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楠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以及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逐漸成為幼兒教育的重點工作內容,各種新型的教育方法層出不窮。現如今,國民健康素質的培養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教師培養幼兒的健康素質,必須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與興趣愛好,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尋求合理的教學方式。實踐證明,食育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使幼兒樹立健康意識,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教師要傳遞食育文化,進行針對性的食育教學。本文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分析了幼兒園開展食育的教學意義,探討了幼兒園開展食育的促進策略。
幼兒的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教師開展食育教學,能促進幼兒心智的健全發展。首先,幼兒園開展食育教學對培養幼兒的健康飲食意識具有重要的影響。當前,高熱量、高脂肪的食品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一些幼兒受到影響,漸漸養成了喜歡吃垃圾食品的習慣。而且部分家長只關注食品的便利性與快捷性,導致幼兒很難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基于此,幼兒園開展食育教學,有助于更正幼兒的錯誤觀念,為幼兒創設一個積極健康的飲食環境。其次,幼兒園在開展食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對幼兒園餐食的飲食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科學的調整能保障幼兒攝入的營養物質達到均衡狀態。最后,為了更好地達到食育教學的目標,教師往往會設計一些以食品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鍛煉幼兒的實踐能力。幼兒在食物種植的實踐活動中,能真切地體會到食物的來之不易,進而有助于幼兒樹立節約意識,為幼兒形成正確的飲食觀念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創設食育教學情境,激發幼兒了解食品的興趣
由于幼兒認知的特殊性,幼兒園教師在開展食育教學前,需要激發幼兒學習食品知識的積極性,使幼兒對食品知識產生興趣,以收獲預期的教學效果。食育教學的內容包括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食品節約意識、食品安全意識以及餐桌禮儀等,內容范圍較廣。教師采用傳統的理論教學方法,難以達到教學目的,還可能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抵觸心理。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努力創設食育教學情境,通過多元化的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在幼兒的一日三餐中滲透食品安全意識以及節約意識,努力將幼兒園打造成幼兒的食材樂園,為幼兒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食育情境,激發幼兒接受食育教學的興趣。此外,教師不應局限于教室環境中,可以在園內創設食育情境,讓整個幼兒園都充滿食育學習的氛圍。
例如,教師在創設室內情境時,可以為幼兒劃分特定的活動區域,如班級廚房、班級餐廳或班級飲品吧等多種食品活動區域。同時,教師也要為幼兒提供足夠多的輔助工具,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從而讓幼兒體驗食品活動的樂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室內的黑板與空白區域,創設展覽墻或食品知識科普角,鼓勵幼兒收集食品信息,參與班級環境創設。教師在創設室外情境時,可以申請在園內開辟一方小小菜園,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的成長過程,為幼兒提供種植及采摘的實踐機會。除了創設教學情境外,教師還可以采用繪本情境教學法,選取一些與食育主題相關的優秀兒童繪本,如《大米哪里來》《漢堡男孩》等,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拓展幼兒的食育知識視野。
(二)開展種植實踐活動,提升對食材的認知
在城市里,一些幼兒很少有與大自然直接接觸的機會,缺乏觀察植物生長過程的時機,不了解自然生長規律,也無法對大自然產生直觀正確的認識。鑒于此,在幼兒園開展食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比如種植實踐活動。種植實踐活動是讓幼兒自己動手對植物進行栽培、澆水、采摘等一系列操作的過程,能鍛煉幼兒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幼兒正確的飲食觀念,使幼兒在辛勤勞動的過程中認識到糧食的來之不易,進而樹立節約糧食的意識。種植實踐活動需要充足的實踐空間,幼兒園應重視食育教學,開辟實踐空間,以供幼兒進行實踐觀察。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節氣與天氣等外部環境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提高幼兒對植物生長的認知,使幼兒了解自然規律,為幼兒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春季學期,教師可以選取一些適宜在春季種植的植物,如番茄、櫻桃等,在園內選取合適的種植區域,引導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種子。在完成基本的準備工作后,教師要向幼兒科普一些注意事項,讓幼兒了解番茄與櫻桃這兩種植物的習性及特點,在種植實踐活動中豐富理論知識。對于幼兒來說,種植實踐活動較為繁雜,教師可將幼兒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幼兒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種植,提高幼兒的團結合作意識。在完成小組分配后,教師要教導幼兒播種,并對植物種子進行定期的澆水、施肥與除草活動,讓幼兒定期觀察植物生長變化過程,同時鼓勵幼兒以書寫或繪畫的形式制作觀察日記,進而了解自然的規律。
(三)實行家園共育模式,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
當前,很多幼兒都存在挑食、厭食以及喜好垃圾食品的不良習慣,導致身體出現肥胖、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錯誤的飲食習慣不僅會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還會限制幼兒今后的發展,因此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但是,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幼兒園應該和家長聯合,實施家園共育模式,二者協力共同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具體來說,首先,幼兒園應該通過活動交流及講座等形式,讓家長認識到良好飲食習慣對幼兒成長發育的重要性;其次,幼兒園與家長應共同設計一套統一的飲食習慣條例,教師在園內按照該條例監督幼兒的進餐表現,家長在家中按照該條例對幼兒進行飲食習慣管理,使幼兒長期處在良好飲食環境中,進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最后,幼兒園與家長應該加強溝通,教師要通過多種溝通平臺,幫助家長解決幼兒的食育問題。
例如,在幼兒進餐前,教師要對幼兒進行合理的引導,創設適宜的進餐環境,使幼兒產生良好的進餐情緒,避免幼兒出現厭食、挑食等情況;在進餐過程中,教師要監督幼兒的用餐時間,防止幼兒在進餐過程中出現胡思亂想、東張西望等問題;在進餐結束后,教師還應鼓勵幼兒自主收拾碗筷、擦凈飯桌。同時,幼兒園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家園共育的溝通平臺,實時上傳幼兒的進餐照片或視頻,讓家長了解幼兒進餐表現的同時,學習教師的科學指導方法,從而幫助家長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正確的飲食習慣教育。
眾所周知,我國擁有悠久的飲食文化,飲食文化的繼承以及飲食健康意識的培養影響國民未來的健康發展趨勢。實踐證明,幼兒園中開展食育教育,能為國民健康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幼兒園應結合新型的教育理念,不斷探索新型的教育方法,努力尋求多樣化的食育教學方法,幫助幼兒樹立健康意識,強化幼兒的食品認知,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城北幼兒園)