新研發的高端“朋友圈”。
經營管理創新。通過國內外聯動的立體化管控,提升合作效能。這方面就要實現國內外經營管理、雙方管理和技術協同聯動,構建高效、立體管控體系。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中國中車就突破并掌握了世界首創的多腔復雜斷面連續拉擠成型技術、及變曲率三維編織技術等多項國際領先技術。
技術合作創新。實現以項目為載體的深度融合,培育自主研發能力。中德雙方通過項目聯合攻關,將掌握復合材料關鍵技術的德方專家,與熟悉軌道車輛結構特點的中方工程師跨界融合,高效、高質完成十余項研發項目,并在國內培育了四十余人的自主研發團隊,順利實現了技術轉移與持續創新。
協同模式創新。這種創新模式是以產業落地為目標,通過需求牽引全鏈條協同,實現跨國合作產業化落地。在德國研發試制,在國內中試落地與產業推廣,構建“前端研發-中試優化-產業落地”的國內外協同研發模式,實現海外研發、國內產業化,保障技術安全自主掌握,產業鏈持續可靠發展。
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
中國中車的新型國際科技合作模式,攻克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軌道車輛復雜結構上應用的技術難題,在國內外實現了產業落地和持續發展。
搭建中德創新合作橋頭堡。這種模式搭建了面向歐洲創新合作的窗口,先后構建“中德輕量化技術眾創空間”“德國中國研發創新聯盟”,并帶動商飛、北汽、中航等中國國有企業與德國優勢資源深化合作;構建了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探索和驗證了低投資風險,并有利于核心技術掌握、團隊培育的海外技術合作新模式。
推進我國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升級。依托研發項目掌握拉擠、編織等多項國際先進技術,解決國內復合材料行業難以突破的技術難題;研制的全碳纖維下一代地鐵輕量化、舒適性等方面性能指標先進,并培養結構合理、專業分明的自主研發隊伍。
推動復合材料在軌道交通領域產業化落地,國內構建了復材中試線,技術推廣至高速列車、高速磁浮列車應用,帶動了國內碳纖維上下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推動了在復合材料行業中的影響力。隨著應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下一代地鐵在德國柏林展的發布,引起國際對中國中車及復合材料應用的廣泛關注;并在復合材料行業,牽頭成立軌道交通復合材料專委會,推動復合材料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