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珺怡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認為,教師要最大程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筆者所在幼兒園地處農村,具有豐富、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筆者充分利用幼兒園的自然條件,為幼兒營造了自然、生動的成長環境,進一步拓展了幼兒的學習空間,讓幼兒回歸生活、回歸自然,促進了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圍繞季節的更替,筆者帶領幼兒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如“好吃的薺菜”“植物的秘密”等,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引導幼兒自主觀察、自主發現、動手操作,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幼兒的實踐能力,提高了幼兒教學的整體效果。
在鳥語花香的春天,田埂上、草地里長出了許多薺菜,幼兒對薺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筆者組織幼兒開展了“好吃的薺菜”主題活動,引導幼兒了解薺菜的外形、薺菜的營養價值等。為了豐富幼兒對薺菜的認知,筆者設計了多個調查表,引導幼兒自主調查薺菜的生長位置、薺菜葉子的形狀和顏色、薺菜的氣味、薺菜的營養價值等。筆者將幼兒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張調查表,并請家長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開啟了幼兒尋找薺菜的旅程。在與薺菜近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幼兒一邊觀察薺菜,一邊和伙伴合作完成調查表。
圍繞“薺菜”這個話題,筆者組織幼兒進行了一系列的討論活動。在熱烈的交流氛圍中,幼兒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介紹“薺菜”的相關內容。有的幼兒說:“薺菜長在我家門前的一塊草地上,在來幼兒園的一條小路上也長滿了薺菜。”有的幼兒說:“我家屋后的小河邊也長了許多薺菜,它是綠色的,有長梗子,葉子滑溜溜的。”有的幼兒說:“薺菜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紫紅色的,它的葉子摸上去毛毛的,開著白色的小花。”還有的幼兒說:“薺菜有葉綠素,多吃對我們身體有好處。”
在“挖薺菜”活動中,筆者帶領幼兒在幼兒園里挖薺菜,為幼兒提供了方便袋、剪刀等工具,引導幼兒分散尋找薺菜、挖薺菜。有的幼兒大喊著:“老師,快來看,這兒有好大的薺菜。”有的幼兒向筆者展示:“老師,這是我挑到的薺菜,多不多?”有的幼兒提醒伙伴:“這個樹下有薺菜哦!”在親身體驗中,幼兒知道了薺菜的生長環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收獲了活動的快樂。在“薺菜品嘗會”的主題活動中,筆者和幼兒去除薺菜的根部,用清水浸泡薺菜,然后通過一系列操作制作了薺菜餡兒的餛飩。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周邊的教育資源,利用幼兒園的現有條件,及時跟隨季節的變化,組織幼兒開展相應的活動,激發幼兒對自然的興趣,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發揮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讓幼兒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親身實踐,幫助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體驗,豐富幼兒的學習生活經驗。通過一系列的季節活動,幼兒親近了自然,在自然中學會了探索與發現。這有助于增強幼兒的團隊意識,提高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豐富幼兒的直接經驗,最大程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年齡小,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是感性、具體的。因此,教師要以幼兒為本,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幼兒獲得直接經驗,引導幼兒自主體驗、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發展幼兒個性。
昨天下了一場大雨,幼兒在花園散步時發現小徑上爬著幾只小蝸牛。“快來看,小蝸牛!”“這只蝸牛迷路了,找不到家了。”“不對,也許它是餓了,出來找點吃的東西呢。”幼兒一邊交談一邊捉住小蝸牛,把它們放到自然角的一個透明玻璃花盆里。他們圍著小蝸牛,七嘴八舌地議論著。西西指著小蝸牛說:“你們快看,蝸牛頭上長了兩個觸角。”平時善于觀察的陽陽說:“這兩只觸角一個長一個短。”“為什么會這樣?”班里的“智慧達人”小魚兒說:“我知道,有一次,我和爸爸在圖書館一起看書,爸爸告訴我,蝸牛長的觸角能分辨方向,短的觸角能聞氣味。”“蝸牛身上有殼。”“蝸牛有腳嗎?”“蝸牛沒有腳,它一動一動地走路。”“蝸牛有腳。”幼兒開始爭論起來,美美拉著筆者的衣服開始求助:“老師你說,蝸牛有沒有腳?”筆者笑著回答道:“蝸牛有沒有腳,我們一起來看看就知道啦。”
經過一番仔細的觀察,幼兒發現蝸牛確實有腳,他們對自己的發現興奮不已。“咦!你們看,這兒白白的東西是什么?”陽陽疑惑地睜大眼睛說。幼兒紛紛議論起來,“蝸牛走過的地方就會有這樣的白線。”“這個白白的東西是小蝸牛的唾沫。”“不對,不是的,這是蝸牛的汗珠。”筆者告訴幼兒:“這個不是唾沫,也不是汗珠。蝸牛是靠身體蠕動往前爬行的,它分泌這種白色黏液是為了使身體在蠕動時更潤滑,這樣在爬行時就不容易擦傷皮膚,也能爬得更快些。”樂樂拉著筆者的衣服說:“老師,蝸牛現在一定很餓了,我們給它喂點吃的吧。”筆者詢問幼兒:“蝸牛喜歡吃什么呢?”“我知道!”筆者話音剛落,小美直奔班級種植區,不一會兒,她手里抓著一個青菜葉子過來了。小美告訴大家:“蝸牛喜歡吃青菜,我在閱讀區看書時看到的。”不知不覺離園時間到了,幼兒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小蝸牛。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兒童的大腦、眼睛、雙手、嘴巴、空間與時間。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想法,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將幼兒帶到自然的學習環境中,鼓勵幼兒現場實踐、直接體驗,支持幼兒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引導幼兒獨立尋找問題的答案,加深幼兒對自然知識的印象,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
在一次自由活動中,筆者發現幾名幼兒站在幼兒園花園的一棵樹旁邊,他們指著樹上的葉子,在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于是,筆者走過去問道:“這棵樹上長滿了葉子,是嗎?”樂樂說:“樹上的葉子就是樹的頭發。”木子說:“風一吹,樹葉就響。”美美說:“為什么春天樹會長葉子,秋天葉子卻都掉了呢?”針對幼兒的興趣點,筆者鼓勵幼兒通過觀察、交流、繪畫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自主學習樹葉的知識。
在散步時,筆者帶領幼兒走進幼兒園的每個角落,提醒幼兒仔細觀察樹的外形特征、樹葉的多少、樹的高矮特點等,組織幼兒進行談話活動,加深幼兒對樹的了解和認知。圍繞主題“說說我認識的樹”,幼兒紛紛說出了自己發現的關于樹的秘密。幼兒知道了樹葉在秋天會變黃、枯萎,會從樹上飄落下來,春天再發芽,知道了常青樹一年四季樹葉都是綠色的。
于是,筆者給幼兒準備了一張統計表,引導幼兒對幼兒園的樹木數量進行統計,鼓勵幼兒對樹進行簡單的分類。同時,筆者倡導家長和幼兒一起翻閱關于樹的圖書、畫報,通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的方式,增進幼兒對樹的了解,并請家長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幫助幼兒發現樹的名稱和多種用途。
在“我給大樹來照相”活動中,筆者為幼兒提供了記號筆、彩紙、毛線等多種材料,鼓勵幼兒自主選擇合適的材料表現自己對樹的喜歡。在建構活動“我來打扮樹媽媽”中,筆者引導幼兒觀察樹的照片,了解樹葉的不同形狀。有的幼兒說:“樹葉像小扇子,夏天可以用來扇涼風。”有的幼兒說:“樹葉像手掌,和我的小手一樣大。”有的幼兒說:“樹葉像水滴,真有趣。”還有的幼兒說:“樹葉像孔雀的尾巴,真漂亮。”在建構活動中,幼兒自由結伴、自由組合,共同商討建構的內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建構。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多關注幼兒,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求知欲,鼓勵幼兒自主觀察、合作交流,組織幼兒開展繪畫、建構等多種游戲活動,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幼兒主動探索、自主實踐,充分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有學者曾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也有學者曾說過:“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教師要遵循幼兒的天性,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幼兒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為幼兒創設輕松、自在的活動環境。教師要利用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拓展幼兒的眼界,調動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吸收知識、增長見識,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發揮自然教育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昆山高新區茗景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