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慶
在幼兒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幼兒園要做好家長工作,深入學習和領會《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以下簡稱為《指南》)精神,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轉換自身的教育角色,在教學實踐中加強探索的力度,充分激發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工作的主動性。教師和家長要進行思維的碰撞,不斷創新家園合作的方式,改進家園交流的形式,提高家園合作的實效性。幼兒園管理工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幼兒園要為家長和教師創設一個相互支持的環境,提供一個平等對話、合作和參與的機會,在解決家園合作中問題的同時,促進幼兒園的發展,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一是定位不明確。部分幼兒園在開展家長工作時,內容浮于表面,出現形式化、程序化、模板化等現象。在召開家長會時,幼兒園只是例行公事,沒有明確家長會的目的,沒有精心策劃家長會的流程。一些家長會看起來討論得轟轟烈烈,實際上收效甚微、徒有熱鬧。
二是重心發生了偏移。筆者發現,幼兒園在開展家長工作時以自我為中心,導致家長長期處于一種被動服從的狀態。教師只提出要求,告訴家長需要他們配合的內容,沒有為家庭教育提供科學的指導。同時,由于家長不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幼兒在園學習的情況以及一些親子活動的開展目的,所以他們很難主動與幼兒園配合。
三是家長處于被動地位。在教育幼兒時,部分教師認為自己是絕對的權威,習慣于要求家長怎樣做,而很少告訴家長為什么這樣做。他們極少關注家長的想法與感受,忽視了家長的教育作用。還有部分教師一味遷就家長,甚至會滿足少數家長不合理的教育要求。這導致家長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無法和幼兒共同成長,降低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一)整合家長資源
一是找資源。幼兒園家長工作的目標是更好地推進幼兒園教育工作。教師要充分利用周圍的教育資源,全面搜集、分析家庭教育資源的特點,仔細辨別哪些是積極向上可直接利用的資源、哪些是消極需要糾正改進的資源、哪些是潛在的資源,不斷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素材,梳理教學思路,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將家長工作做細、做全,充分發揮家長的促進作用。
二是去糟粕。教師要改進家庭教育資源中的一些消極因素,例如一些違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法或是一些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的家庭環境等,這些都是家長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采取適宜的溝通方式,幫助家長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根據幼兒家長的個性、職業、喜好以及家庭背景等,與家長進行平等、親切地交流,改正家長錯誤的教育行為,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是取精華。在整合家庭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轉化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調動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工作的積極性,還要根據調查結果。為每個幼兒建立家庭檔案,篩選出優質的教育資源,發揮家長獨特的教育優勢,及時肯定和贊揚家長的配合,促進家園之間的良性互動,為幼兒營造一個溫馨、輕松的學習氛圍。家長敢于參與、勇于參與、喜歡參與幼兒教育活動,能充分發揮家園合作互促互進的作用。
(二)轉變家長工作的思路
1.平等對話——打好家長工作基礎
一是了解情況,主動配合。教師要幫助家長及時、全面地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實現家園之間的有效溝通、同步教育。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教師要做到“四公示”,即在開學之初公示幼兒園的各項收費標準和收費依據,公示每學期幼兒培養目標、每月工作重點和每周活動安排,在開展主題活動前公示主題教學的計劃圖,公示每周需要家長配合、協助完成的目標和項目。
二是平等對話,主動參與。在家長工作中,教師要端正態度,摒棄“一言堂”的做法,在開展活動時提前了解家長的想法,邀請家長積極參與活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平等地與家長進行對話,經常與家長聊一聊幼兒的趣事,與家長一起探討適合幼兒的教育方法,拉近自己和家長之間的距離,消除家園之間的隔閡,讓家園之間產生教育共鳴,從而有效解決幼兒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三是暢通聯系,主動交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等,加強幼兒園與幼兒家長的溝通,通過定期上傳幼兒活動的照片、視頻和幼兒的學習故事等方式,讓家長詳細地了解幼兒的在園情況,拓寬家園聯系的途徑,推動家長工作的開展,增強家園溝通的力度,提升家園共育的效果。
2.沉浸式參與——開創家園互動的新局面
一是利用家長助教活動。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到幼兒園當助教教師,協助自己設計或組織活動,給幼兒講故事或表演節目等。例如,教師可以邀請擅長制作糕點的家長來園教幼兒制作餅干、蛋糕,邀請當醫生的家長為幼兒講解保護牙齒的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家長助教活動,豐富幼兒教育的素材,開闊幼兒的眼界,幫助幼兒獲得新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二是巧用家長開放日活動。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每個學期幼兒園都會組織家長開放日活動,一年兩次,在活動前會了解家長的需求,然后制訂周密的活動計劃,讓家長明確活動的目的。在家長開放日,教師會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觀摩集體活動、觀摩幼兒游戲活動、親子制作活動、親子游戲活動等。家長可以分批參加活動,以媽媽團、爸爸團、爺爺團、奶奶團等方式參加活動,這提高了幼兒園工作的透明度,提升了家長的參與度,密切了家園之間的關系,促使家園之間的配合變得更為默契。
三是借助各種節日活動。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節日開展特色親子活動,給幼兒創造接觸社會、體驗生活、交流情感的機會。例如,在三八婦女節,筆者舉辦了親子模特秀活動;在植樹節,筆者引導幼兒感受了植樹的樂趣;在重陽節,筆者鼓勵幼兒和爺爺、奶奶一起遠足。這些活動不僅省時、省力,還增進了家長與幼兒之間的感情。
四是發揮家長的力量。家長要主動參與幼兒園的管理工作,通過成立家長委員會等形式,從教育教學、衛生保健、伙食安全等方面參與幼兒的在園生活。在伙食方面,教師可以邀請家長代表參觀幼兒園食堂,觀看幼兒進餐,與保健醫生一起制訂幼兒的食譜,讓家長感受幼兒園的細心和用心;在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定期召開家委會會議,與家長共同商討制訂下學期幼兒園的活動計劃,發揮家長的力量,大家一起出謀劃策、解決問題;在安全方面,教師要定期巡查幼兒園的各個角落,排除安全隱患,開展幼兒防拐演練、消防演練、地震演習等活動。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園長信箱、園長接待日等途徑,認真聽取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建議,并逐項探討、落實。
3.精準指導——使家園進一步形成合力
教師要豐富教育內容,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使家園形成合力。在活動前,教師要了解家長最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確定家長工作的重點和方向,為不同的家長開設不同的培訓課程。例如,對于小班幼兒家長,教師要幫助他們了解緩解幼兒入園焦慮的方法,引導他們了解幼兒園的教學目標和基本常規,促使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對于中、大班幼兒的家長,教師要讓家長了解幼兒的生理特點和心理變化規律,解決一些幼兒教育問題。
教師還可以定期舉辦一些講座。除了邀請園長、特級教師擔任講師,教師還可以邀請一些特殊職業的幼兒家長擔任講師。例如,當醫生的家長可以講解幼兒流行病預防的相關知識,有豐富教育經驗的家長可以分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等。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豐富幼兒教育內容;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家長之間的交流提供平臺。

總的來說,教師與家長要加強溝通,通過組織班級家長會、定期舉辦講座等方式,為家長提供科學的指導,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推動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和諧、友好的成長環境。教師要探尋特色家園合作之路,和幼兒家長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長工作的效果,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家長工作,用細心、耐心和真心爭取家長的支持,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長資源,調動家長的主觀能動性,密切家園之間的關系,發揮家園共育的合力。
(作者單位:南京市棲霞區西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