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柳
社區資源作為幼兒教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貼近幼兒生活實際,又符合幼兒現實需要。重視社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幼兒教育回歸兒童生活的必然,也是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重要途徑。園本課程實質上是一個以幼兒園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決策過程,由園長、教師、幼兒以及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幼兒園課程計劃的制訂、實施和評價等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社區的物質資源、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都可以成為幼兒園園本課程探索的教育資源。
幼兒園將社區資源作為幼兒教育的課程資源,首先,要調查了解幼兒園附近各種社區資源的存在形式、表現方式、分布狀況等,并收集與資源相關的文字、圖片和錄像信息。教師可以通過園本教研的形式對園所周邊的資源進行初步的盤點和歸類。其次,幼兒園需要精心篩選,確保所選用的社區資源既安全,又有助于提升幼兒的經驗。教師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身心需要,分析這些社區資源是否合適。最后,幼兒園要對篩選出來的社區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賦值,賦予社區資源一定的課程形態和目標,促使社區資源的隱性教育價值轉化為顯性,成為幼兒園課程的組成部分和實施條件。例如,在春意盎然的時節,教師可以帶幼兒到游戲場地蕩秋千、滑滑梯、走平衡木,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到公園、郊外看花草樹木,培養幼兒的生命意識;到動物園看猴子、熊貓等動物,培養幼兒的愛心;到商場、超市觀察收銀員的工作,引導幼兒對數的概念以及金錢的價值形成初步的認識。
幼兒園充分利用社區物質資源,既能讓幼兒在真實的環境中探索學習,又能讓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注意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社區中的很多事件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是隱藏的、具有教育價值的課程資源。因此,幼兒園可以將社區資源納為主題課程內容,引導幼兒以社區資源為內容展開探究活動。
(一)利用物質資源生成主題活動
幼兒園利用物質資源生成的主題活動主要有教師預設主題和幼兒生成主題兩種方式。教師預設主題是教師以創設情景或直接導入的方式將社區中具有教育價值的資源有計劃地引入幼兒的探究視野,引導幼兒展開主題探究活動。例如,教師認為幼兒園附近的超市資源豐富,能引起幼兒的經驗共鳴,就以帶幼兒參觀超市的方式引發了幼兒對超市的探究和表征行為。
(二)利用自然資源解決問題
對于主題活動中幼兒產生的一些問題,教師可以借助社區的自然資源進行解答,延伸園本課程的主題內容。例如,在“樹”主題活動中,幼兒對“秋天是否所有的樹葉都會變黃掉落”這個問題產生了分歧,教師則可以引導幼兒到社區中觀察各種不同的樹木,為幼兒解決問題提供支持,由此引發“樹的博物館”主題活動。
(三)利用人文資源促進幼兒教育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參與幼兒園活動,教師可以采用互動教育的方式,利用家長的職業特點,邀請家長參與教學活動。例如,筆者可以邀請在醫院工作的家長為幼兒講解如何預防近視、如何預防感冒等日常小知識,并請她擔任班級的健康教師;邀請在公安局工作的家長為幼兒講解保護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邀請當消防員的家長為幼兒講解遇到火災如何逃生的知識等。
為了豐富幼兒的游戲材料,筆者借助了家長的力量,引導家長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有的家長用牛奶盒、牙膏盒為幼兒制作了各種各樣漂亮的小汽車,有的家長用奶粉桶制作了小推車,還有的家長用布縫制了毽子、沙包等。這樣不僅節約了資源,還豐富了幼兒戶外活動的內容,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讓教師能在一日活動中更好地組織幼兒的戶外游戲,促進了幼兒的體能發展。
(一)走進社區學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因此,教師要把幼兒從“校園圍墻內學習”引領到“社會情景中學習”,給幼兒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間,發揮社區資源的教育價值。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我要上小學了”中,筆者充分利用幼兒園附近有一所小學的環境優勢,帶大班幼兒參觀了小學,讓幼兒在與小學生的交流互動中感受小學生活,減少幼兒對小學的陌生感,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開展社區服務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品德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筆者帶幼兒走進社區、親近社區、融入社區,激發了幼兒為社區服務的想法。于是,筆者及時給予幼兒恰當的引導,并組織幼兒開展了一系列為社區服務的活動。對于中班幼兒,筆者要求幼兒從觀察社區的環境入手,引導幼兒采訪清潔工,讓幼兒體會清潔工工作的辛苦,從而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和環保意識。筆者還組織大班幼兒開展了“馬路清潔工的一天”活動,讓幼兒清理草地上的垃圾,為社區設計環保標志,并引導幼兒收集環境污染的圖片,在社區進行宣傳,呼吁人們愛護身邊的環境,保持社區環境整潔、美麗。
(三)引進社區人才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園還可以邀請家長、社區志愿者等參與幼兒活動,幫助幼兒解決遇到的問題。例如,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在閑暇時間來幼兒園做家長助教,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的親子活動,配合教師指導幼兒等。幼兒園還可以將社區人員作為“編外”教師,結合課程需要,邀請社區相關人員擔任幼兒園的輔導員,輔助幼兒園開展主題活動。這有利于豐富幼兒的經驗,拓展幼兒的視野。
(四)共建社區活動
幼兒園可以利用節假日,組織幼兒到社區開展活動,讓幼兒感受社區文化,體驗社區的溫馨。這樣既可以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又可以豐富課程內容。社區的節日活動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將社區的節日活動融入幼兒園課程。
例如,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筆者開展了“種一棵小樹,綠一方凈土”主題活動。筆者先通過多種方法讓幼兒了解植樹節的意義,然后組織幼兒進行親子植樹活動,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植樹,讓幼兒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到美化環境的意義,激發了幼兒的勞動意識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此外,筆者還利用節假日組織幼兒開展了一些宣傳活動,將幼兒園的主題活動成果在社區進行展示,這讓教師、幼兒產生了一種責任感和成就感。如春節假期結束后,筆者所在幼兒園組織幼兒開展“我大了一歲”的主題畫展,讓幼兒把自己的愿望和新年趣事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并將他們的作品展示在社區的主題墻上,供家長和社區居民觀賞。
社區是社會和自然的縮影,反映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文明、文化的進步,又具有本地區的特點,包括人文景觀、風俗習慣、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社區設施等。社區資源就像一本本精彩的書籍、一幅幅美妙的畫卷,它為幼兒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幼兒園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將其作為開展幼兒教育的活教材,借助社區資源,在社區環境中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社會經驗,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湯莊橋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